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二三事

2020-12-18 澎湃新聞

沈鴻鑫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陶行知與學生們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歙縣黃潭源村。家境貧寒,但聰穎好學,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後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赴美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獲碩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1917年陶行知回國,開始了他富於創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他畢其一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感動和激勵了幾代人。

創辦曉莊師範學校

陶行知回國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他認真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他還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與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赴各地開辦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頸,那就是師資成了最大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放棄教授的頭銜和高薪,創辦師範學校。

1926年12月,陶行知以中華教育改進社名義,向江蘇省教育廳申請創辦鄉村師範,3天後就獲批覆。他立即脫下西裝,穿上草鞋,馬不停蹄地投入籌款、建校工作。他選中南京北郊,距燕子磯二三華裡的一座荒山「老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小莊」作為校址,要在這裡篳路藍縷,白手起家創辦起中國第一個鄉村師範——曉莊師範學校。陶行知改「老山」為「勞山」,改「小莊」為「曉莊」,取「在勞力上勞心」「日出而作」的意思。

曉莊學校是一所新型的學校,它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在招生廣告裡明文規定:「少爺、小姐、小名士、書呆子、文憑迷最好不來。」培養目標是:一、農夫的身手;二、科學的頭腦;三、改造社會的精神。校訓是:「教學做合一」。

這個小山村,只有十幾戶人家,校址原是一片荒野。1927年3月15日正式開學,在開學典禮的頭天晚上,陶行知與幾位客人就住在農民家裡,稻草鋪地,同臥的還有一頭大水牛,他戲稱它「牛大哥」。開學那天,師生們穿著草鞋,有的扛帳篷,有的拿繩索,在曉莊搭成四個大帳篷,供來賓休息,又用木料搭成一個高臺。出席典禮的有從南京來的江問漁、陳鶴琴等各界代表和敲鑼打鼓前來祝賀的農民。第一期學生只有13名。陶行知作了簡短的致辭,他說:「今天是我們試驗鄉村師範開學的日子,我們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他號召大家:「在廣漠的鄉村教育的路上前進。」

開學後,同學們開始了緊張的學習生活,早晨5時,全校舉行「寅會」,師生輪流主持,先唱陶行知填詞的校歌《鋤頭舞歌》,討論學校的事務,會後是早操。上午讀書,下午田間勞動、工藝製作、校外社會實踐等,晚上是平民夜校活動,完全做到了「教學做合一」。

剛開始同學們住在帳篷裡,後來在指導員帶領下,修造自己的宿舍、教室,還修建了大禮堂「犁宮」,這是師生們到山上挖泥土,用泥土做成巨型的磚塊,然後砌成的。並建成了圖書館,稱為「書呆子莫來館」。對於此名,他詳細解釋說:「敝校現在造一小規模之圖書館。其名似嫌太長,名為『書呆子莫來館』,蓋專為用書而設,非為書呆子而設也……圖書館之設置,對此點須特別注意,不然即失去圖書館之真意義矣。」

曉莊師範是我國近代鄉村教育運動最早的發源地和試驗場,是「生活即教育」理論的偉大實踐,歷年從曉莊師範走出了張勁夫、劉季平、李楚材等一批傑出的人才,在我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田漢』歡迎田漢」

在曉莊師範學校,陶行知提倡師生衣食住要「農民化」。他們還經常開展戲劇活動。陶先生編了劇本給學生排演,有時自己也粉墨登場。1929年1月,著名戲劇家田漢率南國社從上海到南京演出。陶行知與田漢早就認識,他得此消息後,立即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到田漢下榻處,鄭重邀請南國社下鄉演出。陶行知的盛情使田漢深受感動,二話沒說,就慨然允諾。那時正值寒冬雪天,田漢親率南國社同仁們踏著一尺深的積雪趕到曉莊,途中裝運道具的大車,因路滑翻進了水溝,大家好不容易把車拖了上來。

曉莊師範的師生和農民們在大禮堂「犁宮」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陶行知致了熱情而又幽默的歡迎詞,他說:「今天,我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曉莊是為農友而辦的學校,農友是曉莊師生的朋友,我們的教育是為種田漢而辦的教育。所以我是以一個『種田漢』代表的資格,在這兒歡迎田漢……」田漢高興地作了答詞,他說:「陶先生說,他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實不敢當!我是一個假『田漢』,陶先生是個真『田漢』。我這個假『田漢』,能夠受到陶先生這個真『田漢』以及在座的許多真『田漢』的歡迎,實在感到榮幸!我們一定要向真『田漢』學習,讓革命的藝術同『田漢』大眾攜起手來!」他們兩人的講話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簡短的歡迎儀式之後,演出開始。那天,南國社演出了《蘇州夜話》《兄弟》《賣花女》《湖上的悲劇》等話劇。這些戲或是揭露軍閥戰爭的罪惡,或是描寫青年的戀愛悲劇,無不深深打動了曉莊的師生和農民們,場內掌聲不絕於耳。

