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三季」「四季」一直是戶外
露營帳篷分類的最重要,最常見的標準之一,但是在帳篷技術不斷變革的當下,這種劃分標準是否依然合適,我們不妨來做個探討!
之所以發起這個討論是因為在和各位裝備愛好者交流的過程中就帳篷的用途劃分遇到很多問題,很長時間以來戶外露營帳篷的分類最常見的是根據帳篷能夠滿足不同環境的使用將其劃分為「三季帳」「四季帳」。這種劃分標準已經使用了很久,但是現在,這種劃分標準是否依然實用呢?
我們不妨看看幾個我遇到的典型例子:
案例一:
朋友A:草哥,我在
深圳,請推薦個四季帳篷,既能滿足周邊
徒步,也要能滿足偶爾川西高原上的徒步使用。
我:根據你的使用要求來看,建議你選三季帳篷更為合適。
朋友A:那不行啊,要是去高原徒步的話,環境惡劣,應該用四季帳篷巴拉巴拉巴拉........
案例二:
朋友B:我在
遼寧,想搞個徒步帳篷,
MSR的FURY如何?
我:你一般都是在周邊徒步露營?冬天出行多嗎?
朋友B:對,冬季有時會出去,下大雪什麼的一般就不出去了。
我:那FURY就不太適合你了。
朋友B:為何呢?四季帳篷不是可以保暖嗎巴拉巴拉巴拉.......
案例三:
朋友C:草哥,我的飛溪杆斷了,幫我處理一下唄。
我:好的,沒問題,順便問一下這個杆是怎麼斷的呢?
朋友C:前些天去
博格達環線的時候遇上強風了,沒抗住。
我:飛溪是三季帳篷,用於那樣的環境是超出了使用範圍啊。
朋友C:沒錯啊,現在是七月份啊,夏天呢巴拉巴拉巴拉......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其中共同之處在於,不少朋友認為只有四季帳篷才可以滿足春夏秋冬四季使用,三季帳篷是沒法應對北方冬季或者是一些條件略艱苦的環境比如川西高原的。
我們來看看這種說法是否合理,回溯下十多年前的帳篷,那時候以及更早時期,三季帳篷和四季帳篷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就像有人曾經提到過的那樣,四季帳篷普遍採用全透氣布作為內帳,而三季帳篷很多是採用大面積紗網作為內帳,從外觀上也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兩者的區別。那時候除了三季四季的分類外,還有
高山帳的劃分,高山帳則比四季帳篷更為強悍。
隨著科技的進步,帳篷的質量較之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三季帳篷和四季帳篷之間的功能重疊越來越多,四季帳篷和高山帳之間的的功能也有很多重疊,使用範圍的劃分已經越來越模糊。傳統意義上的「三季帳」是指主要在春夏秋三季使用的帳篷,「四季帳」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使用的帳篷。然而所謂的三季帳篷和四季帳篷就真的可以完全按照字面意思的環境來使用嗎?以我國內地為例,只要是質量比較靠譜的三季帳,都可以在從南到北大部分地區的四季使用,甚至是在一些環境較為惡劣的高原徒步線路當中也能看到三季帳篷的身影,這些三季帳篷已經遠遠超越了「三季」中春夏秋的使用範圍。而早年歸為高山帳的部分型號在國外也被劃分到了四季帳篷的範疇,不少一線品牌的四季帳篷和高山帳的劃分已經不是很明晰了。以
美國著名戶外銷售網站
Backcountry中四季帳篷的銷售連結為例(http://www.backcountry.com/4-season-tents),在四季帳篷這個分類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傳統意義上的高山帳,如BD的多款,MHW的多款。而以往的分類中的高山帳類別則不見蹤影。按照四季帳篷可以用於春夏秋冬四季的定義來看,如果我們把MSR的FURY、MHW的EV2、BA的FLY DIAMOND、BD的Eldorado等四季帳,用於炎熱的夏天,甚至是晚春初秋季節,估計對使用者來說都無異於是一場噩夢。
大家不妨想像下現在這個季節使用下列號稱四季可用的帳篷會是神馬感受:
既然三季帳不再局限於三季使用,四季帳春夏秋使用很尷尬,那以三季和四季作為帳篷的劃分標準又有什麼意義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季和四季帳篷使用範圍已經名不副實之外,在實踐活動中,戶外使用環境千差萬別,即便是夏季也有可能遇到很極端的天氣,比如鰲太、比如博格達環線,比如甚至是小五臺和武功山,而即便是冬季的高原,也有可能遇到長時間晴好天氣,在這種情況下用三季四季作為帳篷分類標準就更顯得落後。事實上在我每天接觸到的N多戶外愛好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唯季節論,尤其是戶外新人,他們會嚴格按照季節去進行劃分,而不會去考慮環境的差異性,在這點上三季四季帳篷劃分法起到了很強的誤導作用。
既然以季節作為帳篷分類標準不合適,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對帳篷分類呢?我自己想到一個標準:「輕戶外帳篷」「重戶外帳篷」,這裡的輕和重,無關帳篷本身的重量,而是指帳篷適合的環境和專業度,如果使用的戶外環境輕鬆簡單,哪怕是路線比較長比較虐,但是遇到惡劣天氣環境的機率較小,對戶外愛好者的專業程度要求低,都可以歸之為「輕」,相反,遇到惡劣氣候的機率很大,線路對戶外愛好者的專業程度要求很高,我們就歸之為「重」。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更為清晰的對帳篷的功能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