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各階段劃分的理論依據與客觀標準

2020-12-20 統一價值論

究竟什麼年齡是青年人?什麼年齡是中年人?什麼年齡是老年人?目前,關於人生各階段應該怎樣劃分,沒有一個科學的理論依據與客觀的判斷標準,基本上都屬於模糊界限和主觀標準。顯然,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生理特徵與心理特徵,往往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因此建立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劃分的科學理論,對於有效地指導人們的生命運動與社會活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一、人生各階段劃分的若干理論

世界衛生組織:15-44歲的人群稱為青年人,45到59歲的人群稱為中年人,60到74歲的人群稱為年輕老年人,75以上的人群稱為老年人,90歲以上的人群稱為長壽老人。

心理學理論:嬰兒前期是1歲到1歲半,嬰兒後期是1歲半到3歲,幼兒期是3歲到6歲(幼兒園階段),兒童期是6歲到12歲(小學階段),青春期是12歲到18歲(初高中階段),成年早期是18歲到25歲(大學研究生階段),成年中期是25歲到50歲,成年後期是50歲以後。

生理學理論:所謂生理年齡就是指以個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應這些狀態和功能的生理指標確定的個體年齡,可分為四個時期:出生至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歲~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後期(即老年人)。人生階段可細分為:0~1歲為嬰兒,2~5歲為幼年,6~9歲為童年,10~13歲為少年,14~17歲為青少年,18~24歲為青年,25~39為成年,40~50歲為中年,50~60歲為中老年,60~79歲為老年,80~90歲為高齡,90以上為長壽年齡。

孔子理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以10歲為周期。

中醫理論:《黃帝內經》提出兩種觀點:一種是以10歲為周期;一種是以7歲(女)和8歲(男)為周期。10歲時五臟(心肝脾肺腎)之氣已經穩定;20歲時血氣開始強盛;30歲時五臟之氣更穩定;40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強盛到了極點,隨即開始衰落;50歲時肝氣開始衰落;60歲時心開始衰落;70歲時脾氣變得虛弱;80歲時肺氣日漸衰落;90歲時腎氣衰竭;100歲時五臟氣血全都虛弱不堪。

價值分類與個體價值系統

統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人類機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價值投入產出系統(即個體價值系統);人類的價值形式紛繁複雜,人類的生命過程就是各種價值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人生在不同階段,其價值流量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其價值流量變化曲線呈現出不同的拐點。因此,從價值論的角度對人生各階段進行劃分,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客觀性和精確性。為此,必須首先了解價值的基本分類以及個體價值系統的運行情況。

1、價值的基本分類

價值可分為兩大類:過渡性與使用價值。其中,過渡性價值可分為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與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使用價值與生產性使用價值兩類,而消費性使用價值可細分為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生產性使用價值可細分為個體性生產價值(包括工具價值、技術價值與科學價值)與社會性生產價值(包括經濟價值、政治價值與文化價值)。在這裡注意:勞動價值屬於一種過渡性價值。

價值分類圖如下所示:

2、個體價值系統及其運行

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可分解為三種過程。

1、消費過程。消費過程可細分為代謝性消費過程、生理性消費過程、個體性消費過程、社會性消費過程。其中,食物類消費性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溫飽類消費性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安全健康類消費性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人尊自尊類消費性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2、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可細分為個體性生產過程、社會性生產過程。其中,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3、勞過程。勞動過程是人對於消費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整合過程,它可細分為代謝性勞動過程、生理性勞動過程、個體性勞動過程、社會性勞動過程。其中,生物化學能通過代謝性勞動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生物潛能通過生理性勞動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勞動潛能通過個體性勞動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勞動價值通過社會性勞動過程轉化為使用價值。

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圖如下所示:

統一價值論全面揭示了各種不同價值(過渡性價值、消費性價值與生產性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與數學關係,從而實現了各種不同價值以「生物化學能」為基準尺度的統一度量,且其度量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這就為深入探索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

通過對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運行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兩大結論:

個體價值流量定律:人類的個體價值流量等於消費性價值流量與生產性價值流量之和。

社會生產總值定律:社會的年度生產總值等於所有社會成員的年度個體價值流量之和。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價值的投入產出過程,也是不同價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價值的投入產出情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對稱性和規律性。為此,首先研究價值的產出情況。現提出「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概念。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所產出的價值量,就是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產出價值流量從出生之日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青年與中年的交替時間(約40歲)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直到死亡時降為0。

