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平安歸來的精美文物,回顧中意兩國共同促成文物回歸的12年曆程,續寫兩大文明古國傳統友誼的嶄新華章。
4月24日下午
「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了
▼
回歸文物精品精彩呈現
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西漢彩繪繭形陶壺、唐代彩繪陶駱駝、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綠釉陶床……
這批文物時間跨度長、分布地域廣、種類豐富多樣、保存狀況好,徜徉其間,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遙想漢唐煙火,遠追宋元風骨,掬攬近世光華。
據專家介紹,展出的700多件中國文物藝術品主要是源自我國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的出土與傳世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姿,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量眾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信息。
在展廳裡欣賞著精美的文物,北京市民王浩說,看到流浪在國外的中國文物能夠回歸祖國,我覺得很欣慰。我想這也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中國人要更好地保護身邊的文物。我相信今後也會有更多這樣的文物回歸祖國。
業餘愛好歷史的辦公室職員郝文說,在國家博物館看過很多文物的展覽,這個展覽給我的觸動是前所未有的。顛沛流離的文物在國博的展廳裡,在歷史的滄桑之餘我們又看到了正義的力量。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很多,希望它們過得都還好,也希望更多的文物可以回家。
「看到這些文物回歸真好。」北京化工大學計算機專業大四學生陳揚帆說,文物只有回到祖國才能做更好的研究,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底蘊。
▼
漫長的歸來之路
文物回家,民心所盼,而這批文物的歸來之路用了12年。
2007年,義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開展日常巡查的過程中,在當地文物市場發現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次年,中國駐義大利使館收到意方暫時扣押該批文物藝術品的通知。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後,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鑑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所有權屬於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因此依據相關國際公約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文物鑑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
之後,案件進入長達十年、複雜曲折的司法審判過程。2014年,義大利米蘭法院通過刑事審判,確認中國政府對該批文物藝術品的所有權,後因持有人上訴,文物返還程序中止,案件轉入民事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根據意方司法審判程序的變化,會同中國駐義大利使館,積極配合義大利司法部門繼續開展訴訟活動。
2018年11月,米蘭法院作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4月1日至7日,國家文物局迅速派出工作組,赴意完成文物清點、交接、核查和運輸工作。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這12年中,中意兩國政府共同秉持保護文物的決心,克服文物數量眾多、跨國取證困難、訴訟程序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堅持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開展合作,最終攜手促成這段文物回歸佳話。
2019年3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與義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部長阿爾貝託·博尼索利籤署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2019年3月,義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在羅馬展示返還文物藝術品。
2019年4月,國家文物局工作組赴意開展返還文物藝術品點交回運工作。
2019年4月9日,796件文物藝術品從義大利米蘭馬爾彭薩機場起運。
2019年4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返還文物藝術品進行鑑定研究。
▼
文化遺產 共同保護
「此次返還是中意兩國根據國際公約和兩國政府間打擊和預防文物非法販運雙邊協定開展的首次成功實務合作,不僅是兩國文化遺產合作歷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更為國際合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新的典型範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中國和義大利同為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
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是中意共有的文化資源稟賦,也促使兩國共同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兩國是擁有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國家,兩國也都是備受文物流失之苦的國家,雙方長期合作,打擊文物走私、遏制非法貿易、追索流失文物、推進國際立法,共同推動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
中國和義大利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簡稱「1995年公約」)締約國,是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的堅定支持者和有力踐行者。
2006年1月,中意兩國政府在北京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義大利共和國政府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協定》;2019年3月,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在羅馬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義大利共和國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關於防止文物盜竊、盜掘、非法進出境、過境和走私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的諒解備忘錄》。同時,建立完善的信息通報機制,為合作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多年來義大利著力加強國內法律與制度建設,積極參與跨國執法行動,在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69年,義大利政府成立保護文化遺產憲兵司令部,50年來,共繳獲110萬件考古發掘物、75萬件文化財產和30萬件偽造文物,成功追回大量流失美國、德國、荷蘭等國的義大利文物,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資料庫——「萊昂納多·達文西被盜文物資料庫」。
