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張寶堃一家在天安門合影,後排右二為張寶堃。
每當季節交替時,如秋季轉換到冬季,電視、廣播中的天氣預報主持人都會這樣播報:某地區的平均溫度連續5天穩定在10℃以下,這一地區進入氣象意義上的冬季。相信絕大多數嘉興人都不知道提出這一四季劃分理論的是我們嘉興籍科學家張寶堃。
1934年9月,張寶堃在《地理學報》創刊號上以《中國四季之分布》為題,首次對中國的四季劃分提出了科學見解。他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分季標準,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據此,候平均溫度從10℃以下穩定升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開始,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作為秋季開始。這也是目前從天氣氣候角度來劃分的四季,也是為氣象領域所接受的一種四季劃分的標準。《中國四季之分布》的發表,確立了張寶堃在中國氣候學界的地位,這是他為中國氣候學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他科研與人生的巔峰之作。
張寶堃,1903年2月17日出生於嘉興塘匯鎮古竇涇村(現劃歸油車港鎮)。祖輩、父輩以釀酒為業,家境殷實。10歲那年在父、兄的幫助下,說服母親,張寶堃到塘匯鎮進修小學住校讀書,接受新式教育。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就讀期間,正值五四運動,年輕的張寶堃有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他任該校校友會總幹事、勸用國貨會副會長,積極組織同學抵制日貨,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中學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3月進入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先後任測候員、副研究員。他師從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教授,在之後近半個世紀裡,與竺可楨教授建立了深厚情誼。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時局雖動蕩不定,但張寶堃適值青壯年,這一時期是他一生科研成果的高產出期。1934年他發表了《中國四季之分布》,1935年還和竺可楨以及新中國第一任中國氣象局局長、著名氣象學家涂長望合作編著了《中國之雨量》,1936年發表論文《南京月令》,1940年和竺可楨以及氣象學家、海洋氣象與農業氣象專家呂炯合作編著《中國之溫度》,1941年發表《四川氣候區劃》。這些科研論文都是中國現代氣象學、氣候學奠基性的學術論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遠在美國學習、工作的張寶堃得知消息,處理完在美所有事務,於12月離美歸國。1950年3月10日,張寶堃回到北京,就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併兼任軍委氣象局聯合資料中心主任。他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新中國的氣象事業,迎來了科研和事業的又一個黃金期。」
1955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氣候組,張寶堃主持氣候區劃組。他帶領一批年輕的氣象工作者,制定了我國的氣候區劃和自然區劃。於1959年首次編輯出版了《中國氣候區劃草案》和《中國自然區劃草案》,奠定了我國氣候區劃和自然區劃的基礎,為我國農業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基本依據。
上世紀80年代,張寶堃雖已年過八旬,仍專心收集大量氣候資料,分析研究我國江南地區暖浪與我國寒潮爆發的關係,力圖抓住暖浪前兆來預報寒潮爆發,但終因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未能如願。
1994年3月,張寶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根據他生前遺願,他的骨灰分成三份,分別灑入出生地嘉興的南湖,早期學習、工作地南京的玄武湖和晚年工作、生活地北京的昆明湖。張寶堃把一生獻給自然,研究自然,最後又回歸到他鍾愛的自然中。
著名導演、演員謝添在張寶堃八十華誕時,為他題寫的「世間人瑞氣候先河」,是張寶堃人生最精準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