一般來說,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主要表現在家務勞動方面;少年時期也會表現為有限的社會性勞動方面;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主要表現在家務勞動方面(如帶孫子等);初老時期,產出價值流量也會表現為有限的社會性勞動方面。

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與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將有三種基本的流向:第一部分價值流量將會回流到個體價值系統之中;第二部分價值流量將會流入社會價值系統之中,一方面回饋社會在人生初期的「社會撫養」價值,另一方面回饋社會在人生末期的「社會贍養」價值,以維持整個社會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部價值流量將會流入家庭其他成員(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的個體價值系統之中,一方面回饋家庭其他成員在人生初期的「家庭撫養」價值,另一方面回饋家庭其他成員在人生末期的「家庭贍養」價值,以維持整個家庭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體回饋價值流量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用以回饋社會或家庭的那部分價值流量,就是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回饋價值流量從青年時期始端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約40歲)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中年時期的末端降為0。

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

(二)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個體產出回流價值流量:在個體產出價值流量中,用以重新回流到個體價值系統之中的那部分價值流量,就是個體回流價值流量。

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回流價值流量從出生時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少年時期的末端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的末端降為0;然後,又從中年時期始端的0值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中年時期的末端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長老時期的末端(即死亡)降為0。

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黃色區域)如下圖所示: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在研究價值產出情況之後,必須研究價值的投入情況。現提出「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概念。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所投入的價值量,就是個體投入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個體投入價值流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到了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的交替時間達到第一個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降為0值;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到了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的交替時間達到第二個最大值;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直到死亡時降為0值。

個體投入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及其變化規律

個體價值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價值系統,它一方面必須與家庭內部其他成員(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保持開放狀態,另一方面必須與社會其他成員保持開放狀態,以進行價值流量方面的相互支持和互補餘缺。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必須通過「社會撫養」的方式接受社會的價值投入,通過「家庭撫養」的方式接受家庭的價值投入,以建立與完善個體價值系統;在人生的衰退階段,必須通過「社會贍養」的方式接受社會的價值投入,通過「家庭贍養」的方式接受家庭的價值投入,以順利「回收」或「銷毀」個體價值系統。為此,提出「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概念。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個體價值系統與外界價值系統(包括社會價值系統與家庭價值系統)之間進行相互交換的價值流量,稱為系統交互價值流量,其度量單位是:焦耳/秒。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呈現如下的對稱性與規律性:在兒童初期(即出生之時),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0值;在兒童時期與少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負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接受了外界價值系統所給予的最大價值流量;在少年時期與青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的投入價值流量完全等於產出價值流量;在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正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向外界價值系統回饋了最大的價值流量;在中年時期與老年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的投入價值流量完全等於產出價值流量;在初老時期與長老時期的交替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為負向最大值,此時,個體價值系統接受了外界價值系統所給予的最大價值流量;在長老時期末端(即死亡時間),系統交互價值流量降為0值。

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

根據上圖,交互價值流量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撫養性價值流量(上圖左側的藍色區域),它包括社會撫養性價值流量與家庭撫養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二是回饋性價值流量(上圖中間的紅色區域),它包括社會回饋性價值流量與家庭回饋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三是贍養性價值流量(上圖右側的藍色區域),它包括社會贍養性價值流量與家庭贍養性價值流量兩個方面。撫養性價值流量與贍養性價值流量統稱為撫贍性價值流量(上圖的兩塊藍色面積)。

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

綜合上述的個體產出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個體回饋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個體回流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系統交互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可以得出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

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

圖中,紅色面積表示個體回饋價值流量,黃色面積表示個體回流價值流量,左側藍色面積表示撫養性價值流量,右側藍色面積表示贍養性價值流量,綠色面積表示個體投入價值流量;橫坐標的上方表示產出價值流量(包括紅色面積和黃色面積兩個部分),橫坐標的下方表示投入價值流量(包括兩個藍色面積和一個綠色面積)。

根據上圖中各個區域面積的相對變化,可以判斷個體與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情況。

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情況:當橫坐標的上方面積(即紅色面積與黃色面積之和)大於下方面積(即綠色面積與兩塊藍色面積之和)時,個體價值系統的產出價值流量大於其投入價值流量,從而產生了價值增值,因此個體價值系統處於發展狀態;當橫坐標的上方面等於下方面積時,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保持不變,因此處於平衡狀態或生存狀態;當橫坐標的上方面小於下方面積時,個體價值系統的價值流量不斷減少,因此處於衰退狀態。個體價值系統的發展情況取決於信息的作用,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如果價值產出流量大於價值投入流量,說明信息使個體價值系統產生了價值增值。信息既可來源於外界的輸入,也可來源於內部的自主生產。