義大利積極參與跨國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重點打擊歐盟境內和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文物犯罪,派遣援助團隊在伊拉克、敘利亞等地開展搶救工作,保護當地文化遺產免遭戰亂破壞和盜竊盜掘。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物進出境審核監管制度的國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設置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實施嚴格的文物出境許可。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執法日臻嚴格,在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訴訟、談判協商等多種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餘件中國流失文物。其中,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青銅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還實踐,對歷史上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國的難題進行了寶貴探索與創新。中國政府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重視,既表明對本國文化遺產負責任的態度,也展現捍衛國家尊嚴、民族精神和人民福祉的決心。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雙邊合作,先後與義大利、美國等21個國家籤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流失文物返還的雙邊協議,並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執法協作、文物返還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合作成果。中國國家文物局於2018年發布「外國被盜文物資料庫」,公布6900餘件伊拉克、秘魯等國被盜文物信息,防止外國被盜文物進境流通,為保護人類共有文化遺產作出中國應有的努力。
2008年,中國從丹麥成功追索流失文物。
2014年,第四屆文化財產返還國際專家會議在中國敦煌舉行。
2015年,中國促成甘肅大堡子山遺址被盜金飾片捐贈返還。
2017年,義大利參與歐洲多國聯合執法行動繳獲文物。
2019年3月,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在羅馬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義大利共和國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關於防止文物盜竊、盜掘、非法進出境、過境和走私以及促進文物返還的諒解備忘錄》。
▼
交流互鑑 攜手同行
作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兩個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積澱、共同的使命職責,為兩國開展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早期中國(公元前3500—前221年)——中華文明系列展Ⅰ」到「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覽;從「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到「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
2004年,中意合作開展河南洛陽山陝會館現場勘查。
中意合作建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壁畫修復實驗室。
2017年「東西匯流:13-17 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
2018年,中意合作發掘義大利奧維託遺址。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廳。
2019年「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
中意兩國博物館加強文物展覽交流,策劃了一批反映中意經貿交流、文化融合、共同發展進程和宣傳和平、開放、包容精神的優秀展覽,通過不同的文化視角,品鑑史前玉器、商周青銅、唐宋繪畫、明清陶瓷等中國文物瑰寶,展示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欣賞義大利華美壯麗的歷史古蹟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的不朽傑作,展現波瀾壯闊的古羅馬文明,形成中意文化主題展覽品牌,打造中意人文交流、世界文明對話的「金色名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與義大利共和國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關於中意兩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之間開展締結友好關係項目旨在推廣、保護、了解、開發和利用世界遺產地的諒解備忘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與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託葡萄園景觀協會旨在對中意兩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進行推廣、開發和共享締結友好關係的協議》《中國杭州市與義大利維羅納市在各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名錄的遺產地之間進行推廣、開發和共享的友好關係協議》……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框架下,中意兩國世界遺產地開展協同合作計劃項目,就保護、推廣和管理世界遺產的良好措施進行交流,促進兩國人民對世界遺產地的了解,為世界遺產的跨國保護、管理、開發、利用探索新的範例,共同搭建智慧、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同時,中意兩國科研機構強強聯合,充分發揮中國在考古理論、技術裝備、科技考古和義大利在文物保護技術、保護理念等方面的優勢,促進兩國文物保護、考古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交流傳播。建立中意兩國文物、博物館機構的專業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促進兩國在文物保護理論技術的交流與探討,帶動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廣羅馬修復中心和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合作建設模式,重點在石質文物、壁畫、金屬、陶瓷等領域加強考古實驗室、科學分析實驗室和文物修復室建設,共同構建協作分工明確、地域分布合理、專業布局科學的文物保護組織體系。
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義大利總理孔特舉行會談、出席籤字儀式之後的講話中強調,擁有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明,這是我們兩個國家的共通之處。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我們要發揚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兩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歷史的積澱中前行。
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大規模文物返還,以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讓傳統友誼生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中山大學等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馬佳雯 實習編輯:張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