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一個溫暖的好消息傳來。
1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中國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歷時10個月,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文物追索回國。」
68年流失文物,終於從英國回家,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兒。不過,與大量流失到海外的文物相比,這只能是滄海一粟——光是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裡,就收藏著3萬多件來自中國的各類文物,以及6萬餘種珍稀文獻和書籍資料。
那麼,截至目前,中國到底有哪些頂級國寶流失海外?
東晉時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叫顧愷之。顧愷之在文學、繪畫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稱為「畫絕」「文絕」「痴絕」。
顧愷之的代表作包括《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遺憾的是,這些作品的原作都已佚失。不過,唐朝、宋朝等朝代流傳下來的摹本,依然成為頂級國寶。
現在,有一幅南宋時期的《洛神賦圖》白描摹本收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由於美術館的創始人查爾斯·弗利爾規定,他的藏品不能出售,也不能出借到外界展覽。因此,這件頂級國寶恐怕將與大多數中國民眾絕緣。
《女史箴圖》的唐朝摹本則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這是一幅絹本設色的仕女圖精品,曾經被宋徽宗收藏。宋徽宗把玩之餘,還在上面親筆題寫了瘦金體詩句。後來,這幅頂級文物收藏在圓明園。1860年,當英法聯軍攻入京城,並在圓明園大肆劫掠之後,這幅頂級文物就隨著英軍士兵流失到英國,輾轉流入到大英博物館。
唐朝時期,著名畫家閻立本創作了一幅傳世畫作《歷代帝王圖》。《歷代帝王圖》一共畫了13位歷代帝王,分別是前漢昭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這幅畫不但是閻立本的代表作,也代表著唐朝初期人物畫的最高水平。
如今,《歷代帝王圖》摹本珍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裡,有一件來自中國的青銅鐘。青銅鐘是編鐘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時期。19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這件青銅鐘與其它中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流失到了海外,進入大英博物館。
由於大英博物館裡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多、品種全、史料和藝術價值高,大英博物館甚至專門開闢了一個「中國館」。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裡,收藏著一件來自中國的佛教浮雕作品——《皇帝禮佛圖》。
《皇帝禮佛圖》表現的內容是,魏孝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導下,緩緩走在禮佛的路上。它的藝術價值足以與雅典巴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相提並論。事實上,大英博物館的館長阿蘭•普利斯特曾經把《皇帝禮佛圖》稱為「中國的埃爾金大理石雕」。
《皇帝禮佛圖》原本位於洛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1935年,美國人普愛倫與北平琉璃廠的一位古董商嶽彬將《皇帝禮佛圖》盜鑿而去,從此流失到海外,後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在徵戰疆場時,乘過6匹駿馬。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後來,當李世民營造自己的昭陵時,命令能工巧匠用青石雕刻出6匹戰馬的形象,是為「昭陵六駿」。
民國初期,法國人、美國人將「昭陵六駿」打碎,準備偷盜出中國。美國人畢士博盜走4匹駿馬石刻後,被當地農民發現,沒有成功。文物專家將這4匹駿馬石刻拼合修復後,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但是,「颯露紫」「拳毛騧」被法國人戈蘭茲偷走時流失,由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的價格賣到國外,如今收藏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中國共有多少文物流失到海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數據表明,中國共有160餘萬件文物,分別流失到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47家博物館。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當前,故宮博物院共有180餘萬件各類文物。這就是說,如果將這些流失文物全部收回來,幾乎可以重建一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