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文化離年輕觀眾還有多遠?

2020-12-08 國內國際

戲曲與電視劇、綜藝搭檔,能否真正點燃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熱愛?面對網生代,傳統戲曲還有多少路要走?

本周,正在愛奇藝上熱播的民國傳奇情感大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下文簡稱《鬢邊》)迎來大結局。這部以京劇為背景的網劇引發了年輕觀眾對於戲曲的關注和熱愛。另一檔網絡綜藝《瑜你臺上見》也同步開播,京劇名角王珮瑜以脫口秀的形式宣傳京劇文化。

電視劇流量助力戲曲普及

《鬢邊不是海棠紅》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北平,天才京劇名伶商細蕊與愛國商人程鳳臺因戲結緣,惺惺相惜,攜手振興京劇國粹、以身救國的故事。京劇是整部劇的背景與精神內核。

該劇戲曲指導老師介紹,全劇涉及的京劇、崑曲劇目有四五十齣,僅主角商細蕊一人就需要表演二三十齣劇目的不同片段,涉及不同的唱腔、表演。此外,此劇還準備了200多套戲服,1:1復刻了湖廣會館、京廣會館,從戲曲場景到戲曲造型,全程都有專業老師把關。為了向對戲曲藝術了解不深的觀眾科普京劇知識,製作方還通過字幕等方式製作了《鬢邊》百科,每當劇中人物說起行話或是唱起片段,字幕會進行言簡意賅的解釋,觀眾也可點擊「查看詳情」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

隨著劇情的推進,該劇豆瓣評分也在上升,有網友評價「很難得有戲曲佔這麼大篇幅的劇」。「這部劇真是把文化詮釋得很好了。保護戲曲文化,不僅僅是電視劇和程鳳臺的事,更是現在我們應該承擔起的事。」「看完劇後,95後的我,竟然喜歡上看戲曲頻道了。」當然也有人質疑演員唱腔不夠專業,擔心會引起觀眾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誤解。

面對質疑,編劇於正談道,「京劇門檻高也好,普及難也罷,該做的總是要去做,或許會收穫一些驚喜,或許能讓一部分人去關注京劇,那就夠了。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可以在塵埃裡開出花來。」

近些年,熱播的電視劇中也常能看見戲曲的身影,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州評彈、《熱血同行》中演員易烊千璽的京劇裝扮。與《鬢邊》同期上線的《新世界》中,戲曲元素也為人物出場增添了許多氣勢。

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文化評論基地主任謝伯梁談到,影視劇中無論是以戲曲為主線還是摻雜戲曲元素,對於普及戲曲文化有極大助益作用。「影視劇有較強的代入感,容易降低戲曲的理解門檻。此外,精緻的戲曲元素也有助於提升影視劇的質感和新奇感。明星的演繹會對傳統戲曲起到『代言』宣傳效果。」

戲曲與綜藝的破次元探索

「我跟所有的年輕朋友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3月27日,京劇餘派第四代傳人王佩瑜的京劇脫口秀《瑜你臺上見》在網絡平臺開播。《瑜你臺上見》圍繞著熱映的《鬢邊》電視劇展開,通過王佩瑜寓教於樂的講解,帶領觀眾了解京劇典故、京劇知識以及梨園往事。

不同於京劇表演的一板一眼,王佩瑜常在節目中用當下年輕人熟知的網絡語言引入話題,水牌子與躺贏、成角兒與躺贏、鼓師與freestyle……這些京劇知識與網際網路的破次元結合,體現了「京劇其實很好玩」的一面。每期節目結束時,王佩瑜還會為觀眾帶來一段裝扮完整的彩唱,加深觀眾對於京劇的理解。

脫口秀與京劇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在舞臺上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該檔節目上線後便收穫了一票年輕觀眾的喜愛,首期節目上線後佔據愛奇藝站內「綜藝飆升榜」「脫口秀榜」「曲藝榜」第一,站內熱度值峰值達到3600。