南國社的演出推動了曉莊師範的戲劇活動。他們成立了曉莊劇社,陶行知親任社長,編演了《愛的命令》《生的意志》等許多戲。他們不僅在校內演出,還到農村去演,到蘇州、上海、杭州等地巡演,著實火了一段時間。

鼓勵高士其搞科普創作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那就是「愛滿天下」,陶先生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對學生、朋友都充滿了愛心。高士其,大家都知道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陶先生的老朋友。高士其早年也留學美國,在做實驗時因受細菌感染而身體致殘。回國後,他一度非常困頓,父母不理他,有些朋友也疏遠他。這時,陶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接到上海西摩路的自然學園裡來。陶先生看高士其身體虛弱,特地為他訂了一磅牛奶。高士其非常感激,說:「陶先生,太謝謝您了!我這個廢人幫不了您什麼忙,只能給您增添麻煩……」陶先生說:「快別這麼說,士其,我要請您做的事情多著吶!我想編一套《兒童科學叢書》。科學要從兒童教起,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教給兒童科學知識,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想請您先寫生理衛生這部分。」高士其受到了振奮,連忙說:「好,我來試試!」

從此,高士其開始了科普讀物的寫作。他忍著疾病的痛苦,艱難地創作。三天夜以繼日,寫成了一篇《三個小水鬼》。陶行知仔細地閱讀了文章,說:「意思很好。寫通俗科普作品,我給您推薦兩位老師。一位是您的耳朵,文章寫好了,先讀給耳朵聽一聽,看看有什麼地方不順耳。另一位老師是沒有文化的老媽子,自己聽順耳了,還不夠,還要讀給老媽子聽,她聽懂了,您就成功了。」這一席話,對高士其很有啟發。他根據陶先生的要求,努力寫作,他寫出了《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等一批科學小品,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後來,高士其成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始終記著陶先生,他深情地說:「是陶行知先生引領我走上了科普創作的道路。」

