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2015年5月25日(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亦稱佛誕節是佛教界最大的節日,屆時NAMA齋浴會攜手各大寺廟及線上平臺共同開展活動!詳細信息請關注聖園NAMA齋浴官方微信公眾號。
簡述「浴佛節」
2550多年前人類偉大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誕生佛陀降生於人間,為世間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明天(農曆四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情來紀念偉大的佛陀.在佛誕節這天各地寺院將舉行浴佛法會,以浴佛的功德能夠增長福慧,淨化身心。
我們雖然來自世界各地,清淨自心,莊嚴國土是佛子們的共同心願.無論您現在身在何方,都請您為心中留存一份懷念和感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浴佛節的來歷
佛誕節也稱「浴佛節」,是紀念釋迦牟尼佛的重大節日。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印度迦毘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太子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宣言,隨即從空中直瀉下兩條銀漣似的淨水沐浴在太子的身上。佛弟子們為慶祝和紀念佛陀誕辰就沿用此形式舉行"浴佛儀式".
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意義淨化個人的身口意,當手持淨水沐浴悉達多太子像時,內心應當誠懇祝禱,唱頌"我今灌浴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願袪除貪慾、瞋恨、愚痴的汙垢,讓自行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潔淨;希望社會清淨安寧,沒有暴力、詐欺、邪惡等事件,環境能夠優美清淨;並且籍浴佛的功德,淨化自心的煩惱塵垢,美化社會國土,轉五濁惡世為淨土,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浴佛,象徵著我們洗去內心的汙垢,使我們心靈得到淨化,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我們紀念佛性的偉大,用儀式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敬仰,修學的熱忱,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
拜佛前請齋戒沐浴.
浴佛節的精神
佛陀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因此在佛誕日,我們舉行浴佛法會,來慶祝佛誕與感念佛恩。浴佛的涵意,是以戒定為香,忍辱為水,精進為力,智能為鏡,慈悲為藥,以佛的智能光明、慈悲仁愛,沐浴自己,將種種煩惱化為歡喜、自在、清涼。大眾用香湯灌沐,藉香花淨水灌沐佛像,恭敬供養,祈增福慧,同時亦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時時刻刻保持身心清淨,藉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能,時時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這就是浴佛的真義。
浴佛的功德成就
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種殊盛功德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恆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另外,在《浴佛功德經》中,所提及的利益有:
1、現受富樂,無病延年。
2、於所願求,無不遂意。
3、親友眷屬,悉皆安穩。
4、長辭八難,永出苦源。
5、不受女身,速成正覺。
浴佛法事儀規
諸師排班,出堂迎請(用律腔稱誦「迎請太子」)
一、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迎請至大殿,諸師排班完畢。)
二、唱贊
菩薩下雲中,降生淨梵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宗。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三、主法呼「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諸師共和「今當持誦」
唵 底沙底沙 僧伽 娑訶(七遍)
四、沐浴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浴佛)
五、佛寶贊
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
六、回向
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諸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拜佛前請記得要齋戒沐浴哦.
詳說「浴佛節」
