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大四學生倪蘊韜剛剛結束長達16個星期的「海上移動大學」的學習,他趕在2008年重新回到學校,迫不急待地告訴同學們,自己經歷的全球首個環海航行高等教育項目——「海上跨文化學院」(The Scholar Ship簡稱TSS),發生過多少意想不到的神奇。
遊學海上,「學」OR「遊」
「海上移動大學」的「校園」是一艘皇家加勒比海遊輪公司提供的巨型遊輪,長達201米,高7層。
這艘豪華遊輪是服役10多年的老遊輪,除了船體內部略顯陳舊,整個裝修風格比較「OLD FASHION」之外,細節之處依舊彰顯出非凡氣質。隨處可見優雅的蓮花燈、擦得晶晶亮的圓孔式船艙窗口、油黃色的木質樓梯和地板,昔日風韻猶存。
船上的配置相當齊全,既有豪華遊輪必備的餐廳、酒吧、健身房、遊泳池、電影院、俱樂部、會議室等,還按照大學校園的標準配置了教室、圖書館,甲板上甚至還有水上籃球場和足球場。
對於TSS的創立者、68歲的美國教育家約瑟夫·大衛·奧蘭德博士來說,寓教育於環球旅行是他一生的夢想。
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以前寫過不少科幻作品,在2003年的時候,我突然有一個念頭,如果能夠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跨文化交流,那麼學生就能免受所在國主流文化的強勢影響,儘可能多地吸收各種文化。」
這就需要建立一所「移動大學」,使得大學生們的跨文化交流「不在任何國家進行,又在任何國家進行」。
通過奧蘭德的努力,摩洛哥的阿卡韋恩大學、中國復旦大學、澳大利亞的麥考裡大學、墨西哥的蒙特雷伊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納的加納大學以及英國的卡迪夫大學成為TSS的學術理事會成員。
復旦優秀生拿到「全免獎學金」
2007年9月5日,倪蘊韜終於和6名校友一起登上「海上移動大學」。憑著出色的成績積點和英語口語,他申請到了TSS處女航的「全免獎學金」,包括學費和船上食宿費在內的19950美元全部免交。
整艘遊輪載著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大學生夢幻啟航。每個學生收費19950美元,16周內坐豪華遊輪到9個國家旅行且完成一學期全英文大學課程。
倪蘊韜介紹,當初看到關於「海上跨文化學院」項目的介紹後,他先投簡歷,提交成績單,經過英語水平、綜合面試等一系列公開選拔,再將9個國家的籤證辦理手續「一一通關」,費盡周折。
「我只需支付從上海到始發站雅典的機票、從終點站香港回上海的機票,以及離船期間的個人開銷。」倪蘊韜覺得自己很幸運。
事實上,倪蘊韜當時的決定還是遇到了挫折。當他告訴父母自己想申請TSS項目時,母親脫口而出:「你到底是想去學習,還是想去週遊世界?」無獨有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大四女生胡涵也遭遇了父母同樣的質疑。畢竟,在環球旅行中完成大學一學期課程,似乎是個天方夜譚。
漂泊生活,折磨並快樂著
這座海上大學校園從希臘雅典開始漂流,途徑裡斯本、巴拿馬城、厄瓜多的瓜亞基爾、塔西提島的帕皮提、奧克蘭、雪梨之後,到達上海,最後經澳門抵達終點香港。
奧蘭德設想的完美跨文化交流是否實現?經歷了4個月的海上學習,學生們對「學」與「遊」有了自己的評判,胡涵笑著說:「簡單地形容,就是折磨和快樂。」
遊輪上的生活設施應有盡有,可是在16周內,每位學生要完成4門課、20學分的學習,接受全英語教學,對中外學生壓力都很大。
「中國學生應試能力比較強,每門課的考試,有些外國同學會不及格,可是我們復旦的7名中國學生完全沒有問題。」倪蘊韜說,但是要完全用英文聽課、寫論文,還是一個挑戰,儘管他的英語水平已經相當不錯。
學習壓力之外,體能壓力也不小。遊輪整體較平穩,但偶爾也會遇到海上熱帶風暴,「有兩個日本學生就因為身體狀況不好,中途回國了。另一個外國學生意外病倒,最後派了直升飛機把他營救回了港口進行治療。」
「港口」駁船體驗當地文化
短短4個月,學生們目睹和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樂觀的他們把船上的學習生活稱為「小小的折磨」。這種折磨讓他們無比期待每一個港口,「每到一處港口,我們就能夠有7天左右的自由活動時間。」胡涵雖是個嬌滴滴的上海女生,卻充滿了冒險精神。
在裡斯本,胡涵體驗了葡式蛋撻的經營理念;在南美厄瓜多,她了解了香蕉種植園的運作流程;甚至還在紐西蘭體驗到了毛利人的早期文化和音樂飲食。談起這些,她就滔滔不絕,覺得海上學習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港口的「遊歷」。
另一個對於港口翹首以待的主要原因是,「每到一個港口,郵輪上就會補充大量的食物,我們啟航後就能夠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當地的特產。而航行一段時間後,船上的食物就不新鮮了。雖然菜式天天換,但是吃來吃去也就那麼幾種,膩味。那時就期待下一站。」
唯一讓學生們頗有微辭的要算網絡。「通過海事衛星上網,網速非常慢,有時候半小時才能發出一封郵件,而且每個學生在船上一共只有250分鐘的免費上網時間,超過時間的話每兩分鐘就要繳納1美元的上網費。」倪蘊韜覺得有時候似乎和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聯繫。沒有網絡,無法及時獲取新聞,外面發生了什麼一無所知,所以每到達一個港口,他就趕緊下船去買報紙、上網。
特殊宿舍各國文化交融
整艘遊輪因為200多個活潑的學生而顯得生機勃勃。走道的牆壁上、樓梯的扶手上、艙門上都被學生隨手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籤,有些是偷拍的同學照片配上情景對話,有些是手繪插畫,有些是勵志標語,瀰漫著青春的味道。
遊輪上的宿舍走廊和一般大學裡的宿舍走廊頗為相似,不過被貼滿了各種各樣的玩意兒,五顏六色的,學生們的無限創意和不泯童心可見一斑。兩人一間的房間很小,大約只有6平方米左右,「就是個純粹睡覺的地方」。
畢業前途,焦急等待中
船上的學習生活完全如奧蘭德博士預期的那樣「封閉」,網絡也不算通暢,讓這些平日裡抱著電腦的大學生們都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作為「海上文化學院」項目的第一批學員,他們參加這個特殊學校後的前途未知。
「我和倪蘊韜馬上要畢業了,不少同學發郵件說他們拿到了好幾份大公司的offer。」每次收到這樣的郵件,胡涵和倪蘊韜就心裡暗暗著急,「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年9月份就應該開始全副精力找工作啦。等到TSS的學習一結束,我們馬上就要開始找工作。」(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