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讓戲曲更有號召力,還不如說讓戲曲更具有吸引力,我覺得這樣更貼切點。我認為戲曲本身就具有號召力,有它獨特的表演方式,獨特的伴奏樂器,獨特的唱腔,而大多數戲曲都是使用地方方言演唱,使其具有獨特的魅力,這些獨特的特徵使戲曲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比如相聲,小品等。戲曲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經過七八百年的發展,不斷的改革,優勝劣汰,至今為止,已經逐漸的走向成熟,許多地方戲都有其完整的發展,學習理論,也為戲曲的傳承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目前為止,吸引力一大批戲迷朋友,這些人喜歡戲曲,那麼戲曲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呢?
其一,戲曲的自身特徵決定的。我已經提到過戲曲有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獨特的伴奏樂器等等這些特徵,這些特徵本身就很吸引人。我作為一名戲曲愛好者,我喜歡豫劇,曲劇,我喜歡曲劇的最初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聽到了國家一級演奏家陳同振的曲胡獨奏作品《大起板》,我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好聽的樂器,從此以後我就愛上了這門藝術。我覺得一門藝術也好,一步文學作品也罷,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戲曲吸引人的是樂器,唱腔,服飾等等這些原因,文學作品吸引人的是本身內容的好壞。所以我覺得戲曲的本身特徵是戲曲本身具有吸引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二,戲曲這種藝術形式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生活主要表現在之下幾個方面:①戲曲唱詞多採用地方方言,更加貼近生活。很多地方戲的戲詞都是採用地方方言的,這樣老百姓一聽就知道講的啥,唱的啥,因此老百姓喜歡。②戲曲所講的內容都是生活中的瑣碎事,當然也有古代帝王之類的故事,或者說戲曲是生活藝術化,讓人感覺到這種事我也見過,還也怎麼辦?③戲曲中的故事對生活有一定的啟發。比如劉忠河老師《打金枝》,一句「夫妻們爭吵可是常有的」,這一句唱詞,就寫出了夫妻們之間相處不必要糾結於爭爭吵吵,都是不可避免的,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生活才能幸福。
那麼該如何讓戲曲更加具有號召力呢?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個,戲曲也要創新,也要與時俱進。
我以前回答過一個問題裡面有過分析,戲曲現在是有點衰落的趨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戲曲不能夠與時俱進,要從各個方面與時俱進,樂器上的創新,演唱方法的創新,作品上的創新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傳承下去。現在大多數地方戲都是演唱的傳統的或近代的作品,現代的作品很少,或者說優秀作品很少,不能引起戲迷朋友的共鳴,戲曲作家有多思考,爭取早起寫出優秀的作品。
第二個,戲曲應該加大傳播的力度,讓更多的人知道戲曲,了解戲曲,喜歡上戲曲。
今天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時代,網絡的發展讓一切事物來的太快同時又消失的太快,如果我們不能利用好網絡時代,我們必將會被時代所拋棄。過去的娛樂方式很少,人們喜歡看戲,而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各種娛樂大師多種多樣,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另一方面對傳統文化戲曲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所以說應該增大戲曲的傳播力度,像現在的今日頭條,網絡平臺,抖音等,都可以作為傳播戲曲文化的載體,傳播戲曲。
第三個,戲曲演員要努力學習基本功。
演員的基本功是戲曲發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戲曲藝術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戲曲的未來。今天的戲曲演員已經大不如過去的演員,上世紀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戲曲演員,京劇名角梅蘭芳豫劇大師常香玉,劉忠河,李斯忠等,曲劇大師蘭文祥,謝祿等,這些演員那個不是基本功扎紮實實,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換回戲曲的發展,所以說當代的戲曲演員要戒驕戒躁,努力學習基本功,不斷的鑽研戲曲文化,承擔起傳承戲曲的重任。
第四個,要鼓勵民營劇團的發展,打造「民營+國營」共同發展的模式,相互競爭,才能進步。
在今天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好民營劇團的力量,光靠國營劇團是遠遠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應該應該鼓勵民營劇團的發展,共同推進戲曲事業的發展,傳承戲曲文化,做好戲曲的宣傳者。
我作為一個戲曲愛好者,我當然也象廣大戲迷朋友那樣,希望戲曲可以吸引到更多人來加入到我們戲曲這個大家庭來,共同地感受戲曲的魅力。我相信戲曲的發現會越來越好,我們這個大家庭成員也會越聚越多。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