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情況: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積(即紅色面積與黃色面積之和)大於下方面積(即綠色面積與兩塊藍色面積之和)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發展狀態;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等於下方面積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或生存狀態;當社會人均橫坐標的上方面小於下方面積時,社會價值系統處於衰退狀態。

個體與社會的平衡狀態:當回饋價值流量(即紅色面積)小於撫贍性價值流量(即兩塊藍色面積)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發展狀態;當回饋價值流量等於撫贍性價值流量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平衡狀態,此時上圖中的黃色面積完全等於綠色面積;當回饋價值流量大於撫贍性價值流量時,個體相對於社會(或家庭)處於衰退狀態。

人生各階段劃分的基本方法

根據上述的「人類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提出如下人生各階段劃分的基本方法:

兒童時期(從0歲10歲。此時,個體的價值流量主要由社會與家庭的撫養性價值流量來提供,隨著年齡的增長,撫養性價值流量逐漸上升,到了兒童末端(即10歲)將達到最大值。同時,由於生活自理能力的緩慢提高,兒童的回流價值流量緩慢上升。顯然,兒童時期的末端是撫養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少年時期(從10歲到20歲。此時,社會與家庭的撫養性價值流量逐漸減少,到了少年時期末端(即20歲)降為0值。由於少年在生活自理性、行為自覺性、思維主動性等方面的快速增強,少年的回流價值流量快速增長,到了少年時期末端(即20歲)將達到最大值。這個時期,雖然父母所付出的金錢和物質可能還會繼續增長,但在生活與學習、思想與行為、安全與健康等方面的操心程度將會大幅度地下降。顯然,少年時期末端是撫養性價值流量轉化為回饋性價值流量的拐點。

青年時期(從20歲40歲。此時,青年的勞動生產能力快速增強,其產出價值流量快速上升。同時,青年開始回饋社會與家庭,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回饋價值流量快速增長,並在青年時期末端(即40歲)達到最大值。顯然,青年時期的末端是回饋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從40歲到60歲。此時,中年的勞動生產能力開始緩慢下降,其產出價值流量緩慢減少;同時,中年對於社會與家庭的價值回饋力度逐漸下降,其回饋價值流量逐漸下降,到了中年時期末端(即60歲)降為0值。顯然,中年時期末端是回饋性價值流量轉化為撫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

初老時期(從60歲到70歲。此時,老年人開始脫離社會、脫離社會性生產勞動,並開始接受社會或家庭的贍養性價值流量,到了初老時期末端贍養性價值流量達到最大值。顯然,初老時期的末端是贍養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

長老時(從70歲到死亡)。此時,老年人進一步脫離社會,健康狀態繼續下降,人的活動範圍越來越狹窄,精神性和物質性價值消耗量也在逐漸減少(但醫療費用可能還會繼續增長),老年人所接受的贍養性價值流量將會逐漸減少,到了死亡時間降為0值。顯然,長老時期的末端是贍養性價值流量變為0值的拐點。

自然生命周期與社會生命周期

人類屬於一種高度的自然性動物,他從低級動物進化而來,在本質上脫離不了動物的基本屬性。為了確保各種生物細胞、生物器官與生物系統的統一協調,幾乎所有生物都存在「生物鐘」,以決定生物的生命運動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規律,這就是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可分為時周期(即60分鐘)、日周期(即24小時)、周周期(即7天),月周期(即28天),年周期(即365天)、壽命周期(即生物的平均壽命年限)等具體形式。此外,經研究表明,生物(特別是人類)可能還存在另一種生命周期,稱之為「數年周期」。數年周期既可以短則幾年,也可以長則十多年。

統一價值論認為,人類生命存在一個為期10年的數年周期。其中,兒童時期為0至10歲,少年時期為10至20歲,青年時期為20歲至40歲,中年時期為40至60歲,初老時期為60至70歲,長老時期為70至死亡。孔子所闡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基本認定為期10年的數年周期。那麼,《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性以8年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是否與統一價值論關於「為期10年的生命周期」的觀點相矛盾呢?要解決這個理論上的矛盾,必須的區分兩個方面的概念。