相關焦點

  • 大話陶行知
    一、初步了解陶行知1.人物簡介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後改知行、行知,安徽人。他師從杜威、孟祿,與克伯屈關係甚好。1923年,陶行知與朱其慧、晏陽初在北京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 被譽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歙縣人,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今天要介紹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歙縣人。大學期間推崇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後來在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認識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行知。
  • 從嶽西深山走出的教育家,被稱為陶行知後的「陶先生」
    陶行知後的「陶先生」 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風起雲湧撥亂反正,被批判30年的陶行知平了反,全國政協不僅為此召開了陶行知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會,同時舉辦了陶行知生平事跡巡迴展覽。儲朝暉約了周冰等幾個同學去觀看,發現與學校大多「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不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讓他豁然開朗,從此便沉醉於對陶行知的研究。由於過度痴迷,同學們便給儲朝暉取了個外號「陶先生」。
  • 陶行知成為真正的教育家,一個字貫穿始終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痴」,那種痴,貫穿於他生命的始終,貫穿於他從事教育事業的始終。他對教育的痴、對平民教育的痴,堪稱極致。陶行知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他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並且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痴心痴情、痴行痴言。
  • 思享|肖峰:陶行知與新旅、新安小學
    編者按:7月25日,適逢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4周年。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肖峰十二歲參加革命時,就加入了陶行知先生所組織的少年兒童團體——新安旅行團,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指導。肖峰老院長曾任浙江省陶行知研究會創始會長,並一直對陶行知先生充滿敬意和感恩。
  • 清廉學校|「清」育美德 「廉」潤心田——嘉興市行知小學開展...
    學校篇   學校將校園環境文化與廉潔教育相結合,總結提煉「清廉學校」精神文化,融入行知教育特色,倡導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打造廉潔教育主題牆和宣傳櫥窗,提高師生敬廉崇潔意識;教師會議室布置廉潔剪紙作品,時刻警醒教師廉潔從教。
  • 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六個大字,還寫了警句: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強,有國當救,有民當愛,豈可輕生?死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與其投江而死,何如從事鄉村教育,為中國三萬萬四千萬農民努力而死!原來,那時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間或有對生活悲觀失望、對前途失去信心的人到燕子磯來投江自盡。陶行知勸勉他們,要以積極的態度投身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的大事業。
  • ...合肥師範學院開展2019年暑期「行知學堂」實踐活動考評交流
    黨委書記徐成鋼出席並講話,團省委學校部、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建築大學、安徽三聯學院、安徽外國語學院團委負責同志受邀擔任評委,各二級學院黨總支書記、分團委書記、行知學堂「小先生」代表近300人參加考評會。
  • 91歲老人受陶行知影響,立遺囑捐助貧困孩子受教育
    哥白尼一句名言是這樣說「在許多問題上我的說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識的歸功於他們,也得歸功於哪些最先為這門學說開闢道路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因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沒有誰能夠脫離周圍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去幫助別人。最近在上海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錄心得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早期研讀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由於朱熹曾提出「先知後行」的觀點,王陽明極力反對 ,主張「知行合一」。王明陽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知後行。此時的陶先生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陶知行。後來,陶先生留學美國,師從教育家杜威,在老師的影響下,他不斷探索,也漸漸明白「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萬事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領悟。所以,先生又將名字改成了陶行知。
  • 吐故納新:陶行知對王陽明知行觀的繼承與發展
    針對王陽明「樹立學為聖人之志」「須在事上磨練工夫」的教育主張,陶行知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具個性和影響力的教育學說之一。吐故納新以建構理論體系的精神確是教育家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此精神對於中國當下乃至未來的教育發展都有所啟示。
  • 陶行知觀民眾教育館資料兩條
    一九三四年一月四日,在給潘一塵的信中,陶行知(信中署名「陶知行」)寫道:「總起來說,丟掉你現在的方針,把平民教育計劃,給民眾教育館去辦是一條走不得的錯路。社會即學校的原則,要求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成一片。
  • 從陶行知「改名字」談起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人民教育家。據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聽從他的一個學生的提議,由「知行」改為「行知」的。其實,無論「知行」還是「行知」,都可以看出陶先生對陽明心學的信奉和敬仰。這裡,我們就要探討一下陶先生在「知行」和「行知」之間的「糾結」。「知行合一」,既然是「合一」,按照陽明先生的意思,就是:「知」是知識,「行」是實踐;客體順應主體,「行」不是蠻幹,要有「知」;「知」是「行」,「行」也是「知」;「行」、「知」互相包含,沒有先後。
  •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
    郭沫若曾盛讚:「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如今,安徽、南京、上海等地,均建有陶行知紀念館。作為教育家,陶行知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讚譽。陶行知享譽世界的,是他發明並倡導的「小先生」制。1934年1月28日,先生創辦的山海工學團召開普及教育總動員大會。在這次大會上,陶行知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
  • 陶行知: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處於教育界的前沿,我覺得作為家長,真的要多學一學。陶行知一直提倡「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不能按著孩子的頭讓他學!
  • 陶行知燕子磯頭立「救命牌」勸誡輕生者
    陶行知在燕子磯立的「想一想,死不得」碑。燕子磯,這處城北臨江的著名勝地,多少年來吸引無數遊人登臨觀江,覽勝吟哦。但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也有一些人選擇來這裡投江,了結餘生,撒手紅塵。不過這事可是搞錯了,事情原本是這樣的:那年,陳白塵因患淋巴腺結核病,有些鬱悶,醫生讓他服藥外勸他出去旅遊散心。他便來到南京,遊燕子磯期間,他發現拉他來的四十多歲人力車夫總是跟在他身後,而且勸他不要在磯頂多停留;這引起他的不快,懷疑這位車夫怕他不給錢而從小路逃走。在拉他回城的路上,車夫講出了實情,原來車夫看他一個人怕他想不開來磯頭尋死。
  • 北碚金剛碑、合川草街,還有陶行知先生創辦育才學校舊址
    草街是個我沒聽說過的地方。但下班後,我想靜靜地坐下來,聽聽舒緩的音樂,寫下這段獨特的經歷。我認為這條路很有分量。上周末,我參加了一群驢子組織的17公裡徒步旅行。從北碚井岡碑出發,沿穿江高速大橋,經張飛古道,進入合川曹街。沿途主要景點有鑽石碑古村、張飛古道、嘉陵江野生溫泉、曹街鳳凰山等,可謂奇觀紛呈。
  • 重慶育才中學陶行知紀念館正式開館
    12月31日,是重慶市育才中學校建校80周年的日子,為紀念陶行知先生為實現教育救國而創辦育才的初心和理想,弘揚獨具特色的「行知文化」,陶行知紀念館正式開館。據了解,這是全國唯一的由中學創辦的陶行知紀念館。
  • 距重慶城區47公裡處,百年滄桑草街子,曾因陶行知建育才學校聞名
    我們長大了,可是我們熟悉的老街消失不在了,就只剩下回憶。02.小時候的夥伴還在聯繫嗎?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條叫做——草街子老街05.合川草街子老街,記憶中的味道01草街子老街所處的草街鎮,是合川區的東大門,屬於連接合川與主城的一個承接點。它距離重慶北站約47公裡左右,距離合川城區約25.5公裡左右。這裡曾經也是嘉陵江畔的一個老碼頭,嘉陵江依舊老碼頭卻只剩下曾經輝煌的記憶。06.嘉陵江依舊,碼頭卻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