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臘八節)舉行,南方則仍為四月八日舉行,相沿至今(俗稱「四月八」)。傣族的潑水節在傣歷六月(夏曆四月)舉行,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就帶有浴佛的性質。
【源起】
故名思義,佛誕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
,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節又名佛誕節。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就是浴佛節,過浴佛節當天,家家戶戶吃欒茜餅,然後到街上觀看萬眾參與的大型遊街慶祝活動。
浴佛節巡遊日,象角、聖獅、龍聚環三個村出動10條大小金龍、銀龍和木龍,l只彩鳳,20頭醒獅、50個少女花籃擔。還有仙女散花、彩旗、八音氏樂、鑼鼓等隊伍,共2000多人。這些民間藝術團隊,分成兩支隊伍遊街,在周圍幾個村地域活動,當地人叫這種喜慶大遊行做「出高興」,歡迎來自遠近的客人欣賞和參與活動。
編輯本段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華蓋寺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城區的南郭寺、北道區的淨土寺迎來成千上萬的遊人。各石窟、寺院在舉辦佛事活動的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遊人,還開展各種文藝娛樂活動,舉辦旅遊商品和書畫展銷等活動,豐富了節日的內容,既滿足了群眾的信仰需求,又引導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教育,在積極健康的氣氛中進行遊樂活動。
編輯本段活動
農曆四月八,又名浴佛節、佛誕節、龍華會,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在過去廣為流行。
(一)浴佛
相傳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燈燭,置銅佛於水中,進行浴佛,一般民眾則爭舍財錢、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出現各種廟會。在農曆四月八日,各地佛寺舉行佛誕進香。在北方地區則傳說農曆四月十八日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即舉行妙峰山廟會,南方地區龍華、九華、姑蘇等地也均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還有堆佛塔活動。可見中國的廟會是多元的,既有佛寺廟會,也有道教廟會,還有佛、道、儒結合的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廟會既有道教內容,也有不少佛教成分,但它的花會卻是各種廟會都有的。
(二)齋會
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由僧家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念佛經、吃齋,由於與會者要吃飯,必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麵條、蔬菜和酒等。
在浴佛節期間,人們要討浴佛水。
節日飲食有吃「不落夾」,「不落夾」為蒙古語,是對粽子的稱呼。還有一種烏飯,方法是以烏菜水泡米,蒸出後為烏米飯。這種食品本為敬佛供品,後來演變為浴佛節的飲食。當時還有放船施粥的風俗。
(三)結緣
在浴佛節中還有一種結緣活動。它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結來世之緣。民間舍豆結緣,寺院、宮廷也不例外。宮中要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稱作「吃緣豆」。
(四)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則流行放生習俗。放生來源較早,宋代已有記載。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
(五)求子
農曆四月八雖為浴佛節,但是人們總是把自己的願望表現在節日的活動中,求子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各地拜觀音求子者也不勝枚舉。《吉林奇俗談》中說:「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四日開廟會,求嗣者詣觀音閣,於蓮花座下竊取紙糊童子一,歸家後置褥底,俗謂夢能可操勝券。」這種偷紙娃娃與抱泥娃娃性質是一樣的。山東聊城地區有觀音廟,神案前有許多小泥娃,有坐者,有爬者,有舞者,皆男性。四月八日這天,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討一個泥娃娃,以紅線繩套住脖子,號稱拴娃娃。有的還以水服下,認為這樣能懷孕生子。泰山除供碧霞元君外,還盛行押子,即在樹上押一石,拴紅線,以求吉利得子。陝西延安有一個清涼山廟會,祈求龍王降雨。同時設鍘關,十二歲以下孩童腰扎草繩,手抱公雞,先從鍘刀下扔過公雞,接著自己爬過去,俗稱過關,從此年年平安,標誌成年。
(六)拜藥王
此外,在浴佛節前後,還有一些其他宗教活動,如慶祝菖蒲生日,農曆四月十八解災,以儺驅疫,請符治病,偶像治病等等。人們也積極崇拜藥王,祭祀華佗、孫思邈。因受道教影響,也拜感應藥聖真人,流行神撿藥,進行採藥活動。這些活動不是偶然的,因為中國從遠古時代起就流行巫醫,後來中醫、中藥有很大發展,出現不少名醫,除上述者外,還有扁鵲、李時珍等。中醫是解除民間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拜神求佛者,多半是為了解除疾病,所以廟會上也有不少賣藥、治病者,患疾病看不好者,就習慣祭拜中醫的祖師爺——藥王、醫聖。
