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
每有「遊子」歸來,總讓人心緒難平。為數以千萬計的流失海外文物找到歸鄉路,堵住文物流失的漏洞,才能不辜負每一趟遠隔重洋的回家之路。
此次回家的68件文物,歷經無數文物人的重重努力,最終結束了25年的離散漂泊,於日前從英國返回祖國。期間歷經的艱難險阻,由此可見一斑。近年來,隨著國內不斷升溫的「博物館熱」「文物熱」,人們逐漸發現原本沉寂於博物館的每一件文物,不僅是民族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體內銘刻著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因此,每每有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回家路,總能牽動億萬國人的心。這樣的牽掛折射出文化自信與文物保護新時代的到來,它關乎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文物的流失具有複雜的歷史根源。在戰火硝煙的動蕩年代,大量珍貴文物顛沛流離,輾轉海外,被迫與故土分離。還有不少國寶在挖掘盜竊的黑手之下漂洋過海,幾經買賣。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有100餘萬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如果這些文物會說話,它們會告訴世人自己都經歷了什麼,還有那期望早日重返故鄉渴盼。
追索流失文物本就是世界性難題,而對於中國來說,流失文物數量大、流失年代遠、流失渠道複雜,無疑又增添了重重困難。好在遙遠的呼喚並未被忽視——2600多歲的「晉公盤」流落多國,被成功追回;被劫掠的青銅虎鎣,流浪近160年後回歸故鄉;美國返還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義大利返還中國700餘件文物藝術品亮相國博;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圓明園馬首銅像返京……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有300餘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順利回歸,僅2019年就有1000多件文物歸來。尤其近幾年,中國不斷探索流失海外文物追索的可行方案,從出資回購,到外交協商談判、執法合作,流失文物的返鄉腳步逐漸加速。
然而,全力追索之外,更值得反思的是,如何保護好國內的存量文物,不讓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珍寶繼續被破壞、遭流失。2019年,公安部、國家文物局部署開展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中,共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385起,追繳涉案文物9000多件,4批A級通緝令通緝的4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到案38名。一連串數字的背後,折射出破壞、販賣文物現象依然猖獗,更暴露出許多地方對文物、古籍和歷史建築的保護意識還有待提升。讓我們盡最大努力保護好這些銘刻著歷史記憶的文物古蹟吧,這是在為歷史存檔,為「鄉愁」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