在這個新舊交替如此迅速的時代,有些地方還是保留著有的風情,那些老舊的街道也有它們的「青春」。
在北京城,就數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最令人回憶啦!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老北京的記憶,追憶它們的「崢嶸歲月」吧。來看看你所知道的八大之最是不是這些~
●最窄的胡同——大柵欄錢市胡同
位於珠寶市街西側,臨近大柵欄,胡同全長55米,平均寬僅0.7米,最窄處僅0.4米,兩個人通過此胡同需要面對面側身通過,或者需要得有一人先退入胡同中的門樓,街內南北共有九組建築。
一個人推著一輛自行車就難以通行了。盡端是一庭院,上有罩棚,旁有鋪房,是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的「錢市」遺存,是早期金融市場的雛形,胡同名稱由此而得。
●最寬的胡同——靈境胡同
位於北京市西單地區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東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業街西單北大街,中與棗林大院、西黃城根南街、東斜街、新建胡同、背陰胡同相交,因先後擴充現最寬處已達到32.18米。
據說在明永樂十五年(1417),皇帝朱棣患病,夜間入睡,做夢,夢見兩位道士前來授藥,不日其病即愈。皇帝甚為感激,於是下令為其建宮祀,封其為玉闕真人、金闕真人,賜名為靈濟宮。(皇帝好任性哦~)
相傳,這兩位真人一叫徐知證,一叫徐知諤。既然是皇家勅建的寺廟,其佔地之廣,規模之大,可想而知。每逢初一、十五、立冬、夏至等節令,皇家總要派大臣前往燒香禱告,祭祀真人。
有時,大臣患病,也要想辦法到此祭祀,以求真人保佑,早日康復。明代凡有重大朝會,文武百官也要先到此聚集,習儀演練。但清朝以後,靈濟宮開始慢慢沒落,民國後,靈濟宮所在地,諧音為靈境胡同。
1992年前後,靈境胡同再次擴寬。目前最寬處32.18米。
●最長的胡同——東交民巷
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3公裡,是老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
東交民巷,在舊中國時為使館區,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胡同,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原稱東交米巷。
在近代,這裡曾是著名的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澤東命令入城儀式必須經過東交民巷,從此洗刷了50年來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恥辱。1949年以後東交民巷仍被作為使館區,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館都遷往朝陽門外三裡屯一帶的館區。
現有建築基本保持原貌,多為國家機關辦公地點,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查院、中國青年旅行社、外交部招待所、新僑飯店、紅都時裝公司等。
現在的東交民巷已經是北京市文物保護街區,道路兩旁的西洋建築還在向過往的人訴說著曾經的歷史。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
一條胡同、一尺大街、十來米長、只有6家門臉、店鋪,坐落於琉璃廠東街東口東南,桐梓胡同東口至櫻桃胡同北口,是北京胡同的縮影。
一尺大街雖名為「大街」,實際上仍是胡同,它雖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卻也並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約30餘米。此街雖短,卻是老北京胡同的縮影,具有明顯的老北京文化特色。
●拐彎最多的胡同——九灣胡同
在北京前門外大街西珠市口往南有一條彎兒特別多的胡同,位於宣武區東部,東口與鋪陳市胡同相連,西口從校尉營胡同通出,全長約390米,彎曲之處不下於13處,堪稱北京城彎道最多的胡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它還叫「九道灣胡同」,後來改名為現在的「九彎胡同」。不足半裡的小胡同,九個拐彎形式各樣,有死彎、活彎;有直彎、斜彎;還有彎連彎。
胡同裡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窄處只有一個自行車車把寬。
(請問長得胖的人能過嗎?)
●最古老的胡同——磚塔胡同
磚塔胡同位於西四牌樓附近,被譽為「北京胡同之根」。
胡同之稱始於元大都,當時出現過29條胡同,但只有一條胡同有文字記載,這條胡同,就是磚塔胡同。磚塔胡同因胡同東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磚塔而得名。是北京市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壞較少,風貌保存較好的胡同之一(它非常的古老),元朝就有了。
磚塔胡同位於西四牌樓附近,磚塔胡同這一名稱,來自於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磚古塔,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
近代史上,可是有若干名人曾在磚塔胡同居住過哦~
△1923年魯迅在與周作人反目後從八道灣搬來磚塔胡同61號(現84號),並在這裡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曾居住在磚塔胡同43號(今95號)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劉少奇隨北方局由天津遷到北平,暫住在磚塔胡同四眼井10號的同事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