在某些少數民族中也過浴佛節,其中的苗族就過農曆四月八。
(七)各地活動
農曆四月八不限於浴佛,其實它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各地流行有不同的節日風俗。山西鄉寧在柏山(後改在結義廟)集會,祭祀晉國大夫荀息,後改祭關公、張飛和劉備,會上爭食油糕,又稱油糕會。民間傳說牛王為神,各地都在農曆四月八為牛過生日,稱牛王誕。浙江麗水有一種搶牛饅頭風俗,也是祭牛的產物。牛是農民的寶貝,也是農耕文化的象徵,因此把愛牛之心也帶到節日裡。河南鄧縣農曆四月八要祭瓜神馬武,並展銷黃瓜。江南許多地方為了紀念孫臏、龐涓鬥智,過烏米飯節,後來演變為敬佛做烏米糕。天津過出鬼節,祭祀冤死亡者。
編輯本段史載
我國寺院浴佛,唐以前的儀制已難查考,唐代流行的儀制,由於會昌法難也已失傳。現存唐《浴像儀軌》(見《續藏》第二編第九套第四冊)是唐慧琳為了改革我國傳統四冊浴佛儀制,根據古印「僧園每日浴像」,結合偈、贊、密咒等所寫出的構想,因與我國流行的儀制意義不同,沒有獲得推廣。元代《敕修百丈清規·報本章》卷二的「佛降誕」條中,對浴佛儀制有了明確的規定並廣為奉行,該條稱:「至日(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寶香,供養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上酬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次說法竟,……領眾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爐。維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畢,唱浴佛偈。」(偈見如上《浴像功德經》)一面反覆唱偈,一面讓僧眾浴佛,最後並以浴佛的功德回向於無上的佛果菩提。明清兩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規》中的儀制,但亦有所刪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規》的規則,寺院在浴佛的當天,有煎「香湯」和造「黑飯」供眾的習慣,而到明清時則漸不通行。然而,雖說《敕修百丈清規》有很大影響。
【老北京的佛節】
農曆四月初八是古代的浴佛節,亦稱洗佛節、佛誕節和龍華會。逢浴佛節,老北京的習俗很多,佛教寺廟要舉行紀念儀式,要浴佛、舉行齋會,民間也在這一天有放生和吃結緣豆的習俗。在浴佛節前後,還有民間的拜觀音求子,以及拜藥王活動。
相傳佛教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所創立。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後,北京及各地佛寺林立,其佛寺廟宇中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內均供奉著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佛像。
四月初八浴佛節這天,老北京的各個佛寺在這一天要進行對釋迦牟尼的紀念活動——功德法會。法會後的一項重要儀式就是用香水浴佛。《荊楚歲時記》雲:「四月初八,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徵也」。這是我國佛教史上關於浴佛節的記載。
為什麼要浴佛?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呱呱落地之時就非常聰慧,會走路、會說話。他前、後、左、右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大地為他的出生而感動,並用九龍吐水為其沐浴。所以每到四月初八其誕生日,各佛寺的僧侶都要以甘草茶煮成「香湯」,在寺廟的浴亭裡對釋迦牟尼佛像勻水淋佛,對佛祖進行一次洗浴。浴佛時除紀念佛祖的誕辰外,也有洗滌人心的汙穢黑暗、潔淨眾生的心靈之意。這一天各佛教寺廟還會準備些素菜素飯,來招待信徒們的祭拜,也就是那時候的「齋會」。赴會的信徒在吃齋前要先念佛經,齋會後還要討一些洗佛水來飲用,或食些佛寺煮製的一種粥食——「烏米飯」,以示對佛祖的虔誠。
老北京時大小佛寺廟宇很多,尤以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最為熱鬧。
萬壽寺坐落在高梁河北岸,歷史上是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的廟宇,也是老北京著名的以柳林為特色的風景瀏覽區。舊時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半個月的廟會,因此時正值踏青時節,屆時一心向佛的善男信女們紛紛奔赴萬壽寺去焚香拜佛。《燕京歲時記》中記載:「遊人甚多,綠女紅男,聯翩道路,柳風麥浪,滌蕩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誠郊西之勝地也」。這一天,幡幢鐃吹,蔽空震野,百戲畢集,有扒竿、筋鬥、筋喇(彈撥說唱)、筒子(變戲法)、馬彈(馬戲)、解數、煙火、水嬉等節目,遊人乘車或騎馬、步行,四方來客,摩肩接踵,進香拜佛者,數以萬計。
浴佛節時老北京流行放生。一些佛廟的僧侶和平民百姓常在這一天把自己養的或買來的小龜、小鳥、小魚帶到河邊或山野放生。