首先,要區分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社會生命周期。為了確保人與人之間在分工與協作過程中的統一協調,人類也存在一種「社會鍾」,以決定人類的社會生命運動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例如,什麼年齡上小學?什麼年齡上中學?什麼年齡上大學?什麼年齡退休?等等,都是由「社會鍾」來決定的。由於社會關係(包括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的核心內容都是價值關係,因此人類在價值關係的周期性在根本上決定著社會關係的周期性。為此,提出「自然性生命周期性」與「社會性生命周期性」的概念。

自然性生命周期性:以人類自然關係的運動與變化(以生理變化為核心)為主要內容的周期性,稱之為自然生命周期性。

社會性生命周期性:以人類社會關係的運動與變化(以價值變化為核心)為主要內容的周期性,稱之為社會生命周期性。

自然生命周期性與社會生命周期性的關係:前者決定後者;後者以前者為基礎,並以後者為中心上下波動;後者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對前者產生一定程度的反作用。

統一價值論關於「人以10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主要是指人的社會生命周期;而《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性以8年為生命周期」、「女性以7年為生命周期」的觀點,主要是指人的自然生命周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的社會生命周期性相對於自然生命周期性呈現出快速變化的趨勢,因此人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長為10年,但人的自然性生命周期仍然維持在8年左右。

其次,要區分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女性自然生命周期。生物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為了加快種群的繁衍速度,通常需要降低雌性生物的性成熟年齡;另一方面為了提高種群的質量,需要提高雄性的性成熟年齡。同樣,人類為了提高其生存能力,一方面需要適當降低女性的性成熟年齡,即縮短「女性自然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需要適當提高男性的性成熟年齡,即延長「男性自然生命周期」,因此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約7歲)通常要短於男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約8歲)。一般來說,女性的兒童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生命周期比較短,但其老年時期的生命周期比較長。女性的兒童時期約為0歲到9歲,少年時期約為9到18歲,青年時期約為18到36歲,中年時期約為36歲到54歲,初老時期約為54歲到66至,長老時期約為70歲到死亡。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社會屬性應該與其自然屬性保持一致,才能維持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同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人的社會生命周期應該與其自然生命周期保持一致。然而,人類的社會發展通常是一個快速推進的過程(特別是近代和現代),而人類自然特性(特別是生理特徵)的變化通常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人類自然特性的演化速度很難及時跟進人類社會特性的演化速度。《黃帝內經》所闡述的男女不同的生命周期,可能既符合當時男性與女性的自然周期性規律(主要指生理周期性規律),可能也符合當時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周期性規律(主要指價值關係周期性規律)。然而,人類經過長達2000多年的社會進步,男性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遲為10年,女性的社會生命周期已經延遲為9年,但是,男性與女性的自然生命周期(男女分別為8年和7年)仍然保持基本不變。可以想像,總有一天,人的自然生命周期會延長至10歲。不過,到那時,人的社會生命周期又可能延長到12歲或更多。

若干說明

人類機體與人類社會是非常複雜的價值系統,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與共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一定的動態多變性和差異性,因此,特做如下說明:

1、不同個體素質、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階級、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其生命周期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一般來說,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從事高智力腦力勞動者、高收入的人群,其人生各階段劃分的時間長度就越大。

2、從嚴格的理論意義上來講,人生階段應該向兩個時間方向進行適當延伸:一方面向人生前期(即胎兒時期)進行延伸,因為父母在胎兒的成長過程中輸入了價值流量;另一方面向人生後期(即死亡之後)進行延伸,因為子女將會為其進行後事處理。

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增長,人生各階段的時間長度將會有所延長。從理論上講,人生六個階段的時間延長將會是均勻地展開。不過,如果社會平均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在短期內的快速提高,主要只是延長老年時期的時間長度,而不會明顯延長其他生命階段的時間長度。

4、相對於體力勞動者,從事複雜事務的腦力勞動者,由於社會或家庭對於他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價值流量較大,其撫養性價值流量轉為回饋性價值流量的的拐點(即少年時期與青年時期的交替時間)將會有所延後;相應地,是回饋性價值流量由大變小的拐點(即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的交替時間)也會有所延後;其回饋性價值流量轉為贍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即中年時期與初老時期的交替時間)將會有所延後。

