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2021-03-01 中國鳳凰茶

要解釋何為「禪茶一味」,首先要簡單地釐清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主要思想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有人說:「茶文化和茶道的最高境界都以禪悟為指歸」。 〔1〕本文以為此要義是指禪宗思想包涵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唐代六祖慧能引領佛教革命,是佛教中國化開始)。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而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由儒、釋、道三家精粹思想加以體現。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源頭在道家,核心為儒家,發展在佛家。也就是說,中國茶文化是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情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茶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和求美的高雅精神。

  茶文化對其表現形式如下:

  茶與道通,通在自然:(道茶一味)古文人常在戶外把煮水、溫盞、投茶、溫潤、沏泡、品飲、收具、潔器、復歸視為一次與大自然親近融合的歷程,其實是把大自然恩賜靈茶作為人和天地融合的一種體驗。「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容。這裡的自然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天地萬物;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道家主要告知人們在天地萬物中獲得思想和藝術的啟迪,使人的思想在自然境界裡得到升華。茶是「萬物含生」的一種生命體現,最後奉獻在人們的杯中。與茶打成一片,實際上也是完成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思想。唐代詩僧皎然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尤以詩的最後,「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表明了佛家對道家對茶道思想肯定和崇尚。、有「茶仙」之稱的唐代詩人盧仝,一生寫過許多詩,惟其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後人又稱《七碗茶歌》)茶詩,卻在中國古代七千餘首茶詩中被視為中國茶文化最經典之作,千古絕唱。「……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七碗茶竟然喝出了道家老莊思想中的逍遙、自在、灑脫的意境,詩人直至最後感懷出一句:「蓬萊山,在何處?」欲尋夢於蓬萊山的道家仙境。

  茶與儒通,通在中庸:(儒茶一味)儒家認為「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語出《論語·雍也》),人的生理與心理,心理與倫理,內在與外在,個體與群體達到高度和諧統一,這不僅是古人追求的理想,今人亦是。

  現代功夫茶具中有一種叫「公道杯」,把泡好的茶湯不直接入飲杯,而是先置入「公道杯」中,這樣讓每個人喝到的茶均是相同的味道,感興著相同的趣味。此時的茶味,無有高下之分,無有濃淡之分,無有輕重之分;而喝茶的人呢?無有貴賤之分,無有尊卑之分,無有高低之分。體現了遠離兩邊,住於中道,尊重差異的「中庸思想」,更體現了每個人在茶麵前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觀念。而我們的奉茶程序呢,一般都是從左向右奉起,也體現了一種平等觀。

  以茶禮仁,客來敬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禮儀作為一種人類形式化了的行為體現,禮制的產生與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繫。儒家思想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乃是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規則。有人說,中國人的待客禮儀是通過茶來培養的,此言不虛。我們如果對中學生和大學生作一番調查,問:如果家裡有客人拜訪,見父母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99%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會異口同聲:「倒茶!」絕對不會有人說「倒酒」,或倒可樂、咖啡。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以茶待客的禮制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國人的心裡。縱然是一杯白開水,也可體現「此時無茶勝有茶」或「無味之味乃之味也」茶道最高境界。因為主人的禮到了,情到了,待人禮儀之道也到了。

  茶與佛通,通在和合:(禪茶一味)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慧能禪師把中國道、儒兩家的文化融入到印度佛教中,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佛教——禪宗。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萬物皆是佛法、萬物皆可成佛的思想。而汲取山河之靈氣、沐浴天地之風華的茶,恰恰是萬物中的靈液。僧人飲茶的習俗是在唐代正式確立,最重要原因是茶性潔淨,予人悟道。所以,茶對於僧人來說,不僅僅是祛瞌睡和補充體內養分的功能。由於禪宗提倡「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頓悟觀,講究生活體驗與參禪密不可分,所以在唐朝產生了趙州「吃茶去」的公案。當時震動了整個南北禪林。

  「禪茶一味」這四個字,是目前最「俗」(熟)也是最雅的一句話,它幾乎成了現今茶文化、茶道的一句口頭禪。中國的茶文化是以儒家精神為基礎接受了禪宗文化,而禪宗文化又找到了最好的載體又接受了茶文化。「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別有同,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2〕

  這兩種文化又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說「禪」和「茶」是如何演變成「一味」的呢?好,上面已經闡明茶文化與儒釋道的關係,那麼,就把中、日、韓三國茶事最熱的核心用語「茶禪一味」作為切入點作一番尋根問祖。

  為了闡述方便,在談「茶禪一味」緣起之前,只想略述此四字的看法:茶禪一味——「茶和禪具有同一興味」。 〔3〕當茶進入禪理,似乎變得玄奧,原本人們還認識的茶,自從被「禪」的介入,人們突然對茶恭敬有加,茶開始變得崇高了。再因為從宋朝「出口」日本,後又「進口」中國的四字「聖言」——「茶禪一味」,開始被人熟知。於是,高深莫測的四個字就成了好事者聚訟紛紜的「口頭禪」了!現在,就讓我們靜下心來面對這四個字,慢慢從玄奧中走出來,以禪的智慧來慢慢品味這四個字——禪茶學者陳雲君先生說:「茶禪一味簡單的說就是當人們在有心、用心飲茶時靜無所思,但在靜中,一時個人的人生況味都在空、有之中漸近漸遠,漸遠漸近……茶是茶,禪是禪,因為有心、用心,茶也是禪,禪也是茶。」〔4〕

