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禪茶一味」的兩層含義

2021-02-08 茶周刊

7月6日,茶周刊發表了「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眾多茶友的共鳴,今天我們選登蔣同先生來稿。


「禪茶一味」,恐怕是中國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又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二戰之後到上世界七十年代,日本重新崛起,對外文化輸出。日本佛學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向歐美宣揚佛教文化,而且特別宣揚禪宗與茶文化,因此,在歐美各國,禪茶成為最時髦最新穎的學問,可是對於禪茶宗主國的中國,卻遺忘了。

 

而作為禪茶宗主國的中國,對「禪茶一味」的各種解讀,總體感覺:繞來繞去,不知所云。其實,茶是樸實的。

 

普遍的說法是,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或者說是中國的佛教宗派之一。創始人為達摩,尊為一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稱之為「頓悟」。慧能尊為六組,此後禪宗再無「祖」的說法。

 

禪宗與中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自魏晉六朝以後,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韻聯,無一不與禪意息息相關,禪已經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

 

歷代僧人的經驗發現,茶有助於人的安靜。魏晉以後,佛教盛行,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現代科學證明了,茶多酚可以提神醒腦。

 

中國的禪宗,有一悠久的歷史,便是工夫與見地並重,注重身心行為的實證。真實的禪者,除了生活和言辭的機趣之外,其德行修正工夫,都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徑。

 

茶樹誕生於中國西南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大約在6000年前後,傳說神龍氏(也就是炎帝)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炎帝被尊稱為「茶祖」。

 

那時的茶叫「荼」,是一種草藥。到了唐代,陸羽用科學的眼光對「荼」進行研究考證,寫了《茶經》。這時候,「荼」才成為「茶」,不再是一種草藥,成為了文化。

 

唐宋以後,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入了儒道釋家的哲學思想以及中國的文藝,成為了一種儀式感很強的獨立文化。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中國是個多山國,適宜茶葉生長的地方很多。中國又是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各地封閉,自給自足,因為這種封閉一千多個縣產茶,每縣一個叫法,因此也就有了一千多種茶。其實,大都大同小異。這跟中國的方言、戲曲、餐飲五花八門一個道理。

 

中國近代,主管國家茶業事業的吳覺農(當代茶聖)得以藉助國家力量調動全國資源,一方面發展國內茶葉生產、拓展國際貿易,同時為了培養人才的需要,創辦了復旦大學茶學專業--「茶」正式登堂高等教育成為一門學科。新中國後,安農大茶學(班底多來自復旦茶學專業)教授陳椽先生為了便於教學研究,根據制茶的發酵程度,將茶分為六大類--紅黃藍白黑,這一理論對中國茶葉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日本和國外並不這麼分茶,他們有自己的標準)。

 

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成佛,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意思是說: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和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能力。只要離開妄想執著, 就能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是現成的佛。釋迦牟尼佛的話與六祖慧能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中國茶雖然有一千多種茶,其實都是一個葉子而來。茶的湯色、滋味、香氣有幾十種之分別,但無論是怎麼樣的香氣、湯色、滋味、都是茶自身所帶的,並不是外來的(如果外來的,就是添加劑)。所以,好茶首先是個性鮮明!而高明的茶師能根據其特點,利用工藝的差別,將其特點充分發揮出來,這才是好茶——這是多麼深刻的道理啊!你能說,這不是禪嗎?

 

 

中國的禪宗,是工夫與見地並重,注重身心行為的實證。真正的禪者,都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茶是什麼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別人不能替代。修煉不是與世無爭,消極避世,而是通過修煉,追求真理,發現智慧,讓內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感化、影響更多的人,讓世界更美好。

 

蘇東坡、王陽明深受禪宗文化影響,生活中酷愛茶;日本的千利休更是開創了日本的茶道文化,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一方面追求內心的修煉,追求內心的安靜,一方面化苦為樂,勇敢擔當,幹出了一番大事業,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但目前社會有個壞風氣,且成了一種時髦。一些年紀本應該積極入世、勇敢行事的壯年和青年(有些才20出頭),卻穿上佛裝、穿上漢服,套著念珠,一幅「仙風道骨」模樣的修煉。其實,這種人肚子裡對儒釋道並未深入了解,腦袋裡也並無深刻思考,只是嘴巴上能熟練的念幾個「禪」與「茶」的概念。「禪茶」成了口頭空言,而不見之於行事,行為與工夫脫離關係,如兩晉的「玄談」,這是社會的倒退。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

監製/趙光輝   本期編輯/陳浩

電話:010-63744187

投稿信箱:hzchazhoukan@163.com


【收藏】買茶必備筆記!符合條件的入手!

