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權
其實我是幸福的,一直住在梅城江南大壢一帶。我們的母親河梅江從發源地一路奔騰而來,經梅江區長沙鎮至三角地,到梅州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梅江橋、東山大橋、浮橋、秀蘭橋,金帶攬腰,向廣州大橋方向東流而去,這一塊綠洲,正是江南辦事處與三角鎮範圍。三角鎮處梅城市區南郊,東至黃沙嶂高觀音與梅江區西陽鎮交界,西臨梅江與梅縣區程江鎮隔江相望,南與梅江區長沙鎮接壤,北與梅江區江南辦事處毗鄰,鎮總面積為39平方公裡,下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居民委員會。
人文富庶,人傑地靈
一方厚土,物華天寶。三角鎮人文富庶,地理位置優越。歷史上有梅州文教事業先驅侯安國,他為南宋進士,宋寶祐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見梅州風土人情淳樸厚實,遂定居於梅城攀桂坊「客而家焉」,開枝散葉、繁衍成林,以三角地灣下為盛,因此,「一到灣下莫問姓」的諺語在梅州廣為流傳,至今,以灣下為中心向東西北延伸:三角、梅塘、三龍諸村均遍布侯姓人家。侯安國竭力倡辦教育,開辦講學,以《春秋》大義教授門徒,並免除入學者一家的徭役,鼓勵梅人讀書。自此,梅州文風漸興,受人景仰,後人於1921年在灣下村開辦小學1所,命名「安國小學」,作為紀念。
品讀人文典範,尋找逝去風流。劍英公園流傳有「驄馬御史」廖睿(1370-1427),字文聰,號江東,永樂元年(1403)鄉進士,永樂十九年(1421)升任監察御史,後升任四川巡按等職,為官清正。據資料載,廖睿晚年回到家鄉,他看到家鄉莆心、白土一帶,經常受到乾旱水災的輪番折騰,決定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經勘測,選址創築塘堤,作陂疏圳,形成今天的劍英公園基本原貌。他雖人去物在美名在,一泓清水長留人間。
在三角鎮客天下聖人寨有梁詩五家族,五代蟬聯科甲,聲名遠播,高祖梁德隆,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任江西瑞金縣知縣;曾祖梁鳴岡,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官至江西贛州同知;祖父梁念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中解元,成為梅州歷史上著名的「五科五解」之首,出任河南汲縣知縣;父親梁光熙(字墨林),鹹豐元年(1851年)舉人,任青海西寧訓導,梁詩五本人則於1889年考取廣東第20名舉人。
三角鎮壢林坪有張懷真(1871—1941年),清秀才,廩生。1906年加入同盟會任梅縣同盟會秘書,後任三角地蒙養學校校長,並與鄉中父老協力創辦益民學校。張懷真為人忠厚、和善,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正義感。所辦之報能為民眾說話,敢於抨擊社會政治的種種弊端,招致政府當局一再將其報社封閉。但他屢以更換報名,由《中華新報》而《大風報》、《新嶺東報》、《幹報》乃至《汕報》繼續出版。他先後被捕2次,均因激起民眾的憤慨而獲釋。時人稱其為「報界之宗」。張懷真生平著作甚豐,散見國內各大報,詩、詞、聯、賦亦皆擅長。
三角鎮上坪村有鄧樹南(1874—1925年),幼時家境清貧,早年便離鄉到印度尼西亞謀生,當過炊事員、工人和店員。經過10餘年的勤奮努力,在朋友的支持和合作下自立門戶。由於經營得法,業務有所發展,在印尼僑界享有聲譽,兩次「破家」支持辛亥革命。該村還有鄧軍凱(1901—1954年),早年就讀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梅南樂怡學校教員。1926年冬,到模里西斯謀生,先後在毛埠的華文報館《華僑商報》、華僑社團、仁和會館任職,後又兼任新華中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鄧軍凱擁護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主張,在報上常撰文宣傳抗日,並積極籌建支援祖國抗戰。
熊德龍祖籍泮坑村,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他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不忘故土,回饋桑梓,頻頻彰顯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自1979年以來,他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華僑博物館、梅縣人民醫院鳳庚樓、發明橋、賢母橋、德龍大橋、如淡長廊等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
盤點三角鎮翹楚人物,還有兩位大學校長,一是執掌同濟六年,奠定發展基礎的薛尚實,他是三角鎮龍上村人,為同濟大學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任校長,也是同濟大學辦校102年間,24任校長中的第18任校長兼黨委書記,任期從1953年11月至1959年4月。還有一位劉復之(1917-2013),曾擔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三角地約亭頂人。歷任司法部部長(第三任),公安部部長(第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職。
悠悠的梅江河,緩緩向東流淌,三角鎮還有許多傳奇人物,如劉錦慶、侯孝賢、梁錚卿、熊銳、葉浩秀等等,他們是故鄉飄揚的一面面旗幟,他們的功業和事跡永遠不會消逝。如果說,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
民居建築,各具特色