  如果這樣的解讀聽起來還是有些深奧,那麼,本文唯以分別拆解這「四」個字,然後再把這四個字變成合四為「一」。(文/舒曼)

相關焦點

  • 「禪茶一味」,是幾個意思?
    「禪茶一味」,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飲茶不過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人遇不快,喜歡借酒消愁,豈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盞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卻能看清幾多人世間的分寸。
  • 古琴曲《禪茶一味》 :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點擊播放 GIF 0.2M▼《禪茶一味》巫娜斟茶一盞對殘月,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洗茶、斟茶、一洗俗世間的塵埃,將內心的煩惱、苦澀滌淨,留下的是清澈的茶湯和淡淡的甘甜。品茶,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禪茶一味
    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禪宗公案聞名於世,以河北省趙縣地為名的「趙州茶」成了禪茶的代表。他以茶行道,廣渡有緣眾生。「禪茶一味」也始於趙州大禪師,禪茶意謂茶是禪,禪亦茶,以茶修禪,以茶體道,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以茶入道,可以說「禪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體現。盧仝(795—835)。唐代文學家、詩人。他著《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
  • 「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喝茶與「禪」的組合,總會讓人感覺有點玄玄妙妙,高深莫測,似乎自己眼前的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而與宗教的相結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禪茶一味,若茶若佛
    禪心若佛,茶即心,心即佛,禪茶一味,即茶即佛。
  • 總是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而與宗教的相結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古箏茶曲-禪茶一味
    接上音箱,點擊綠色音頻聆聽修禪、喝茶、作詩,都是雅事,是人生修行的旨趣與真意。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作畫、寫詩、彈琴、讀書……觀照內心,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沐心閣今日與大家分享的是一首《禪茶一味》,選自巫娜的專輯《蓮心不染》。
  • 「今日作家」梁行 ‖ 說說「禪茶一味」(散文)
    說說「禪茶一味」文/梁行自古以來,「禪茶一味」,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潤了多少生花妙筆。在很多人眼裡,「禪茶一味」那是佛家修道的事,顯得很高深莫測;而在某些人眼裡,卻又是很平常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或高深莫測。要更好地理解「禪茶一味」的含義,最好還是從喝茶中去理解、去品味、去參悟,去豐富。
  • 禪茶一味的意思
    禪茶一味的意思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一脈相承
    日本茶道的形成就得益於我國的禪茶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留日學者騰軍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入門書,此書對日本茶道形式的歷史進行了介紹,並從茶道、茶室、茶禮三個方面論述茶與禪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學者全面了解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文化關係不可多得的讀本;千鶴大師作品《茶與悟》以淺顯易懂的繪本的形式,在多達兩百多個圖畫故事中滲透「禪茶一味」的道理,闡述人生智慧。
  • 【聚焦】「禪茶一味」的兩層含義
    7月6日,茶周刊發表了「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眾多茶友的共鳴,今天我們選登蔣同先生來稿。
  • 禪茶一味,品悟人生
    低眉,雲霧繚繞;抬頭,碧水藍天;側耳,鳥語花香;閉目,風輕雲淡。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世外桃園!既「無絲竹之亂耳」,更「無案牘之勞形」,讓人油然而生「心曠塵俗邈,逍遙不羨仙」之逸情雅致。難怪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發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感慨!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這個詞語也常常被用到書畫、攝影等藝術作品裡。粗淺來理解,茶道和禪宗都能修身養性,因此它們之間的精神是相通的。其實茶與禪還有著更深層的聯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文:快雪時晴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法師怎麼說@正智法師靜心品茶思維人生,專注一境了斷生死,禪茶二者有相通、相同處。都需遠離煩躁,去除雜念。佛教禪師多數會喝茶,禪宗有「吃茶去」的公案。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再體會同一款茶(普洱生茶最明顯)的味道因「緣變」而千變萬化,沒有自性。這就有點觀空的意思了。但遺憾的是以上這些是依佛教的緣起性空,止觀禪定在走。並不是禪宗的「禪茶一味」。
  • 茶禪一味:心靜茶至 禪現其中
    於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摩在中國創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流所及,宗派紛紜,於南宋傳入日本。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數說智慧人生|舉杯邀芳,與茶同行,禪茶一味,人茶合一
    若說茶,不過片葉入涓流,而世人卻嘆其驚豔。或濃鬱純粹,或悠然淡雅,或豪邁飛瀑技藝卓絕,或禪意充沛自然清新。12月22日——12月24日,OM數說推出了「OM數說|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傳播公益活動,緣因茶起,在三天的時間裡,行茶、品茶、聞香,細感茶之道途,細觀心之共鳴。
  • 茶悟人生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粉絲西子淡淡投稿)
    ,還真是一種「禪」。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西子淡淡/投搞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
  • 練筆 | 佛茶一味
    蘇東坡好茶,嗜之如命,一生奔走潦倒,嘗盡溪茶與山茗,得其真味,「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而又以茶自況,道盡人生不得志,人世真侷促。是不知人世從來困囿地,人生誰曾真得志?死而後已。東坡亦好禪,詩詞中多有禪意,雖未契禪心,卜度思量,趣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