在浴佛節這天,老北京還盛行舍豆結緣的習俗。何謂「舍豆結緣」?因佛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是前世就已結下緣分,俗語就有「有緣千裡來相會」之說。又因黃豆是圓的,圓與緣諧音所以以圓結緣。浴佛日就成了舍豆食豆日啦。這個習俗起於元代,最盛於清代。清宮內每到四月初八這一天,都要給大臣、太監以及宮女發放煮熟的五香黃豆。
這個習俗在佛寺及民間流行更甚。四月初八開廟時,焚香拜佛後,還要將帶來的熟黃豆倒在寺廟的笸籮裡,以代表跟佛祖的結緣。在百姓家,這一天婦女早早用鹽水把黃豆煮好,然後在佛堂裡虔誠盤腿而坐,口念「阿彌陀佛」,手中一顆顆捻豆不止,每捻一次都代表對佛的虔誠,用此法修身養性。在去廟會的路上,常有一些婦女挎著香袋,拿著香燭,挨家去索要「緣豆」,不管認不認識,信佛不信佛的人家都十分願意地給出一些黃豆,雙方不拘多少,只為結緣。那時的一些達官貴人之家,還常把煮好的黃豆,盛在器皿內放在家門口外,任路人取食,以示自己與四方鄰居百姓結識好緣,和諧相處,保一方平安。
農曆四月初八雖為浴佛節,但是人們總是把自己的願望表現在節日的活動中,求子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各地拜觀音求子者也不勝枚舉。老北京也不例外,四月初八這天老北京的幾處有名的觀音廟也是香火鼎盛。
老北京的農曆四月是佛教活動比較集中的月份,到了四月初八這天更盛。除萬壽寺外,屆時妙峰山頂的天仙廟,以及玉泉山、碧雲寺、香山及崇文門外等佛廟均開廟,屆時也均有藝人表演各種節目。清末時,慈禧太后還常去妙峰山進香遊春,清宮內的由太監和侍衛組成的「槓箱會」也常在妙峰山上走會表演。位於京西的戒臺寺在每年的四月初八至十五,也舉行「趕秋坡」和「耍戒壇」。《宛署雜記》載:「戒壇是先年僧人奏建說法之處,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遊僧畢會,商賈幅輳,其旁有地,名秋坡,傾國妓女競往逐焉,俗雲趕秋坡」。屆時遊僧臨壇說法,全國的歌女舞女載歌載舞,比歌聲比舞姿,人聲笙歌,五彩繽紛,熱鬧非凡。
此外,在浴佛節前後,還有一些其他宗教活動,如拜藥王風俗。
以四月初八為核心的佛教文化活動是舊時老北京的一道民俗民情的風景。
【各國或地區名稱】
韓國 석가탄신일(釋迦誕辰日)
越南 Lễ Phật đản(Lễ佛誕)
日本 灌仏會(灌佛會)
臺灣 佛陀誕辰紀念日(浴佛節)
中國佛誕節(浴佛放生)
中國大陸的佛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區的人們匯聚到馬山麓、折多河畔,舉行拜佛節,祈禱神佛保佑人們五穀豐登。
香港的佛誕
香港在長洲、大嶼山及屯門等地有大型慶祝活動,如飄色巡遊等。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傳統節日巡禮」,亦重點推介佛誕慶祝活動。
1998年,覺光法師為香港成功爭取佛誕日為假期,提高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日本的佛誕
稱為灌佛會(灌仏會,かんぶつえ)。亦名降誕會、佛生會、浴佛會、龍華會、花會式、花祭。
大乘佛教記載
在史籍《周書異記》中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歲四月八日這一天,皇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泉池,又是漲水,又是湧泉,江河之水溢出河床,山川、宮殿全部震動,一道五色光貫入到昭王太微宮中。接著天空變成青紅色,城中香氣四溢。昭王問群臣:這種現象是什麼徵兆?當時的太史叫蘇由,蘇由向昭王解釋說: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與本朝並無干係,此乃西方有大聖人降生,且這聖人所教化的道法將在千年之後傳來吾國土。昭王聽罷,命人將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以作記載,並埋於王城南郊。
東漢明帝永平三年(當時皇帝的年號叫永平,在第三年的時候),這一年是庚申,漢明帝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金人,這個金人頭頂上,有一種光,這光是一種圓的光。他從空中飛來,飛到漢明帝所住的殿。第二天漢明帝就問這些文武百官,這時有個太史叫傅毅對皇帝說:『我聽說在西印度有一種神,一般人給這個神起個名字叫『佛』,現在陛下您所夢見的,一定就是佛了!』這時候有個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說,周朝留下一部書,這書叫《異記》,有什麼奇怪特異的事情,都在這書上記載著。這書記載什麼呢?在周書上說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這一年叫甲寅。這時候江河泛溢,江啊、河啊,水都漲了,流到河外邊去了;大地也都震動了。這是佛出生的時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動的瑞相。又有五色光,在天上有個太微星,五色的祥光,就貫這太微星。當時有個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學的,也是管算數的。)他的名字叫蘇由。他用《易經》來佔卦,一佔就佔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飛龍在天』。得這一卦,他就知道這是西方有大聖人出世。在印度,這個聖人傳一種教法,這種教法在一千年以後,就會傳到中國來,這是太史蘇由佔算的結果。
這時候,周昭王就命令人把這事情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並將這石頭埋在城南邊的一個地方,預備將來看看是不是會這樣子,一千年以後是不是那種教法會傳到中國來?
