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蔡星卓1
據12月1日的報導,結束了百年流離,圓明園流失文物馬首銅像終於「回家」,回到原屬地圓明園,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截至此時,龍首、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的下落仍未見公開報導。
防止利用公眾對流失文物的關注而炒高價格的行為,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方面。原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生前接受東方早報的採訪時曾說,「圓明園獸首的最大價值是見證了罪惡,其中承載著民族情感,但不宜過分炒高其價格。」
回顧近些年,不少流失海外或民間的文物都「物歸原主」。今年,就有兩批文物歸國,其中包括11月從美國「回家」並正式移交給南京博物院的361件珍貴文物,以及歷時10個月追索回國的68件走私文物,這些文物曾流失英國25年。讓我們跟隨這些圖片,看看這些年通過各種方式「回家」的流失文物。
「傳統+科技」的方式可以幫助流失海外千年的古壁畫「回家」。 2018年10月10日,山西太原美術館內,市民正在參觀流失海外的千年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這幅巨型壁畫是藉助高科技手段按照1:1的比例還原製作,首次在國內展出,免費供遊人近距離參觀。據了解,在上世紀20年代,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壁畫也未能倖免,流失到歐、美、亞洲等一些國家的博物館及私人手中,此次展出的80餘件壁畫作品都是中國流失在海外至今未回歸的國寶精品。
2019年2月23日,北京圓明園。首場「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在圓明園於2018年10月18日開展,園方首次集中展示自1976年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文物,其中包括兩件二級文物和六件三級文物。據悉,此展已作為常設展免費對遊人開放。
2019年5月28日,北京,「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展覽通過「共同禮敬歷史文明」「共創文物追索典範」「共聚文明互鑑之光」三個單元,集中展示義大利向中國返還的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據悉,此次返還文物有三個特點:一是數量大;二是總體價值高,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三是時間跨度長,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的實物見證。
2019年8月8日,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博物館核心場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內遊人如織。觀眾正在參觀2015年從法國返還的流失文物,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金飾片。
2019年9月12日,北京,圓明園正覺寺展出的《圓明園匠作則例》。當日,圓明園正式收回首套古籍文物《圓明園匠作則例》,這是被毀160年來圓明園收到的第一件古籍原件。《圓明園匠作則例》共兩函48冊,是始作於清乾隆年間、成書於道光年間的內府裝幀手抄孤本,上面記載了營建圓明園時涉及建築、園林、工藝、材料、人工經費等內容,涵蓋修建圓明園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裝修、畫、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規格。該古籍的回歸,將為圓明園復建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2019年9月20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圖為觀眾參觀從英國追索的青銅虎鎣。虎鎣(yíng),是圓明園被搶的稀有西周青銅器,距今約3000年。
2019年9月20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共展出了6座獸首。
2019年9月20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永樂大典》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
2019年9月26日,《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科技保護成果展》在山西省太原市博物館開幕。該展對散落在全球9個國家、近30座博物館的100餘件天龍山石窟造像進行三維數據採集,並藉助數字復原技術,讓流失百年、分隔兩地的造像身首合一、魂歸故裡。這也是技術幫助海外流失文物重歸國人視野的另一實例。
2020年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有關情況。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中國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歷時10個月,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12月1日,北京,流離海外百餘年的馬首銅像正式重回圓明園。
*除特殊標註外,文中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