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國企或者事業單位工作的人都知道,這裡的職工都是要評「職稱」的。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老職工,對「職稱」這事,多數都屬於門清。可對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初上崗位時候,不免被人笑話,甚至引發尷尬。
職稱一般僅存在於企事業單位中。當有了一定的學歷,在相關工作崗位幹滿一定年限,有了工作業績和榮譽成果時候,就可以申報了。通過單位和職稱評審委員會考核後,就能獲得職稱了。獲得職稱,是企事業單位對自己的認可,職稱信息也會存入自己的人事檔案,享受國家規定的符合職稱等級的工資待遇。還有一點,職稱這東西,全國通用!
而現實生活中,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雖然你在自己行業做的不錯,但是你的行業未必有「職稱」,這就導致了「口碑」在一些行業中非常重要。例如大量吸收農民工的快遞行業和育兒嫂行業。
根據人社部印發的《關於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通知》: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的貫通機制。這也就意味著,「藍領」代表快遞員、育兒嫂等,也能像企事業單位員工一樣,參與職稱評定了。
由誰來審核和考試呢?通知中是這樣規定的:按照「誰用人、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的原則,支持各級各類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各級各類企業自主確定技能人才評價範圍,自主設置職業技能等級。
那考核結果如何查詢呢?企業按規定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建設的證書查詢系統,向社會公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將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納入人才統計範圍,並按規定落實相應人才政策。
快遞員、育兒嫂等職業可以評職稱了,意味著他們如果能評上,工資待遇水平將會大大提高。我國有1.7億擁有特長和專業技能的勞動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藍領」,但長時間以來,他們的技能卻和職稱沒有任何關係,「藍領」和「白領」之間因為執行了兩種不同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不僅僅在工資待遇上,也給人才的職業發展設置了人為的障礙。很多「藍領」人才手中有技術,心裡卻寧願進入「體制內」,對自身技術的創新力是很不利的。
建立「藍領」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機制,對於破除身份、學歷、資歷障礙,很有好處。職業不分貴賤,每個行業都值得被看見。當前社會對「藍領」需求越來越多,打通「藍領」和「白領」體系壁壘,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對此,有網友表示支持這種改革。因為這樣會對「藍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往的五級技工等級認定,使得工資待遇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即便等級高些的技工,也覺得沒動力。
可也有反對的網友,認為這項改革只能對有規模的企業和部分人有好處,對於處於中小規模私企的員工來講,基本沒用,而且認為快遞員和育兒嫂的工作也沒啥技術含量,如果給他們都評上職稱,那「職稱」二字也就沒啥檔次了。對此,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