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裡霧裡,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相關焦點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
  • 釋味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一味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裡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                                       ——〔唐〕陸容      清茶以待靜者,淡茶以待明者,濃茶以待強者,好茶以待善者。茶是靈魂入水,水的靈魂入心,心的靈魂入道。茶是水中至善,茶不入禪,皆為俗事,禪不入心,皆為妄語。拈花微笑,一壺揮塵,品至真至淨之茶,悟至真至淨之心。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粥去飯來茶吃了,開窗獨坐看青山。」「禪餘高誦寒山偈,飯後濃煎穀雨茶。」多麼嫻雅、悠揚,多麼自然、無求,「茶熟透瓶香」,其香自溢。禪師舍諸亂意,來到一個寂靜、空靈、沒有幹擾的地方,「煙薰茶灶黑,麻蒸布裘斑。不悟空王法,緣何得此閒。」這裡的閒,是去掉雜念的閒,是真正的從容不迫,恬淡安適,如入禪定。「風揚茶煙浮竹榻,水流花瓣落青池。」
  • 一禪一茶,天下至清本色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解脫。一千多年前,趙州從論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禪,開示人們禪修要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喝茶、洗缽、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通過實踐親身體驗,甘苦自知。
  • 茶言茶語:心靜茶至 茶至靈來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圖片來源:資料圖片)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國人飲茶更是早已脫離了解渴的低層次需求,在飲茶上我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道,一種情趣,一種境界。於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摩在中國創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流所及,宗派紛紜,於南宋傳入日本。飲茶最易將人導入禪境。
  • 茶禪一味:心靜茶至 禪現其中
    茶本就是文雅之物,國人飲茶更是早已脫離了解渴的低層次需求,在飲茶上我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道,一種情趣,一種境界。
  • 茶禪一味:茶乃助修之資 亦是悟禪之機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 散文《禪茶相融一味中》
    從佛祖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到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那一刻起,禪,作為生命的大智慧,便在天地之間彌散開來。當先民們把第一片茶葉浸在水中,禪的種子也便悄悄融進了這神奇的樹葉所營造的世界裡,於是才有了「禪茶一味」的人生感悟。
  • 徑山茶:一茶悟禪,一徑觀山
    徑山的山、水、茶、寺、禪、經、文相依相存,源遠流長,徑山茶自誕生起,它的興榮就與徑山寺息息相關。唐朝時期,僧人法欽在此建寺種茶,採以供佛,禪茶由此而起,至今已延續了一千兩百七十多年。徑山寺在唐宋時期,極為鼎盛。當時飲茶之風盛行,徑山寺每年還會舉行「茶宴」活動,並且發明出了把嫩芽茶研磨成粉末,用開水衝泡的「點茶」法。
  • 禪、茶、佛
    清心淡雅的茶,是僧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支香燭點點燃淨,一杯杯清茶細細品嘗。在僧人長時間坐禪時,飲茶不時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疲乏睏倦,有助於僧人的修持。很多寺廟建在雲霧繚繞、澗水潺潺的高山,那裡是最適合茶葉生長的地方。像佛教聖地九華山、峨眉山。古有「無僧不愛茶,有寺必有茶」的說法。僧侶們或攀山越嶺自己採摘野茶,或在寺廟淨地自己種植茶葉,修理茶園。
  • 茶言茶語 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言茶語 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 喝茶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還能夠沉澱我們的內心。在這個匆忙的世間,停下腳步坐下來,靜下心品品茶,能夠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平和。今天小編將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分享給你,一起來看看吧!
  • 茶言茶語 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言茶語 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 喝茶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還能夠沉澱我們的內心。在這個匆忙的世間,停下腳步坐下來,靜下心品品茶,能夠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平和。今天小編將喝茶的愜意享受心情說說分享給你,一起來看看吧!
  • 茶話二十四節氣丨霜降茶語:一山一禪一妙齡
    人立天地間,與自然相融相生。歲歲時時,泡一杯時令茶,應著四季更迭五行流轉,還傳承著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6月6日起,紅網湘茶頻道推出「茶話二十四節氣」系列報導,帶您了解節氣裡有關茶的文化習俗。夾山、壺瓶山,幾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更有愛茶之人會去夾山感受禪茶的韻意。「一山一禪一妙齡」,這句話就表達了在人生最好時節,茶禪行者去石門夾山聽一堂茶禪之課的內在樂趣。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無相念佛》|禪淨互通,禪淨雙修
    而禪門以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雙修呢?  這樣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門者心中。若能一門深入,將發覺門門相通,最後都無差別。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切修行法門匯歸禪定,一切修行結果匯歸淨土」。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每一法門到最後都匯歸於定,因定而依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第一義諦等發禪,親見佛性或斷除煩惱。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有人說,中國人的待客禮儀是通過茶來培養的,此言不虛。我們如果對中學生和大學生作一番調查,問:如果家裡有客人拜訪,見父母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99%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會異口同聲:「倒茶!」絕對不會有人說「倒酒」,或倒可樂、咖啡。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以茶待客的禮制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國人的心裡。縱然是一杯白開水,也可體現「此時無茶勝有茶」或「無味之味乃之味也」茶道最高境界。
  • 一杯一禪 任世浮華
    一茶一禪,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有相無相,不即不離。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寧靜淡泊,雅俗共賞。物質之豐厚可以滿足人間煙火,精神之寬宏才能享受人間詩情。
  •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代,融成茶禪文化,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人草木茶禪文化茶禪,也稱茶道禪或茶事禪,是指佛教禪師把茶事活動作為參禪悟道的一種修行法門。茶文化與禪文化,融成為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一禪小和尚語錄勵志,一禪小和尚做奶茶很治癒!
    「人生,不過一杯茶! 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 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還記得這一句話嗎?這是《一禪小和尚》中,阿鬥老和尚對一禪說的話,人生不管如何,始終有它的風景,需要報以一顆赤誠之心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禪者之意不在茶 心茶即禪茶
    「禪茶」的境界(資料圖)茶乃禪者之必需,在古時,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到今天,「禪茶」已經成了可以與「道」相契合的一種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種高雅氣質的體現。而現在的僧人也還保留著喝茶的習慣。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茶才配得上這「禪茶」之名呢?有人說是龍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則斷言是鐵觀音……其實,禪者無分別,其所飲之茶,我稱之為清淨無染之「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