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的戲曲之美

2020-12-08 華聲在線

朱淵

如今,不少熱播電視劇裡,常能聽到中國傳統戲曲之音。比如重播了好幾回的電視劇《大宅門》,聽到那一句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的「由來一聲笑」,就知道劇開始了;去年的爆款《都挺好》中,幾乎每集都能聽到瀰漫在蘇州弄堂裡的彈詞開篇;又比如,前不久播出的《新世界》,主角孫紅雷一出場,戲曲的鑼鼓傢伙就敲響起來,顯得頗有氣場;還有眼下正在網上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索性聚焦了梨園故事、伶人傳奇。

戲曲一次又一次被「邀」入電視劇,是電視人在積澱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努力汲取精華、豐富劇情內涵、提升劇集品質的一種聰明做法,獲得了不少關注,也得到了一些點讚。《大宅門》之所以被贊京味兒十足,是因為編導郭寶昌本就是個看戲的行家,所以在《大宅門》裡隨處能聽到京腔京韻,就連人物出場的轉身亮相也是踏著鑼鼓點兒來的;更不用說,愛憎分明、有膽有識的白景琦每每單身獨挑敵人老巢時,都會念出《挑滑車》裡那句十分提氣的「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

顯然,中華傳統戲曲,如今成了文化品位的象徵。有品的編導們,懂得如何運用中華戲曲來營造配合劇情的氛圍、刻畫烘託人物的個性。如《都挺好》裡,每到劇情千迴百轉之處,那段悠悠的評彈,就會恰到好處地響起,讓人多了幾分回味。而《新世界》裡,三兄弟裡「大哥」的形象,亦是被那段鑼鼓點演繹得恰到好處。更值得稱道的是,相比單純借鑑戲曲元素展現在電視劇中,索性將梨園百態搬到臺前,如今製作方也越來越注重多方位布局、多角度推廣,讓電視劇和戲曲互相借力、攜手發展。和以往純看劇不同,此次關注「鬢邊」的劇迷,還能順帶著「享用」眼下極有人氣的「網紅」餘派女老生王珮瑜帶來的高階版京劇導賞——《瑜你臺上見》,從名角兒的養成說到梨園行的規矩……不少京劇「小白」也習慣了在追劇前,先普及一下京劇知識,學點兒「行話」,了解些「絕活」,認真學習個把月,多少也能摸到點京劇的門道。

