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桂花香蟹腳癢,來杭州住了一個周末。選在了坐落在法雲古村的法雲安縵,隱居山林之中,清晨聞鳥叫蟬鳴,夜晚依古剎鐘聲而眠,好不自在。
杭州法雲安縵以唐朝的法雲古村為基礎,依著靈隱寺、永福寺等7座古寺,客房散落在茂密的樹林之中。留戀其間,仿若穿越到千年前的某個小村落,阡陌相通,雞犬相聞,頗具禪意。
所有客房由一條長約600米的法雲古徑連接,一邊是蜿蜒流過的溪水,一邊就是客房。
小徑偶有衣著袈裟的僧人路過,自東晉時期印度惠理法師來東土傳法,兩寺僧人已經沿著這條小徑,互訪1600年。
沿石徑而去,客房、餐廳或茶室徐徐鋪陳開來。設計師最大程度地實踐著「一個18世紀的中國村落,保留原生態山野趣味的西湖山地自然村落。」這一理念。村居都遵循著傳統工藝而建,木石結構為基礎,黃泥、秸稈夯築的土牆,上覆棕片。院落外牆以石做壘,扦插花木做籬。
這是我覺得法雲安縵最妙的一點,一切都是舊時村莊模樣,是讓人心中清涼寧靜的模樣,仿佛千年也沒有變過。
不同的村居都有好聽的名字,均源於宋元明清書法大家手書字帖中的詩詞歌賦。我們的房間名大概叫……「豪氣」??
推開木門,是個寬敞的大開間。只有中式傳統雕花木格將空間做簡單屏障,是一個通透的空間。
音響自動播放起佛門清音,給房間帶來了一絲禪意。木格窗應該是模仿了靈隱寺的大門,鏤空雕花甚是好看。
屋頂極高,人字梁和乾草覆蓋,竹編燈發出暖黃的燈光。
房間有些昏暗,本身採光不算好,燈也只設置在必要處。倒也給這裡平添了一番古意,畢竟在那個時代,還是蠟燭照明呢。
家具大都是榆木清漆,質感溫潤細膩。
客房內提供了新鮮水果,以及自家產的龍井和九曲紅梅兩種茶葉,都是本地茶。茶具也是陶土製,略顯粗糙的手感多了幾分鄉野情趣。
躺在有帷幔的雕花木床,迷迷糊糊地想著當初康熙微服私訪下江南,是否也是這般光景。隨後便陷入質樸的,貼近身心的安穩夢鄉。
在北京頤和安縵的餐廳踩過雷,以至於對法雲安縵的餐廳有些擔心。好在並沒有讓我失望。
這裡一共有五間餐廳,蘭軒、靈隱齋菜館、蒸菜館、西餐廳、和茶館。也會對外開放。
早餐在西餐廳,也是下午茶的地點。建築很好看,有中式的對稱之美。
早餐是點單制,有西餐和中餐可選,也有一些杭州特色小吃,比如西湖藕粉、蝦仁片川兒。選擇不算多,幾乎嘗遍了所有菜品,清爽可口,但中規中矩。
午餐選在蒸菜館,以蒸菜為主,基本無調料修飾,蒸桂魚和東坡肉都可一試。
個人覺得味道並無驚豔之處,倒是下午嘴饞叫到客房的桂花酒釀湯圓和紅棗蒸糕頗為驚喜,服務生提著竹籃送上
紅棗蒸糕鬆軟誘人,還有融化的蓮蓉餡,讓人愛不釋口。
前菜的醉蟹已經讓我們大呼過癮。這個季節吃螃蟹可真的是太幸福了,膏肥肉厚,酒香四溢。
幹滷雪花牛肉,明明是東坡肉的做法,但因為改成了雪花牛肉,少了幾絲甜膩。肉粒雖大,但入口即化,絲絲分明。
陳年菜脯煮大黃魚,一開始還不知道菜脯是個啥。湯汁濃鬱,鹹鮮可口。入湯後的黃魚,泛著金光的蒜瓣肉,一口入魂。
最後以桃膠雞頭米收尾,雞頭米被泡發得恰到好處,有糯米的軟糯,又有芡實的嚼勁。
一家酒店能有這麼多餐廳選擇實屬不易,各具特色,值得一試。記得提前預定。
在法雲安縵待了兩日,雖僅僅是山中一隅,但卻並不無聊,頗為充實。
法雲舍是專供酒店客人休息娛樂的場所。一樓是休息區,可以喝茶小憩。
屋內掛滿了當地僧人藝術家的字畫,都是些讓人舒心平靜的話語,讓人不由嘴角上揚。
二樓是個圖書館,可以隨意挑選一本喜歡的書籍,安靜地度過一個下午。
同時,這裡每天下午還為客人準備了多種體驗活動,越劇書法國畫都可以選擇。
當天我遇到的是國畫課,沒想到老師是個當地的僧侶,於是筆觸也就多了幾絲禪意,重在寫意而非寫形,落筆之處體現的都是一份心境。兩個多小時,隨意臨摹了幾幅齊白石的蔬果,有幾分秋韻,也有幾分鄉野自在。
靈隱寺和永福寺是一定要去的,兩個寺廟挨著,安縵住客免門票,可以從專屬入口進入。最好趕在清晨,這時候可以避開遊人。
永福寺有點出乎意料,頗具盛唐遺風,層巒疊嶂,山水之間,有京都的風味。
出了靈隱寺繞至旁邊的小徑,聞著炒茶香和糖炒慄子的香氣,找到「知竹」麵館。
一碗素拌麵,蘑菇醬和著花生碎,有點像北京的麻醬拌麵,但味道更甜也更清爽。
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是好的。沒有目的地,沿著法雲徑遊蕩,探索不同的迷蹤小徑,周圍遍布農田,寺廟,竹林,佛像。
夜晚和白天的光景大有不同,更加靜謐,也更讓人安心,仿若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
常有人問,安縵這麼貴,裝飾還如此質樸,到底值不值得。我是覺得滿心歡喜的,在這裡有一番「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之感。質樸純粹,平淡為貴,生活無奇但率真,是太難得的體驗。
美中不足的話,大概是服務實在有些小瑕疵。服務生對於很多酒店知識和活動安排並不熟悉的樣子,雖然服務周到熱情,但也會時常感到「跟不上」,常在細節之處顯露不足。這也是很多國內高奢酒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