《瑜你臺上見》之前,戲曲也曾與不同類型的綜藝形式有過多次碰撞。《叮咯嚨咚嗆》《傳承中國》是將戲曲嫁接到真人秀形式中,明星在唱、念、做、打過程中,展現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喝彩中國》《中國戲曲大會》等節目則是通過競技的形式展現戲曲的豐富多彩。

當然,在戲曲對接綜藝的過程中,也曾因「水土不服」「過度娛樂化」而遭非議,被網友指責「糟蹋國粹」。《叮咯嚨咚嗆》製作人兼主持人董藝曾深有感觸地說:「最難的是既要保證傳統文化的核心,又要實現將自然、娛樂等綜藝特色完美結合,不是為娛而娛。」

「京劇看上去離現代人十分遙遠,與綜藝節目主打的娛樂性似乎相距甚遠。但從京劇200年的歷史來看,它本就是從大眾的生活中走來,人們愛看戲,愛的正是戲文、聲調、故事能夠娛人娛情,『娛樂性』不是妥協,恰是回歸。」 王佩瑜談到,當代戲曲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必須打破次元壁壘,用當下年輕人喜愛、接受的方式來傳播京劇文化。

培養網生代粉絲之路

「德雲女孩」指的是一群喜歡聽德雲社相聲的女孩。在成為「德雲女孩」之前,大三女孩王程從未想過自己會喜歡上相聲這種傳統戲曲藝術。現在的她,會攢錢購買德雲社的演出票,帶著螢光棒為自己喜歡的演員打call。「以前總覺得都是爺爺奶奶們才聽戲唱曲。但聽了德雲社相聲演員們唱的太平歌詞、評劇,聽了他們將當下的生活融入相聲後,才發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寶藏。」

統計數據顯示,德雲社觀眾中18歲至34歲的人群從2018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64%;2019年女性會員數較2018年上升240%,男女比例從2018年的6:4變成如今的5:5。

「傳統藝術培養年輕粉絲之路,並非那麼容易。」謝伯梁談到,無論是影視劇、綜藝還是德雲社現象,對於當前戲曲普及而言,只能起到啟蒙作用,劇團和演員要做的還很多。

在謝伯梁看來,對於戲曲藝術的推廣,學校的戲曲科普教育必不可少。「電視劇或是綜藝,只能讓年輕觀眾了解戲曲藝術的皮毛,還需要系統的教育,讓年輕觀眾在舞臺現場近距離接觸戲曲藝術」。