對影視劇來說,戲劇的介入,提升了劇的文化品位;而對傳統戲曲來說,這樣的電視劇夾帶戲曲唱腔,也不失為一種推廣與普及的方式。

相關焦點

  • 盤點在電視劇中扮演特定角色的戲曲演員
    1,彭登懷,川劇變臉大師——張紀中版《笑傲江湖》裡的餘滄海這一版的餘滄海說著一口地道的四川話,符合原著中四川青城派餘滄海的設定。彭登懷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川劇戲曲藝術家,由於他能在25秒內變14張臉,有人稱其為"變臉大師"。他還收了劉德華當弟子,2000年的時候,香港天王巨星劉德華跪拜變臉王彭登懷為師學習變臉的新聞當年可謂是震驚一時。
  • 【戲曲知識】戲曲中的文/武樂隊在戲曲表演中的使用技術
    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彈撥樂、管弦樂等組成的節奏不是獨立於表演之外,而是結合戲曲情境和演員的形體動作來表演的,它也和渲染整個舞臺氣氛不能分割。 這種戲曲的節奏化,要求含蓄而又鮮明,切忌繁瑣;不是要欣賞者去辨別音響和動作配合的順序,而是抓住欣賞者的心靈,把他們拉入淨化了的戲劇情境中去。崑曲《牡丹亭》杜麗娘《遊園驚夢》一折,開始時要觀眾賞心悅目,漸漸連觀眾也被拉到夢的幻覺裡去。戲曲舞臺節奏的妙用,善於使動中見靜,寂處聞聲。
  • 《老腔兒》作曲:馬駿 演奏:中國戲曲學院戲韻組合
    主要影視作品:28集電視劇《雪狼谷》、42集電視劇《決戰前》、28集電視劇《金三角奪寶》 、30集電視劇《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 、45集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40集電視劇《愛的契約》 、30集電視劇《白蛇後傳》 、32集電視劇《我的左手右手》 、37集電視劇《誰是真英雄》 、29集電視劇《對與決》、央視8集紀錄片《京劇》 、40集電視劇《一念向北》、36集電視劇《微時代之戀》、
  • 中國戲曲文化周在京開幕 「園林中的戲曲」豐富民眾生活
    中新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名團名劇名家」「地方園地方戲」「戲曲票友大賽」「戲曲主題數字體驗展」「5G直播」,今年戲曲周的各項活動將陸續登場,為民眾奉上精彩的戲曲文化大餐。10月23日,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 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精彩紛呈,好戲連臺,「名團名劇名家」「地方園地方戲」「戲曲票友大賽」「戲曲主題數字體驗展」「5G直播」……今年戲曲周的各項活動將陸續登場,與秋日園博園美不勝收的風景相映生輝,為群眾奉上精彩的戲曲文化大餐。
  • 「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開幕 132幅精品力作盡展戲曲之美
    鮮活描繪人物出嫁時一顰一笑的《嫁妹》、生動還原戲劇場景的《長生殿》、逼真展現戲曲演員秀髮、臉龐的《刀馬旦》……11月6日,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之「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展在崑山藝術宮開幕。展覽作品分為兩部分,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繪畫徵稿作品124幅,特邀作品8幅,以多向度和多樣化的藝術語言,描繪戲曲繁榮,歌頌時代風採。
  • 30多部戲曲老電影將亮相央視戲曲頻道
    福州新聞網7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記者昨日從央視戲曲頻道了解到,今年盛夏該頻道將主打「懷舊」牌,讓觀眾通過熱情滿滿的連臺好戲,追憶其中的懷舊時光。其中戲曲電影《劉三姐》今晚將在《影視劇場》欄目播出。
  •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中國戲曲分:「生、旦、淨、末、醜。」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是花旦,又為什麼能成為戲曲界四大花旦嗎?想了解其中的知識奧秘就點進來瞧瞧吧!梅蘭芳代表劇目:《貴妃醉酒》梅蘭芳先生是「四大名旦」之首、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戲曲演員,他的表演被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他所塑造的舞臺形象,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各種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將人物的個性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給觀眾以心靈的淨化和美的享受。在國外,梅蘭芳先生就是中國京劇的代名詞。
  • 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為了向對戲曲藝術了解不深的觀眾科普京劇知識,製作方還通過字幕等方式製作了《鬢邊》百科,每當劇中人物說起行話或是唱起片段,字幕會進行言簡意賅的解釋,觀眾也可點擊「查看詳情」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隨著劇情的推進,該劇豆瓣評分也在上升,有網友評價「很難得有戲曲佔這麼大篇幅的劇」。「這部劇真是把文化詮釋得很好了。保護戲曲文化,不僅僅是電視劇和程鳳臺的事,更是現在我們應該承擔起的事。」
  • 「河南省戲曲之鄉」為何花落寧陵
    這就是葛天文化之鄉寧陵,今年又被授予「河南省戲曲之鄉」。戲曲,已融入梨鄉百姓的生活。寧陵素有「戲窩子」之美譽,戲劇藝術源遠流長,是傳統名劇《抬花轎》的發祥地,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均,豫劇演員李斯忠、吳心平、孟祥禮的故鄉,是知名鬚生演員王筱樓的從藝處,更是豫劇傳承和發展之地。
  • 戲曲藝術交相輝映,2021雲南省新年戲曲晚會精彩紛呈
    不同戲曲交融與碰撞 共同謳歌幸福生活演出前,記者走進後臺,劇院後臺的各表演團隊緊鑼密鼓準備中,本次晚會總導演孫晉昆正在做最後調試。孫晉昆告訴記者,雲南已連續3年舉辦省級戲曲新年晚會,晚會的舉辦充分說明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對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倡導;在政府的推動下,戲曲晚會為藝術家們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雲南戲曲藝術得以蓬勃發展、薪火相傳。
  • 氣象萬千的傳統戲曲之韻,盡在這把「中國摺扇」裡
    原標題:讓城市空間美起來⑧丨氣象萬千的傳統戲曲之韻,盡在這把「中國摺扇」裡  歷時29個月,今早10點18分,上海宛平劇場改擴建工程終於迎來主體結構封頂。從高空俯瞰,已具雛形的宛平劇場,如同一把徐徐打開的「中國摺扇」,正儀態萬千地迎接著晨光的洗禮。
  • 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
    傳統戲曲一般總是重唱詞、輕賓白。主驥德有膽有識,不僅在《曲律》中列了《論賓白》一節專門論述,還針鋒相對地指出: 「諸戲曲之工者,白未必佳,其難不下於曲。」一下子揭示了有些名劇的缺點,提出了寫「賓白」之難「不下於曲」的精闢論點,要求劇作家對於唱詞與賓白予以同等的重視,這是有很大貢獻的。
  • 戲曲遊園會拉開清華大學「2020校園戲曲節」序幕
    清華新聞網11月3日電 11月1日上午,「戲曲進校園-2020校園戲曲節」開幕式暨戲曲遊園會在近春園臨漪榭舉辦。秋高氣爽的明媚陽光、古樸雅致的水畔亭榭與京劇、崑曲藝術之美交相輝映,共同營造出曲韻悠長的靈動之境。來自校內的戲迷票友、學生藝術團京劇隊以及京劇工作坊成員紛紛熱情參與到活動中來。
  • 戲曲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功能探析,長知識了!
    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正是中華美學的典型代表,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寓理於情、寓教於樂,表現形式寫意凝練,追求意境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從戲曲的發展過程來看,「高臺教化」是其主要特徵之一,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完成「高臺教化」功能,將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播種到民眾心裡。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如《長亭送別》中的(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林霖醉?總是離人淚。」《牡丹亭》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借景抒情,富有詩意,而且都押韻,清新自然,有音樂之美。戲曲語言貼近現實、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同時有較為細膩的描寫,有較強的親和力。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人文精神、歷史變革,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電視劇《花開時節》:挖掘中國農民精神之美
    原標題:挖掘中國農民精神之美 情節動人曲折,讚頌了農民誠實勞動,也深入挖掘農村之美。   為什麼起用非專業演員   說到大膽起用非專業演員,製片人王是也頗為無奈。兩年前,他和導演陳勝利打算拍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時,雖然得到不少業內人士鼓勵,可是真正願意投資的卻寥寥無幾,很多資本方並不看好農村題材劇的盈利能力。
  • 烏鎮民間戲曲之由來
    民間戲曲,是遊藝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南市鎮的精神產品消費是隨著經濟的繁榮而發展,唐代以大眾為對象的民間戲曲演出,沒有專用的演出場所,只在市街、寺院或路道上演。至宋代,除市街、寺院仍演出外,已設有瓦子(也稱瓦市、瓦肆、瓦舍),即戲坊集中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