後來在周穆王的時候,天地又都震動了,有白虹十二,十二道白虹,就是《楞嚴經》上虹霓那個虹。白色的虹貫日,白天有這麼十二道白虹貫者太陽。佛圓寂的時候,雖在印度,但中國也都看見了。所以佛出世,這不是偶然的。佛在印度出世,中國江、河都泛濫了,水很大的,所有大地都震動了。佛圓寂的時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白虹貫日,當時有個太史叫扈多,他又用《易經》來佔算,他知道這是西方印度的大聖人入滅了。周昭王二十六年,歲次甲寅出生的大聖人,現在入涅盤了,這是佛的出生和入滅,雖然印度離中國這麼遠,但是中國也都知道,中國人當時也有會算數的,都知道這情形。
從周穆王到後漢明帝時,大約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漢明帝作夢,夢見佛。在永平七年的時候,這一年的歲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兩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國來,這時候是永平十年了。因為他們來的時候用白馬馱經,所以漢明帝就造一個白馬寺,他們回來的這一年叫丁卯。
等到永平十四年五月一日,就有中國五嶽山(編按:五嶽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的道士來障礙佛教,這就是前面講的把經燒了,結果道教的經都給燒了,佛教的經沒有燒,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結成好像一個傘蓋似的,罩著所有的大眾,大眾見到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宣化上人開示《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1974 《列子·仲尼篇》云:「太宰問孔子曰:夫子聖者歟。孔子曰:某勿敢。又問曰:三皇五帝。孔子又不答。太宰駭然曰:然則誰為聖者。孔子動容而言曰: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信,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此西方之大聖,即指佛陀。淨空法師根據中國歷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六(甲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歷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根據中國歷史的《佛祖統紀》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多年,虛雲老和尚以及我們中國從前的古大德們,都是用中國的記載。 有關釋尊的誕生年代,自古眾說紛紜,難成定論,是難題之一。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而大乘部分教派、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界和南傳佛教也各有自己的主張。
因為據說世尊是八十歲入滅,所以必須決定其歿年。佛滅年代的有力說法,一是根據錫蘭的《島史》(Dipavamsa)、《大史》(Mahavamsa)的說法;Wilhelm Geiger依此推算,判斷佛滅於公元前四八三年,因此佛陀的生存年代為公元前五六三|四八三年。H.Jacobi也用這個方法推算後,判斷為公元前四八四年。同樣也是南傳佛教的傳承、隨《善見律毗婆沙》翻譯後傳來中國的《眾聖點記》,說法也大致吻合。
據中國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軹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採用,而且也是比較符合現代考證的一類說法。
宋朝志磐法師《佛祖統紀》卷二中列有九種說法,其中一種提出六點證據,證明是周昭王甲寅歲農曆四月初八日。而周昭王甲寅歲,有些書傳記載是昭王二十四年,但是根據志磐法師考據應為二十六年,換算之後為公元前一○二八年。此為中國(北傳佛教)歷代沿用的說法。
公元一九五○年,錫蘭首都可倫坡舉辦首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中議決:佛陀誕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圓日,成道於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涅盤於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圓日。一九五四年,第三屆大會在緬甸仰光召開,議決以陽曆五月月圓日為「世界佛陀日」。
以上二次會議,中國地區都未派代表出席,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正值兩岸分隔初期的不安狀態;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兩岸佛教界為避免在大會中接觸,依舊未出席參加。因此,關於決議的事項,只能在事後得知。佛誕二千多年的由來,便是依據上述會議的決議。
以上有關的爭論,我們可以不做定論,而做學術研究上的參考。
小乘佛教記載
相傳二千多年前,在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漢語「甘蔗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妻子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按當時風俗,婦女懷孕後必須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臨產前回娘家,途中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悉達多(漢譯「成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答摩,所以太子全稱為喬答摩·悉達多。傳說,太子誕生下地,就不須別人扶接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佛教將佛祖在無憂樹下降生之日稱為佛誕日。
關於佛誕日的具體日期,雖然在印度南、北傳的《佛傳》裡都有明確記載,但說法不一。《大唐西域記》卷六、卷八曾述上座部和諸部所傳的不同。另外,在諸多佛教經典中,關於佛誕日的說法亦多有出入。《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定佛誕日為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經》卷上,記載佛誕日為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贊》卷一、《十二遊經》、《灌洗佛形像經》,定佛誕日為四月八日。縱觀我國歷史記載,北朝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自南朝梁經唐至於遼初,大抵定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卻改為十二月八日(臘八);元代以來,南北趨於統一,均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南傳、藏傳佛教則歷來以公曆五月的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曆即月之十五日)為佛誕日,並且於1954年在緬甸仰光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上,定此日為「世界佛陀日」。因此為了既尊重我國的歷史傳統,又體現佛法的莊嚴性和一致性,我國各大寺院除了仍以農曆四月八日為佛誕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曆五月月圓日為佛陀吉祥日。
為什麼要使用齋浴?
齋浴,是領受佛陀加持的前提;
齋浴,是虔誠禮佛的必須過程;
齋浴,是拒絕殺生的慈悲之心;
齋浴,是修行精進的不二法門;
齋浴,是潔淨身心的福慧雙修;
齋浴,是持戒護生的消災增福;
齋浴,是妙悟禪心的方便之門;
齋浴,是卸下煩惱苦痛的妙藥;
齋浴,是高雅品質生活的體現;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