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向各位網友通報:感謝@東方航空 香港機場工作人員的協助,我已經順利於昨晚回到上海。由於改籤及時,我終於趕在浦東機場因昨晚雷暴再次關閉前一刻落地,不但免去了航班被取消的厄運(我的同事@pure白box 同學未能倖免,他只能改籤今天回上海)而且也能如約趕上今天中午的一場奧林巴斯講座活動。我必須要說,隨著雷雨季節的來臨,自己未來這兩三個月的出差恐怕不得不需要用時間來換取可靠性,以高鐵動車來替代飛行了。
其次,上一周我在香港實際有一個短期的拍攝任務,主題內容就是如何用相機來行攝香港。除了工作用的那臺大型相機外,我平時就只用了華為P20 Pro進行隨手拍。之前我已經放了n張華為手機的樣張到博客上,而今天則放出另外的幾張照片。和上一組一樣,這些照片依然是幾乎全都只是原圖縮小(除了老鷹的那張提升了曝光)而沒有做後期處理。不過,由於許多手機樣張拍攝的場景與相機近似,因此更多(實際是主要內容)手機樣張必須等待這次相機節目播出後才能發表。我看看之後是否有可能和華為共同做一期關於「華為P20 PRO香港行攝」的講座,自信這些照片應該可以較為充分的展現華為新旗艦攝影能力。
第三,我曾經在今年三月下旬去過一次香港。那次回來後我發表過一篇名為《 一款尚不能透露型號的M43新機的樣片集》的博客,引發了一些網友的 好奇。其實現在已經可以說了,當時使用的相機實際就是松下GF10(女朋友十號)外加套裝頭和奧林巴斯的75mm F1.8。不少朋友評價那組照片卡起來畫質很不錯,鏡頭品質也很出眾。不過在我看來,松下GF10的畫質並沒有更多出彩之處,只是維持了當前M43主流機型的一貫表現。
這款小相機在操控方面相當出色(除了只能使用tf卡讓人有點鬱悶),基本可以代表此類機型的最高水準,但畫質(包括細節、色彩、曝光)與M43旗艦機型依然有距離。更關鍵的是,如果你不放大看原圖,甚至會覺得其表現還不如華為P20 PRO那樣亮眼。
我在上篇博客中提到「還要什麼GR?!」,其實這句話把理光GR替換成其他小型數位相機也能成立(我覺得全畫幅以下機型都能算進去)——前提就是「不放大看」,或者說「不100%的看細節」!如果我把松下GF10和華為P20 PRO的樣張打亂一下,然後只允許你看小圖(手機尺寸或者在電腦屏幕上看而不放大看原圖),包括我自己在內九成以上的讀者都會選擇華為。為什麼?因為它的色彩更飽和、反差更強烈、色調更「膠片」甚至在GF10不動用長焦大光圈鏡頭時,你可能會覺得還是華為虛擬出來的「假」淺景深更有味道一些?
過去我們在談到手機與相機畫質差異時往往會說到「高感光度」和「變焦」問題,但其實現在華為P20 PRO(也包括三星S9系列等機型)已經依靠「多幀疊加」方式解決了手持夜景難題,至少拿這種機型來拍攝都市燈光夜景已經看不出明顯破綻;同時,雖然華為P20 PRO的那枚3X長焦鏡頭品質無法與奧林巴斯75mm F1.8這樣的高端鏡頭相比,但如果只看小圖你也很難發現華為長焦端的解析度下降、有色散以及色彩飽和度減弱等問題。所以,當我自己在看著那幾張用華為拍攝的樣片(比如維港旁旗杆上的繩結、碼頭停車場的夜景、山間小道的淺景深)時也不得不感嘆未來掃街真的用相機就夠了。
當然,現在你還可以說華為P20 PRO默認輸出的1000w像素可能不太夠用,但請想一下森山大道先生當年用膠片GR拍攝的那些粗粒子黑白照片——難道那解析度會比現在更高嗎?也不是所有攝影拍攝都需要畫面越清晰越好啊!更何況數碼技術的一日千裡,或許到明年這個時候,華為或三星已經把他們旗艦「拍照手機」的像素提升到兩千萬以上了。
也正是因為此,前兩天當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一個QA問答叫「膠片相機已經過時了嗎?」時不禁啞然失笑:何止是膠片相機已經過時,現在都已經到了問「(某些)數位相機是否已經過時?」的當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