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到10月中旬,是蝦最肥美的時節,也是漁民最忙碌的時候。在寧波奉化裘村鎮應家棚村,有一種獨特的農家純手工製作工藝——古法瓦缸烘蝦,從木炭的選擇,到瓦缸溫度的把控,都十分嚴格。經過48個小時的漫長烘製之後,蝦內的水分全部被蒸乾,蝦肉變得緊緻,蝦殼變得「嘎嘣脆」,烘製的蝦幹深受人們喜愛。
走進裘村鎮應家棚村的張永壽家裡,記者就看到院子裡擺放了十來口大瓦缸,瓦缸周圍纏繞著一對對鮮紅的大蝦,瓦缸內生著炭火,就靠這炭火的溫度,把大蝦烘烤成美味的蝦幹,這是應家棚村村民製作這種酥脆鮮美特產的老底子方式。
張永壽和妻子周亞旦今年都已經70多歲,20年前開始瓦缸烘蝦的營生,面朝大海的有利地理位置,讓烘蝦這門營生讓每年這個時候的張永壽夫婦都特別的忙碌。每天一大早,就開始烘蝦的第一道工序——煮蝦,活蹦亂跳的蝦無需任何食材去腥,只需加入食鹽就能得到鮮美的口感。周亞旦說,煮蝦時間不宜過長,熟了之後就馬上起鍋,否則蝦肉煮老了,不利於烘烤。
晾涼之後,要把兩隻大小相近的蝦首尾相扣,完成第二道工序——「對蝦」。周亞旦說,對蝦是個技術活,扣的手法不對,不僅烘烤時容易鬆散,而且還會讓自己受傷。周亞旦在對蝦時,張永壽就要開始在瓦缸內生炭火,這是烘蝦的關鍵步驟。
張永壽說:「開始的時候要熱一點,否則蝦容易臭掉,等到蝦殼有點幹了,火就可以小一點了。(用手試試缸面嗎?)對,後來就用手試試就知道了,一直保持熱的溫度,不要涼就好。」
20多年的經驗,讓張永壽的身體和手都成了烘蝦時最好的溫度計,輕輕一碰缸面就能知道火候溫度夠不夠。初始時溫度要高一點,以防鮮蝦變質發臭,等到蝦殼逐漸發乾時,就要調低溫度,以防烘焦。
為了有效利用空間並節約木炭,張永壽在瓦缸四周綁上布條,把一對對鮮蝦插進布條裡,這就是烘蝦的第三道工序——插蝦。粗略估計,一口瓦缸大概可以插20到30斤左右的鮮蝦。烘烤時間一般需要36到48個小時左右,這期間最熬人,因為需要隨時關注炭火的溫度,防焦防滅,有時候整夜都不能入眠。
用瓦缸烘烤的蝦幹,有別於現在的烤箱烘製,海水與炭火的交融,使得鮮蝦中的鮮味物質在水分蒸發中不斷濃縮提純,香味也更濃鬱。
張永壽說,雖然不知道這種古法烘製方式在村裡傳了多久,但一板一眼的純手工製作,是現代工藝所無法比擬的,也正因為這老底子方式,讓這道美味愈加珍貴。
記者 馬樂樂 王層裕 夏亦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