我在這片區域居住近三十年,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的一切光榮與夢想都是來自這片土地,「藍天下的相思,是這彎彎的路,我的夢都裝在行囊中……」能夠安守江南,是我的地緣,我每天安睡在江南母親的臂彎中,每天從這裡出發,工作、學習、努力、拼搏,我喜歡周圍的一切,我經常去看山看水看古民居,推開一扇扇門,就像拜訪一位位朋友。三角鎮轄區內古民居共計有50多座,保存完整、歷史價值較高的真不少。
福祿岌民居群位於三角鎮泮坑村福祿岌,由鎮東樓等六座從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組成,含鎮東樓、竹林居、崇本樓、州司馬第、本立居、季立居。鎮東樓為六槓三進三層結構,由馬來西亞華僑熊舉賢兄弟六人合力在民國時期建造的樓房,歷時長、樓層多、造價高,在當時粵東地區來說是極具影響力的,所以起名「鎮東樓」,門匾由時任廣東省主席吳鐵城題寫。福祿岌古民居群中,有常見的圍龍屋,也有槓式樓等,各具特色,無不體現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協作互助、勤耕苦讀、詩書傳家的文化內涵。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祿岌民居建築群航拍圖。(攝影/飛歌)
在江南新城城市綠軸一帶的約亭頂,同樣是一片令人驚豔的古民居群。約亭頂的民居建築有四點金的晉增廬、永鑫廬,有方形花胎後枕的肅貽廬(七賢居),有加層走馬樓誠創廬,有典型客家圍龍屋篤創公祠,還有兩祠堂共用一圍龍的劉葉兩姓祖祠堂屋,依次排列而建,綿延近千米,構成了一個極具客家建築特色的民居群。整齊有序,蔚為壯觀,遊客行走其中,仿佛走在圍龍屋展覽館,讓人震撼。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福祿岌民居建築群之一季立居牌坊式門樓。(攝影/賴俊權)
江南這一帶,民居建築不少,圍屋古韻,新城新姿,城市高樓的背後,有一棟棟民居,一串串故事,如三角鎮富奇路的承德樓,馬鞍山有大葉屋,大壢壽山公祠、上坪鄧樹南故居、宮前葉浩秀故居和承德廬,樂善公祠,喬琳公祠、玉庭樓等等,一座座蘊含客家先民智慧的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也構成迷人三角獨特的文化景觀與內涵。
行走三角,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帶有濃濃的文化烙印,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跋山涉水,幾經輾轉,定居嶺南,他們憑藉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這片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樓、圍龍屋、四角樓等眾多著名的古民居建築。而對城市來說,留住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近年來,古民居、古建築相對集中的三角鎮提出了「多彩古民居,煥發新活力」的理念,催生出文創、文旅、民宿等一批新業態的發展,陸續開發活化利用了玉庭樓、喬琳公祠、桂芳樓、七賢居等一系列傳統古民居,帶著「物不遷,安於室」的理念,讓古民居在新時代「活」起來,成為宣傳家鄉、推介「詩畫梅江·文明客都」的一張張嶄新的文化創意名片。
江南新城,幸福家園
漫步這片土地,還有許多亮點,境內有名勝風景清涼山郊野公園楓林灣、泮坑水庫和劍英公園。泮坑風光古稱明湖:「泮坑寨,翠綠蜿蜒,有雄奇氣,山有瀑布,峭壁於尋,雷轟雪浪」。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李漢魂題匾「梅南勝境」贊之,是假日休閒旅遊的勝地。山幽水雅,堂奧縱深,遊人可飽覽山色湖光。目前泮坑景區正在打造「楓林灣」森林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又一迷人亮點。
劍英公園坐落於三角鎮新塘一帶,是梅州市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座公園,園內有假山水榭,亭臺樓閣,是老少鹹宜的休閒和娛樂的好地方。目前新建的劍英長廊與劍英公園門樓相互呼應,可觀賞休息。梅州是一片紅色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蘇區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劍英公園內新建的紅色文化公園是梅州傳承紅色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沿著109級臺階拾級而上,有梅州革命烈士紀念雕像,雕像基座碑刻「浩氣長存」四字,上部由黨旗和人物群像組成,展現梅州革命時期的先進代表性人物形象,寓意在迎風飄揚的黨旗下,梅州兒女前赴後繼、奮發開創。
三角鎮東升村有馬鞍山公園,有濱江休閒區、山地風景區、鄉村體驗區三個功能分區,重點打造成集觀景、休閒、健身、養生、體驗為一體的城市綜合性山體公園。位於三角鎮政府一側的情懷公園,園內有「為人民服務」標誌、中心廣場、時光之門、童年記憶、詩詞長廊、情懷步道、情侶路等景觀設施和場所,融合客家文化民俗、歷史記憶等元素,是無數人共同的情懷回憶。
有人說,「如果把梅州城市比作一個房子,那麼三角鎮就是它的客廳;從空間維度看,三角鎮是通過航空、高速公路、鐵路進入梅州市區的第一站;從發展維度看,三角鎮是江南新城建設的主戰場,將成為城市的金融、商業中心。」我覺得恰如其分,三角鎮是市委、市政府重心打造江南新城建設的主戰場,承載著市民的幸福生活。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樹立延續歷史文脈的文化自覺,留住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打造城市精神,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幸福,正是這一座希望之城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