另一方面,謝伯梁也呼籲,院團在關注創作的同時,要多關注宣傳推廣,運用當前年輕人喜好的新媒體手段走到年輕人身邊。「

通過短視頻或是直播,戲曲中的一個片段、一個扮相都能收穫網友們的點讚關注。此外,傳統戲曲搭載了網遊、動漫等形式,也獲得了不俗的成績。當前的戲曲宣傳教育,要找準路子,面向青年觀眾做精準傳播」同時,也要警惕碎片化、膚淺化、過度商業化。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時代氣象 文藝表現(3))
    版式設計:蔡華偉編者的話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優秀傳統戲曲跨越時代,不斷煥發魅力。戲曲為何能持續吸引不同時代的觀眾?在堅守藝術本體的同時,當代戲曲藝術在哪些方面實現了創新和創造?古老戲曲的有效傳播,帶來了什麼啟示?弄清這些問題,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戲曲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
  • 當戲曲走進小劇場:劇場年輕了 戲曲青春了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演出結束後,主創人員邀請觀眾一起交流,年輕的觀眾們一口氣談了很多感想,提出了很多問題:舞臺上幾把椅子的擺放有什麼考究?如何避免實驗戲曲的話劇化?演員如何跨行當完成對複雜人物的表現?這麼「素」的演出,為什麼感覺戲曲的程式和韻味一點也沒少?……冬日的小劇場,沉浸在古老戲曲和青春探索帶來的純粹感動中。   《319·回首紫禁城》是由江蘇省崑劇院年輕的第四代演員創排的小劇場實驗崑劇。
  • 《鬢邊不是海棠紅》讓年輕用戶「觸電」傳統文化
    憑藉國粹京劇文化的時代魅力,和創新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的影視化表達手法,該劇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精緻視聽盛宴,也迅速點燃全民追劇熱情。看劇情,該劇既側重勾勒時下梨園鮮活百態,展現京劇國粹文化的魅力和氣蘊;又竭盡描繪以商細蕊、程鳳臺為代表的有志之士在戰火動亂中堅守愛國熱忱,呈現攜手振興與傳承中華國粹、並肩保衛與守護家國安定的民族情懷。據此,《鬢邊不是海棠紅》成功打破傳統文化題材劇集的格局,吸引大批觀眾的高度關注。
  • 上海戲曲院團裡的寶藏青年:拍抖音傳播傳統文化 圈粉百萬
    …… 直播、帶貨、短視頻爆款已不再是新鮮詞,而在這股浪潮中,也能見到不少上海戲曲院團年輕人的身影,傳統與流行是共存於他們身上的屬性,他們在前沿領域展示出獨特的才華和個性,也為所從事的戲曲行業添入更多朝氣。
  •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2017-04-13 08:34:00
  • 戲曲的最佳評論者是觀眾,評論家亂戴高帽要問責
    作者:崔偉 中國戲曲,從遙遠的古代走來,從聲聲入耳、萬人空巷到咿呀難懂、觀眾老化,是否已離我們遠去?崔偉說:「現在不少戲曲讓戲迷覺得舞臺上少了那種藝術家發現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所應帶來的激情與真情,這樣就不會震撼人、啟發人、陶冶人。」 崔偉說:「戲曲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戲曲存有沉甸甸的人文力量和情感傳達,並且充滿中華文化特有的國家觀、民族觀、是非觀、審美觀。比如中國京劇有許多三國戲,這些戲有多少刀光劍影的場面?基本上都在講戰爭中人的智慧或對和平的呼喚。
  • 走進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
    在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本地青年演員及樂師組成的茶館新星劇團為觀眾送上了精彩的演出,觀眾在品茗中也可欣賞戲曲之美,近距離接觸表演者。茶館劇場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後,現場掌聲雷動,青年演員們登臺致謝後,藝術策劃、導演羅家英也向觀眾揮手致謝。
  • 共赴一場傳統文化之約 2020浙江省傳統戲曲演出季開演
    看一回戲曲大省劇種展演,賞一次文化盛宴,赴一場傳統文化之約。如今,浙江的演出市場正逐步恢復往日的煙火。9月3日,2020浙江省傳統戲曲演出季在杭州發布。省屬院團(院校)、基層戲曲院團、民營院團將攜各劇種經典傳統看家劇目,為觀眾奉上不容錯過的「藝術大餐」。據介紹,2020浙江省傳統戲劇經典劇目展演分別在杭州、寧波、溫州、紹興、金華五地展開,以杭州設為主會場,四地開設分會場聯動演出。這些久演不衰的代表性戲曲作品,涵蓋了崑劇、京劇、越劇、婺劇、紹劇、甬劇、睦劇、甌劇、台州亂彈、新昌調腔等多個劇種。
  •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收官,專業觀眾給出了評分
    劇場不大,天氣也冷,但能真實感受到年輕觀眾對小劇場戲曲的熱情和熱愛。」12月17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谷好好回顧剛剛在長江劇場收官的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勝感慨,「今年申報劇本68部,涉及25個劇種,創歷年之最,較去年增長83.78%。」今年展演前的雲上探班直播,連續6天關注11部劇目,吸引51萬人次點擊,再次證明小劇場戲曲作品魅力。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事實上,傳統戲與創新戲「1+1」的方式,已是臺灣豫劇團慣用的推廣手法。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對記者說,團隊營銷策略是傳統戲搭配創新戲,觀眾購買套票。「很期待以創新戲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戲,從而認識到傳統之美,而不是只奔著舞臺聲光創意去,那就失去了傳承的意義。」【年輕觀眾反倒比老觀眾多】彭宏志說,現在因為要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必須在傳統的架構上做創新。