5、國家對於人口與生育、婚姻與家庭、未成年人保護、教育科技、醫療與衛生、養老與保險等方面政策與法律的制訂,應該充分考慮人生不同階段各種價值流量的變化規律。例如,退休年齡最好確定在「回饋性價值流量轉化為贍養性價值流量」的拐點處,此時人的投入價值流量正好等於產出價值流量,他已經沒有多餘的價值流量貢獻給社會了。

參考資料:

1、統一價值論,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2、數理情感學,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機器人,仇德輝著,臺海出版社,2018年

相關焦點

  • 根據年齡劃分,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對於目前的你屬於哪個階段呢
    百歲老人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少,那按照人生百年來說明,在這100來年,人生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呢?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第一階段是嬰兒前期,第二階段是嬰兒後期,第三階段是幼兒期,第四階段是童年期,第五階段是青春期,第六階段是成年前期,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第八個階段是成年後期。那麼這八個階段,當時是誰來劃分的?
  • 年齡劃分標準 看看你現在正處於哪個階段
    而在近日,聯合國工作人員,做身體素質檢測、平均年齡測定,對這個標準,重新進行劃分。0—17歲,稱作未成年人;18—65歲,稱作青年人;66—79歲,稱作中年人;80—99歲,稱作老年人;100歲以上,稱作長壽老人。想想自己的年齡你會說,還好,在青年人範圍內。也有古稀老人,感嘆道:我還是中年人,我還年輕。不同的階段,對身體保健來說,需要做的事情,不一樣。
  • 張新、胡鞍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的理論與實踐
    本文以習近平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總依據為主題,第一部分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依據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出發,總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情、國情和世情出現了從量變到部分質變的重要發展新特徵;第二部分根據總依據「變與不變」的規律性特徵,指出我國已經進入「發展更全面的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階段;第三部分提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已經形成統籌「五位一體」與「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新形勢。
  • 提出四季劃分理論的竟是這位嘉興氣候學家!
    相信絕大多數嘉興人都不知道提出這一四季劃分理論的是我們嘉興籍科學家張寶堃。  1934年9月,張寶堃在《地理學報》創刊號上以《中國四季之分布》為題,首次對中國的四季劃分提出了科學見解。他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分季標準,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
  • 埃裡克森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簡要介紹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家埃裡克森於1940-1950年間提出了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社會對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個體自身的需要和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會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就會給個體帶來緊張感和內心衝突,埃裡克森把這種社會要求在個體心理種引起的緊張和衝突的矛盾,稱為心理社會危機。進而根據個體不同時期心理社會危機的特點,將人格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 「旅遊定製師」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出臺
    本報訊 中國旅行社協會標準管理委員會近日發布《旅遊定製師等級劃分與評定》團體標準(T/ CATS 001-2020),並在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中國旅行社協會門戶網站公開。該標準由江蘇唱遊雲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立項,並與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國家開放大學旅遊學院等單位共同起草。
  •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具體解釋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經常會以單選題的形式作為考察,而這八個階段當中,也經常會考察到學前期、學齡期和青年期的區分,因此要求我們對這幾個階段有充分的認識,以下我將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闡述。埃裡克森認為,個體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三方面因素構成的統一體。在人格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順序不變又相互聯繫的八個階段。
  • 目前生涯規劃四個理論簡說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起始於20世紀 60年代,並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它是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方法,在企業界引起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受到企業和員工的普遍歡迎。在學科領域,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和實踐模式正如雨後春筍般呈現出來。
