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村地處雲和西南方向,距離縣城7公裡,以畲漢群居為主,是雲和縣白龍山街道的少數民族村之一。三門村地處雲和盆地西南邊緣,據傳村莊因村外到村後的靈漈山有條溪坑,兩面是山,村委會駐地建於兩山之間,遠望好似大門,故名「山門」,後因諧音演化成「三門」。
三門村景色空靈,三面環山,其中村後的靈漈山為雲和縣四大名山之一;而稻草礱山等10餘座,陡峭的花崗巖峰體如春筍般「一」字排開,傲然挺立;令人稱奇的是,兩座高峰兀然傲立形成對峙,落差近千米。
三門村山林面積為6234畝,耕地面積更是達到了580畝,此外三門村還有5個農業種植基地,主要種植油茶、桃、水稻、獼猴桃、板慄、翡翠柚、甜橘柚等一系列農副產品,共計1000畝餘。
因此,三門村也被稱之為雲和的「大果園」,每到金秋九月,三門村內的每位村民都會喜笑顏開,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金九銀十」九月份和十月份進入秋收時令,是農業收穫的季節。三門村的小香薯,水稻等一系列農作物陸續成熟,吸引了大批來自雲和周邊的城鎮居民。他們紛紛驅車前往三門村,希望走進山林,走進農田,做一回真正的山裡人,體驗一次秋收的樂趣。
九月初的一場「淘薯節」的落幕,也讓物產豐饒的雲和三門村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開啟一段田園之旅,也成為了大多數雲和人秋日裡爭先恐後想要去做的一件新潮事兒。
從雲和縣城出發,不到二十分鐘便可抵達山清水秀的三門村。還未抵達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聳立的高山,與雲和境內其他群山不同,此山遠望靛青色的山巒如同大師揮手幾筆勾勒於茫茫天幕的線條,高聳入雲,雲霧環繞,錚錚鐵骨,傲然矗立。
要說靈漈山是青色的,那麼山下的三門村,在人們的眼中則是五彩繽紛的,紫紅色的小香薯,金黃色的稻田、紅彤彤的辣椒、深褐色的板慄、粉色的花蕊,好一派生機盎然的秋日畫卷。
大概是少有機會接觸到鄉村自然的關係,大多數居住在城鎮的孩子們,很少有機會能看到長在田地間最為原始的瓜果蔬菜了。而三門村,就像是一個農產品的「百科全書」,眼前的景色就如同一張張清晰可見的彩色插圖。
原來,這個就是番薯的葉子啊?快看,那顆板慄樹上的板慄怎麼像是刺蝟一樣呢....一樣樣在村民們看來作為普通常見的農作物,無不讓孩子們在田間長了知識,開了新眼界。
三門村民風淳樸,百姓在此安居樂業。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一行人滿懷期待的走進後山,一同前往大山深處去尋找三門村的致富法寶。
一路上雖說高山陡峭,山路泥濘,但依舊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遠處風光無限,近處稻田、小溪流、山泉水、古老的房屋一幕幕小清新的畫面,對於消耗大量體力的人們來說,眼前的景致就心理上的補充劑。
你聽,不遠處傳來一陣陣悠揚的歌聲,跟隨歌聲找到這質樸旋律的源頭。山頭上站著幾位身穿精美畲族服飾的阿婆,她們哼唱著畲族山歌,迎接遠道而來的貴客,歡迎他們來到這山水秀麗的三門村。
依依不捨的與阿婆們告別,我們在一路向上,經過翡翠柚的種植基地,遠處的板慄樹也是碩果纍纍,大伙兒的情緒更加高漲了!在村民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了一片梯田上,田間看不出有什麼新奇的之處,只有密密麻麻的番薯葉。
村民笑著說,可別小瞧了後山的這一畝畝田地,三門村的致富法寶就藏在了這番薯葉的下面,它就是人見人愛的小香薯了!在村民的指導下,我們也體驗了一回挖香薯。
沒想到平日裡吃到香甜可口的小香薯,可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得到的,必須先選擇好區塊兒,找準目標,那種枝葉茂盛的番薯葉下,就會有個大飽滿顏色鮮豔的香薯。
在村民的耐心指導下,我們扛起沉甸甸的鋤頭,往鬆軟且堅實的泥土砸去,等到紫紅色的小香薯調皮的露出它的小腦袋時,就可以把紮根在泥土內的香薯輕鬆挖出。
經過一上午大伙兒的共同努力下,一籃藍沉甸甸的飽滿小香薯「重見天日」,看來之前的辛苦也是值得的。而後,在村民的熱情邀請下,我們一同下山,前往村子內品嘗用香薯做出的全薯宴席。
圖源/雲和農業農村
蜜桃、甜橘柚、翡翠柚和獼猴桃是三門村主要種植的水果,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翡翠柚,翡翠柚是當地的特有品種,全國找不出第二個種植基地。三門村的翡翠柚,果肉晶瑩翠綠,汁多味甜,再加上當地果農的精心培育,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除此之外,三門村還註冊了靈漈山優品品牌,設計了專門的商標、標識圖標和包裝,創辦了小香薯淘寶店鋪。通過全村上下不懈的努力,三門村搖身一變,成為了當下有一定經濟收入的新農村。
漫步在村莊內,幸福安逸的氣息撲面而來,正是因為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大夥都搬出了破舊的老房子,住進了新蓋的精緻洋房。
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歸三門村,過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門前就是溪水,屋後就是金黃的稻田,祖孫三代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這就是三門村最日常的溫馨畫面。
正因有了來自多方的鼎力支持與村民勤勞向上的積極心態,更是把三門村的種植產業,種出了名氣,種出了村民美好富足的生活,創造出屬於全村人民的康莊大道。
三門村景
(張彥良作)
三門山屹一門開,如筍巖峰次第栽。
錯落農居禾稻憩,平夷田壟匠心裁。
曲環流線耕佳作,粉瓣夭桃透潤腮。
憶有武陵尋路者,此源無記去而回。
文章來源:雲和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