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2020年對於武漢、對於中國、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國慶、中秋八天長假即將來臨,國家5A級景區、武漢地標性建築黃鶴樓將開放夜間遊覽,而這也是自1985年黃鶴樓重建完成以來首次開放夜間遊覽。
據了解,黃鶴樓開放夜間遊覽期間,將會上演大型實景光影秀《夜上黃鶴樓》,遊客不僅可以深入體驗黃鶴樓的文化,在不同的場景下拍照打卡,也可以登樓賞月,縱覽場景燈光秀,從全新的視角體驗「大江、大湖、大武漢」的雄奇雋美。
眾所周知,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性建築,被譽為「世界第一樓」,自古以來就廣受學者讚譽,而且還有不同的詩句來讚美它,到武漢不去黃鶴樓看一看是一種遺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現在的黃鶴樓其實並不是古代的遺物,而是在1985年重建的古建築,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安裝了電梯。
黃鶴樓到底經歷了什麼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曾經是作為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存在的,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黃鶴樓可以說是歷代文人的精神寄託,但是它卻命途多舛,經歷了無數次拆除、建設、在拆除的過程。僅在明清時期就被拆除了7次,重建修復10次,清朝的黃鶴樓在1884年被破壞,只剩下銅屋頂。
清代最早的黃鶴樓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僅存8年就被焚毀,然後再重建,其間經歷幾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挺立72年、飽受風霜的黃鶴樓迎來了重建,又於嘉慶元年(1796年)進行「徹修」,加固了初建以來的純木結構,號稱「萬牛不能撼」。
經受住了天災,卻沒躲過人禍
鹹豐三年(1853年)黃鶴樓落於太平軍之手,三年武昌城激戰,屹立兩甲子的黃鶴樓,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毀於戰火。12年後,清朝滅了太平天國,1868年最後一座黃鶴樓拔地而起,高九丈二尺 ,加銅頂七尺,共成九九之數,表達長久之意。
1957年,因為長江大橋的建設佔用其舊址,黃鶴樓不得不面臨搬遷。1981年10月,爆破主樓基石的一聲巨響,宣告了近代最後一座黃鶴樓重建工程的正式動工。新的黃鶴樓不僅有前朝的基因,更增添了一份當代的氣派宏偉。
1985年6月10日,在歷史上消失了101年的黃鶴樓,開門迎客。正如承載人們情感的符號記憶,終會回歸,結構在變,風貌在變,樓層在變,可經典,從未改變。
如今的黃鶴樓,不僅規模超越任何一個朝代,更與長江大橋有同一位置線上的連接。登上黃鶴樓,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這一組「古今」建築的交相輝映,令武漢江景風光更為美麗。同時,它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