  • 中英雙語戲曲亮相長江大學 傳統文化顯風採
    中國青年網訊(通訊員 王明英)「梨園上腔 不同凡響 亢音嘹亮 積厚流廣」,燈光未啟,鑼鼓先行,一首嘹亮的《荊河戲頌》帶我們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荊河戲」,領略戲曲文化,傳承非遺精神。  11月30日晚7點,「貫徹十九大之金秋戲曲校園行」戲曲晚會暨第五季橘頌文化節閉幕式在長江大學東校區大禮堂隆重開場。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京劇被列入世界非遺代表性名錄後,更加重視繼承傳統,舞臺呈現方面比較本色,同時也沒有放棄創新和發展。」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啟動,如何在保持京劇傳統的同時創新表達、更好的與當代社會融合,越來越成為京劇工作者思考的問題。開放包容的京劇在實踐和舞臺上注入了更多現代意識、現代審美,贏得了更多新一代觀眾的喜愛。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傾向於寫實再現的舞臺布景樣式能用直觀的藝術形象打動觀眾,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在當前仍然是豫劇舞臺美術創作的主要方法之一。淚血太行進一步發展和強化戲曲舞臺美術的創作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新路的作品。
  • 投身旅遊演藝市場 戲曲能走多遠
    他表示,崑曲和京劇一樣,目標群體主要是國外旅遊團,相較其他藝術品種,在這一群體內崑曲有自身的優勢——崑曲是首批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之一,是中國的百戲之祖;崑曲細膩優雅,音樂悠揚婉轉,適合欣賞水平較高的觀眾觀看。在曹穎看來,「外國人只愛看武戲」,是國人長期以來的一個誤區。
  • 廈門離動漫之都還有多遠
    原標題:廈門離動漫之都還有多遠  原標題:廈門離動漫之都還有多遠?   國產的動漫與動畫先天不足、缺乏分級制度、題材上限制很多、文化體制建設還未能很好地跟上市場的發展……這些都是困擾國內動漫企業的因素。廈門動漫產業經濟方興未艾但商業回報不足,需要依靠線下體驗店或其他衍生品盈利,仍是廈門不少動漫企業的生存之道。
  • 韓再芬:戲曲變革需保留根基 文化傳承需青年「主角」
    舞臺上,沒有了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的身影,她常常隱身在觀眾席,看著弟子們的表演。  90後有90後的「角」培養更多年輕觀眾  從第一年開始, 再芬黃梅演出季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人氣,現在每年都有一批固定的觀眾,而戲迷們也開始以年輕人居多。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把傳統介紹給年輕人「國光」劇團本次開箱演出的吉祥戲,既有降妖除穢的吉祥意涵,又有精彩過癮的武打段落。其中更有歷來最受觀眾期待的橋段——財神與散財童子將糖果和錢幣撒向觀眾席,表示將財富送給大家,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 傳統文化遇上現代科技 戲曲數字體驗展帶你「夢入梨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10月23日,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盛大開幕,多場戲曲主題活動陸續開展。記者從北京市豐臺區獲悉,為展現戲曲文化魅力,探索戲曲當下發展的更多可能,「夢入梨園」——戲曲數字體驗展在園博園內的夢唐園精彩亮相。展覽由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助力打造,利用數位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進行融合,以全新交互語言,以全新維度,將古典與未來交織,一場引人入勝的戲曲之夢,由此開始。
  • 巴黎中國戲曲節即將登場 將令法國觀眾「過足癮」
    巴黎中國戲曲節即將登場 將令法國觀眾「過足癮」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重頭戲節目——中國傳統戲曲節已經進入第6屆。
  • 大好光景中,傳統戲曲人時不我待
    這樣的緊迫感來自環境——近些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扶持與戲曲市場的回暖,讓戲曲人感到時不我待、大有可為;也來自身邊人——看中她的精湛技藝與百變姿態,海內外邀約不斷,戲曲製作人甚至「出難題」倒逼她給觀眾帶來驚喜與新鮮感;更源自對京劇藝術的初心——愛這一方舞臺,就要將所有的能量與熱情全部釋放,舞出新時代戲曲人的自信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