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美味之——狗肉
劉述濤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當朋友發來這首詩的時候,冬至剛過,又到了吃狗肉的時節。
在寒風刺骨的晚上,邀上三五個好友,找上一家狗肉做得好的餐館,要上幾瓶家釀的米燒,邊吃邊喝聊一些東南西北的閒話,那是神仙也羨慕的日子。等到喝得微醉的時候,再看天空裡飄著的雪花,想著小的時候伸出小手,想要抓住雪花,鬆開手卻發現手上的水跡,剎那間,所有的煩心事都無影無蹤。
這些年, 我的身邊忽然多了好些朋友,有一些同我一樣,屬於能喝點小酒,又愛好美食的人。等到冬至一過,就互約喝酒,吃狗肉。有一回,一好友從山裡購得一隻十幾年的老黑狗,去毛斬成大塊,在家裡用飯甑大火足足蒸了七八個小時,我們去時。三間五屋裡都還瀰漫著狗肉的香味。我看著他從飯甑拿出大塊的狗肉,忽然間想到了魯智深,想到他在五臺山當了和尚,大鬧文殊院,手裡拿著這麼大塊的狗肉直往別的和尚嘴裡塞的情景。這頓飯,我們幾個人足足吃了四個多小時,喝了七八斤米燒,話說了多少籮筐,那是數也數不清了。現在一想起來,仍覺得這是我一輩子嘗到最好吃的狗肉,喝得最多的一次酒,說過最多的一次話。
按照遂川人的說法,狗肉是不能上席的。酒席上有狗肉是對他人的不尊重,有「打狗散場」之嫌,但遂川人又偏偏愛食狗肉。於是,狗肉就在熟識的朋友之間,成為席上了珍品。狗肉又叫香肉、地羊。在廣東還有「三六香肉」之說。《禮記·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食麻與犬」,「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嘗麻,先薦寢廟」的文字記載,意思是天子也只有在秋季祭祀時,才與群臣分享狗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九月勿食犬,傷神」之說與元人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犬肉味鹹……九月不宜食之,令人損神」義同。但在《本草綱目》中,同樣有這樣的文字記載:「狗肉:鹹,酸,性溫,無毒。可以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宜養腎,補胃氣。壯陽,填補精髓。因此遂川人冬季食狗肉,是遵從四時陰陽之變化,人體之需要。狗肉溫補,有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之說。還有喝了狗肉湯,冬天能把棉被當的說法。
現代,有許多人不認同食用狗肉,尤其是一些喜歡小動物,自己也養狗的人家,他們一聽說誰在食狗,就咬牙切齒,恨不能當面掀了吃狗肉人的桌子。但應以文字為證,吃狗肉並不是現代才開始,從古到今,中國人食狗肉者大有人在,愛狗肉名留青史的也大有人在。我記憶中的劉邦,還有劉邦的大將樊噲。樊噲不但販賣狗肉,還對狗肉有自己獨特的烹調方法,劉邦為了經常吃到樊噲做的狗肉,還特意將家搬到樊噲的隔壁居住。另一位愛狗肉愛得要命的,就屬揚州畫家鄭板橋了。鄭板橋這一輩子,愛狗肉真正是愛到骨子裡面,只要人有狗肉相誘,他就會以畫相贈。這也怪不得鄭板橋會如此熱愛,要知道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聞到狗肉香,神仙要跳牆。鄭板橋不是視仙,他自然聞到狗香,要放下一切,先大快朵頤再說。
遂川縣的隔壁就是永新縣,永新縣的狗肉比永新人更有名氣。不但列為江西名菜,而且列入中國名菜。當年陳毅擔任外交部長的時候,曾經用永新狗肉招待過西哈努克親王,吃得滿頭大汗的西哈努克親王直說過癮。蔣經國在臺灣聽說永新狗肉妙不可言,特意在臺灣的老兵之中找尋能做永新狗肉的永新人,最後終於如願,但當聽永新人說,永新狗肉也得永新人養的狗做出來才成一絕,不由得留下遺憾,未能吃到真正意義上的永新狗肉。
永新狗肉分為烹、燒、炒三種,大狗則烹,切的塊頭也大,小狗則炒,切得較為細碎。紅燒得,則不論大小。把狗生殺之後,狗血瀝在酒裡,也不剝皮,去毛後,打好架子,用幹稻草燒烤表皮,但不要烤熟,然後剖取內臟洗乾淨,剁成小方塊,在鍋裡用茶油武火煎炒,再加水文火慢燜,最後加入血酒,放入辣椒、八角、橘皮、桂皮等。煨爛了,出鍋裝盤再撒胡椒粉。這樣燒出的狗肉,吃起來嫩嫩的、香香的,油不膩,飽而不厭,其味道美不可言。
遂川的做法同永新的做法差不多,皆是烹、燒、炒,但遂川人還愛用砂鍋煲狗肉,砂缽狗肉的肉質酥爛汁濃,香醇味鮮,既可進補,又足口福。另外,遂川人也沒有用幹稻草燒烤表皮這一做法,更多的是用飯甑來蒸,這一蒸,不但使得狗肉入味更快,而且讓狗肉有了柴火的香氣,吃起來口感更佳。
其實,不管出自哪一個地方,只要是有特色,好吃的食物,都會讓人一想起就垂涎欲滴,欲罷不能,恨不能現在就跑進餐館,點上一份狗肉,大吃特吃它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