  •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嬰兒前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機沒有得到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膽小懼怕。
  • 人生軌跡發展的八個階段危機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 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是由環境決 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 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 忽視的。發展性輔導提供一些成長必要的經驗,以達到完善個人人格的目 標,埃裡克森對個體心理的八階段劃分以及提出各階段的主要矛盾和心 理危機,對發展性心理輔導模式是一個極大的支持和充實。
  • 海域劃分應有正當標準
    原標題:海域劃分應有正當標準近日,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報導,圍繞如何開發帝汶海的爭議,澳大利亞和東帝汶兩國在荷蘭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各陳己見,相關聽證會在8月29日啟動。澳方則表示,帝汶海的資源開發與歸屬應當依據2006年與東帝汶籤署的《帝汶海特定海上安排條約》,該條約規定,澳大利亞與東帝汶在帝汶海的油氣資源收入五五分成,此條約將保持50年不變。舊條約被指不公正在東帝汶看來,帝汶海的資源歸屬一直有欠公正。在東帝汶還是葡萄牙殖民地的1972年,澳大利亞與印尼劃定了兩國位於帝汶海的海洋邊界,在葡萄牙反對下,澳印尼海洋邊界在東帝汶段未能劃定。
  • 人生的幾個階段
    大家都知道一個完整的人生,主要有如下幾個階段:童年時期,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這是大家公認的一種人生階段的劃分,但是,我今天要說的是人的一生更具體更形象描述,也許能夠讓我們耳目一新。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人的階段,牛的階段,猴的階段和狗的階段。這也是完整的人生經歷體驗,人生也只有經歷過人牛猴狗的樣式,才會走上了末路,化為烏有。
  • 標準解讀《氣候季節劃分》
    張明祿  來自北京市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從5月16日起,北京的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滑動超過22℃,達到氣象學上入夏的標準,5月16日即為北京今年的入夏日。據記者了解,判斷是否入夏,要依據氣象行業標準《氣候季節劃分》。  季節是每年循環出現的地理景觀相差比較大的幾個時間段。我國多數地區一年分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個季節。據《氣候季節劃分》主要起草人之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陳峪介紹,對四季的劃分通常有天文、氣象、節氣、農曆、物候、候溫等多種方法。
  • 周慧蕾:我國學區劃分的司法審查實踐評析
    鑑於此,本文對我國學區劃分司法審查展開整體性考察,梳理案件爭點,分析法院立場,展開理論反思,期冀為學區劃分法治化作一點智識上的努力。第二個階段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前一階段的行為,審查確定適齡兒童入學資格。在這個這階段,有的地方還會授權所屬學校向學生發放入學通知書。這兩個階段包含著三個相連但獨立的公法行為。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1]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提出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另一方面,歐洲學術界對佛教研究卻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以致中國近代佛教(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學各方面的影響。
  • 廣州醫院等級劃分標準
    醫院等級劃分標準,是我國依據醫院功能、設施、技術力量等對醫院資質評定指標。全國統一,不分醫院背景、所有制性質等。按照《醫院分級管理標準》,醫院經過評審,確定為三級,每級再劃分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級醫院增設特等,因此醫院共分三級十等。
  • 王俊:「客觀判斷優先於主觀判斷」之刑法教義學反思 | 爭鳴園地
    客觀歸責理論中的「特別認知」與「虛擬第三人標準」一直以來都飽受「詬病」,兩者分別在判斷對象與判斷標準兩個方面說明,客觀判斷優先於主觀判斷在歸責領域都是不可行的。我國傳統的不法理論都屬於客觀不法論,難以合理解釋主客觀要件之間的關係。應當以主觀不法論作為基礎,重新釐清兩者的位階順序,在確認行為人主觀認知以後,客觀構成要件事實才有刑法評價的意義。採取主觀優先的方法論反而有利於限縮處罰的範圍。
  • 黑色、金屬礦資源儲量、規模劃分標準,礦老闆學會後再也不會被坑
    什麼是好資源,一些外行初次搞礦業投資的人,往往一頭霧水,業內的依據乃是《礦區礦產資源儲量規模劃分標準》。我國關於礦床規模的概念,源自於前蘇聯,就是根據礦石量或金屬量的多寡,以重量為單位,來劃分礦床的大、中、小。這一標準在我國已走過60年,即便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30年,也沒有根本性的修改。近年來,又衍生出超大型礦床的提法。雖未訴諸文件,但相沿成習:五倍於大型礦床的規模,就算超大型礦床。
  • [附圖]各國牛肉等級劃分標準
    A、B、C、D和E5級。A級為9至30月齡;B級為30至42月齡;C 級為42至72月齡;D級為72至96月齡;96月齡以上為E級。大理石紋是決定牛肉品質的主要因素,它與嫩度、多汁性和適口性有密切的相關關係,同時它又是最容易客觀評定的指標,因而品質的評定就以大理石紋為代表。
  • 訪談︱郭聲波:如何用圈層結構理論解釋政區地理
    郭聲波:政區圈層結構理論,是對一個國家的中心區政區和邊緣區政區依據其與中央或上級的關係劃分為若干類型,這些類型可以分別劃入相應的地理分布空間上的圈層或政治結構空間上的圈層,其中還可細分為若干亞圈層或子圈層。我們劃分圈層的依據,有道裡遠近、政治控制力、經濟民族文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