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聖跡實嵯峨,至心往禮到彌陀。
宕谷早為仙巖寺,亦言莫高異石多。
敦煌人民憑此活,龕龕聖瑞接雲霞。
願其再同堯舜日,使主利爾人拜國。
家秀來睹勿為惡,消愚替練當正道。
這首七言詩,是五代時敦煌著名的歷學家翟奉達在四月八日隨施主赴莫高窟,即興而作。
四月乃初夏,氣序清和,景色宜人,故往往趁節日之際,佳賓勸酬,吟詩紀事,縱情山水,並行禮佛之願。
《敦煌縣誌》載:「四月八日千佛洞菩薩聖會,士女前三日進香,至日尤盛」。四月八日莫高窟的菩薩盛會,士女前三日進香,與中原地區一致。
「浴佛節」由來
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的記載, 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一日出遊蘭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 誕生了悉達多太子, 難陀龍王和伏波難陀龍王吐清淨水, 灌太子身。因此, 後世以香水洗浴佛陀像, 成為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和供養佛陀的儀式。
敦煌地區最早的「四月八」
而敦煌文獻中關於」四月八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北魏興安三年(公元454年)的《大慈如來告疏》中:
四月八日常出教化諸眾生,悉……布施一餐受我(餓)者……。
大慈如來即彌勒佛,從這段記載看出古人在「四月八日」時布施,使有需要的人免於飢餓。這也同時說明了早在北魏時期,敦煌就有在農曆四月八弘佛教化的活動。
敦煌在佛誕日首先行像, 然後浴佛, 把佛誕日的禮佛活動推向高潮。
禮佛儀式·行像
佛教的行像儀式, 是在我國南北朝時期, 隨著佛經翻譯漸備, 信仰次第普及, 佛教造像之風而大興, 行像的禮佛活動也逐漸盛行。北魏世祖、孝化諸帝時, 每年四月八日, 都舉行盛大的行像儀式, 接受皇帝散花禮敬。
敦煌的行像禮佛儀式, 是由一定的機構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的。從敦煌遺書中的寺院經濟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行像儀式的組織機構有行像司和行像社。行像儀式在佛誕日前就開始準備, 次日天明, 環城豎幡幢, 行像僧俗, 各悉索幡花, 竟持幡蓋, 在樂隊的伴奏下, 仿照釋迦生前出遊四門的經歷,「出佛像於四門, 繞重城而一匝」。
禮佛儀式·浴佛
與行像儀式緊密相關的是浴佛儀式。浴佛儀式始於印度, 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在婆羅門教中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 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是古印度的社會風俗。
敦煌的浴佛一般在寺院中開講設齋, 大會道俗,召集僧尼赴會轉經, 舉行浴佛儀式。浴佛儀式是在都僧統統一安排下進行的。關於浴佛的方法, 寶思維譯的《浴像功德經》記載:
若欲浴像, 應以牛頭旗檀、紫檀、多摩羅香、白松、芍勞、白檀、鬱金、龍腦、沉香、醉喬、丁香, 以如是種種妙香, 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淨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 於上置佛。以諸香水次第浴之。用諸香水周遍訖已, 復以淨水於上淋洗。其浴像者, 各取少許洗像之水置自頭上, 燒種種香以為供養。
在浴佛作佛事的過程中, 音樂伴奏, 念誦佛經, 轉讀願文, 齊心發願。
民間風俗·求子
敦煌民間還有在四月八日求子的風俗,莫高窟不少遊人題記也反映了此俗。
如第454窟,是宋代洞窟,清代時重修,在中心佛壇上曾經塑有送子娘娘十二軀,每年四月八日不少遊人到莫高窟進香,在前室甬道南壁有遊人題詩云:「四月初八佛聖誕,善男信女求兒男。人有成(誠)心佛有感,好兒好女在口(眼)前。」
觀音是敦煌地區常見供養的求子神靈,善男信女跪拜觀音求兒、求女或謀求兒女相貌堂堂、才藝超群等德藝。如《觀音禮文》,一作《觀音禮》,一作《觀音偈》,其云:「若有女人來乞願,求男智慧女儀容。隨心所願皆如意,猶是常持觀世音。」可知當時敦煌地區觀音信仰廣泛流行,向觀音求子也是觀音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地區供奉觀音求嗣的情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壁畫及其榜題等也有表現。盛唐時開鑿的第四十五窟南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變」,繪有一男子,後立一男童,旁邊榜題曰:「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相向立有一孕婦,後立一女童,旁有榜題曰:「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植)德本,眾人愛敬。」畫面形象勾勒了男女兩人雙手合十,虔誠求嗣,後面所立童男童女,可能是男女所祈求之子。
民間風俗·廟會
古往今來,敦煌人將四月初八視為一個重要節日,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經常會持續數天之久。他們舉辦浴佛齋會,燒香禮佛,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願。
參考文獻:
[1]羅華慶.9至11世紀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動[J].敦煌研究,1988,4:98-103.
[2]蔣勤儉.從《太子成道經》求子情景探究敦煌求子風俗[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52-62.
[3]王維莉.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時節俗[D].甘肅省:西北師範大學,2011.
[4]餘燕.唐五代宋初敦煌古史傳說的民間形態[D].甘肅省:蘭州大學,2012.
(內容來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