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鑫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陶行知與學生們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於安徽歙縣黃潭源村。家境貧寒,但聰穎好學,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後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赴美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獲碩士學位;後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1917年陶行知回國,開始了他富於創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他畢其一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感動和激勵了幾代人。
創辦曉莊師範學校
陶行知回國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他認真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他還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與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赴各地開辦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頸,那就是師資成了最大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放棄教授的頭銜和高薪,創辦師範學校。
1926年12月,陶行知以中華教育改進社名義,向江蘇省教育廳申請創辦鄉村師範,3天後就獲批覆。他立即脫下西裝,穿上草鞋,馬不停蹄地投入籌款、建校工作。他選中南京北郊,距燕子磯二三華裡的一座荒山「老山」腳下的一個小村「小莊」作為校址,要在這裡篳路藍縷,白手起家創辦起中國第一個鄉村師範——曉莊師範學校。陶行知改「老山」為「勞山」,改「小莊」為「曉莊」,取「在勞力上勞心」「日出而作」的意思。
曉莊學校是一所新型的學校,它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在招生廣告裡明文規定:「少爺、小姐、小名士、書呆子、文憑迷最好不來。」培養目標是:一、農夫的身手;二、科學的頭腦;三、改造社會的精神。校訓是:「教學做合一」。
這個小山村,只有十幾戶人家,校址原是一片荒野。1927年3月15日正式開學,在開學典禮的頭天晚上,陶行知與幾位客人就住在農民家裡,稻草鋪地,同臥的還有一頭大水牛,他戲稱它「牛大哥」。開學那天,師生們穿著草鞋,有的扛帳篷,有的拿繩索,在曉莊搭成四個大帳篷,供來賓休息,又用木料搭成一個高臺。出席典禮的有從南京來的江問漁、陳鶴琴等各界代表和敲鑼打鼓前來祝賀的農民。第一期學生只有13名。陶行知作了簡短的致辭,他說:「今天是我們試驗鄉村師範開學的日子,我們沒有教室,沒有禮堂,但我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他號召大家:「在廣漠的鄉村教育的路上前進。」
開學後,同學們開始了緊張的學習生活,早晨5時,全校舉行「寅會」,師生輪流主持,先唱陶行知填詞的校歌《鋤頭舞歌》,討論學校的事務,會後是早操。上午讀書,下午田間勞動、工藝製作、校外社會實踐等,晚上是平民夜校活動,完全做到了「教學做合一」。
剛開始同學們住在帳篷裡,後來在指導員帶領下,修造自己的宿舍、教室,還修建了大禮堂「犁宮」,這是師生們到山上挖泥土,用泥土做成巨型的磚塊,然後砌成的。並建成了圖書館,稱為「書呆子莫來館」。對於此名,他詳細解釋說:「敝校現在造一小規模之圖書館。其名似嫌太長,名為『書呆子莫來館』,蓋專為用書而設,非為書呆子而設也……圖書館之設置,對此點須特別注意,不然即失去圖書館之真意義矣。」
曉莊師範是我國近代鄉村教育運動最早的發源地和試驗場,是「生活即教育」理論的偉大實踐,歷年從曉莊師範走出了張勁夫、劉季平、李楚材等一批傑出的人才,在我國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田漢』歡迎田漢」
在曉莊師範學校,陶行知提倡師生衣食住要「農民化」。他們還經常開展戲劇活動。陶先生編了劇本給學生排演,有時自己也粉墨登場。1929年1月,著名戲劇家田漢率南國社從上海到南京演出。陶行知與田漢早就認識,他得此消息後,立即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到田漢下榻處,鄭重邀請南國社下鄉演出。陶行知的盛情使田漢深受感動,二話沒說,就慨然允諾。那時正值寒冬雪天,田漢親率南國社同仁們踏著一尺深的積雪趕到曉莊,途中裝運道具的大車,因路滑翻進了水溝,大家好不容易把車拖了上來。
曉莊師範的師生和農民們在大禮堂「犁宮」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陶行知致了熱情而又幽默的歡迎詞,他說:「今天,我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曉莊是為農友而辦的學校,農友是曉莊師生的朋友,我們的教育是為種田漢而辦的教育。所以我是以一個『種田漢』代表的資格,在這兒歡迎田漢……」田漢高興地作了答詞,他說:「陶先生說,他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實不敢當!我是一個假『田漢』,陶先生是個真『田漢』。我這個假『田漢』,能夠受到陶先生這個真『田漢』以及在座的許多真『田漢』的歡迎,實在感到榮幸!我們一定要向真『田漢』學習,讓革命的藝術同『田漢』大眾攜起手來!」他們兩人的講話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簡短的歡迎儀式之後,演出開始。那天,南國社演出了《蘇州夜話》《兄弟》《賣花女》《湖上的悲劇》等話劇。這些戲或是揭露軍閥戰爭的罪惡,或是描寫青年的戀愛悲劇,無不深深打動了曉莊的師生和農民們,場內掌聲不絕於耳。
南國社的演出推動了曉莊師範的戲劇活動。他們成立了曉莊劇社,陶行知親任社長,編演了《愛的命令》《生的意志》等許多戲。他們不僅在校內演出,還到農村去演,到蘇州、上海、杭州等地巡演,著實火了一段時間。
鼓勵高士其搞科普創作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那就是「愛滿天下」,陶先生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對學生、朋友都充滿了愛心。高士其,大家都知道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陶先生的老朋友。高士其早年也留學美國,在做實驗時因受細菌感染而身體致殘。回國後,他一度非常困頓,父母不理他,有些朋友也疏遠他。這時,陶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他接到上海西摩路的自然學園裡來。陶先生看高士其身體虛弱,特地為他訂了一磅牛奶。高士其非常感激,說:「陶先生,太謝謝您了!我這個廢人幫不了您什麼忙,只能給您增添麻煩……」陶先生說:「快別這麼說,士其,我要請您做的事情多著吶!我想編一套《兒童科學叢書》。科學要從兒童教起,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教給兒童科學知識,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想請您先寫生理衛生這部分。」高士其受到了振奮,連忙說:「好,我來試試!」
從此,高士其開始了科普讀物的寫作。他忍著疾病的痛苦,艱難地創作。三天夜以繼日,寫成了一篇《三個小水鬼》。陶行知仔細地閱讀了文章,說:「意思很好。寫通俗科普作品,我給您推薦兩位老師。一位是您的耳朵,文章寫好了,先讀給耳朵聽一聽,看看有什麼地方不順耳。另一位老師是沒有文化的老媽子,自己聽順耳了,還不夠,還要讀給老媽子聽,她聽懂了,您就成功了。」這一席話,對高士其很有啟發。他根據陶先生的要求,努力寫作,他寫出了《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等一批科學小品,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後來,高士其成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始終記著陶先生,他深情地說:「是陶行知先生引領我走上了科普創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