【生產篇】面積和產量穩坐世界頭把交椅

【關注】農殘是痛?有機可待?這場國際座談會為你解答!


相關焦點

  • 禪茶一味
    現在常見有許多茶店、會館懸掛 「禪茶一味」的書法匾額,他想了解 「經典陶坊」對於禪茶是怎麼理解的?老友相問,也是我半生之問。事茶三十載,以經驗分享,故有此文。2500年前,佛佗在靈鷲山說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葉心領神會,因而開始有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禪宗,迦葉也成為第一代禪宗祖師。
  • 古箏茶曲-禪茶一味
    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作畫、寫詩、彈琴、讀書……觀照內心,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沐心閣今日與大家分享的是一首《禪茶一味》,選自巫娜的專輯《蓮心不染》。簫聲,水聲,古琴聲,沏成一壺茶,古琴彈音空谷綿,山高水長知音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仙。
  • 「禪茶一味」,是幾個意思?
    「禪茶一味」,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飲茶不過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人遇不快,喜歡借酒消愁,豈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盞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卻能看清幾多人世間的分寸。
  • 「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照感悟,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
  • 禪茶一味——靈隱永福寺喝禪茶
    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因為到達已是中午時間,所以在茶院先品嘗了那裡的素齋,然後再喝禪茶。永福寺的素齋也別有風味:一個方形紅色漆盒,盛著幾樣素色小菜。雖然只有芹菜豆乾、千張結、酸辣土豆絲和蒜泥四季豆之類杭州人常吃的家常小菜,卻異常爽口,尤其是白米飯,軟糯適中,夾著一股清香。
  • 總是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禪茶一味」,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茶是什麼?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照感悟,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一脈相承
    日本茶道的形成就得益於我國的禪茶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留日學者騰軍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入門書,此書對日本茶道形式的歷史進行了介紹,並從茶道、茶室、茶禮三個方面論述茶與禪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學者全面了解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文化關係不可多得的讀本;千鶴大師作品《茶與悟》以淺顯易懂的繪本的形式,在多達兩百多個圖畫故事中滲透「禪茶一味」的道理,闡述人生智慧。
  • 禪茶一味,若茶若佛
    禪心若佛,茶即心,心即佛,禪茶一味,即茶即佛。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網友的提問@萬千碩請問法師,「禪茶一味」怎麼解?法師怎麼說@正智法師靜心品茶思維人生,專注一境了斷生死,禪茶二者有相通、相同處。都需遠離煩躁,去除雜念。佛教禪師多數會喝茶,禪宗有「吃茶去」的公案。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
  • 禪茶一味的意思
    禪茶一味的意思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 「禪茶一味」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去過很多地方,都有「禪茶一味」的橫幅,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禪茶一味,品悟人生
    人生,本來就是苦樂參半,當苦盡甜來,幸福敲門之時,便是人生第二道茶了。在你收穫愛情甜蜜,登上事業巔峰,感受家的溫暖,盡享子孫繞膝之天倫之樂的同時,你也便告別了滿樹花開的季節,走進了繁華落盡之歲月。
  • 「今日作家」梁行 ‖ 說說「禪茶一味」(散文)
    說說「禪茶一味」文/梁行自古以來,「禪茶一味」,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潤了多少生花妙筆。在很多人眼裡,「禪茶一味」那是佛家修道的事,顯得很高深莫測;而在某些人眼裡,卻又是很平常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或高深莫測。要更好地理解「禪茶一味」的含義,最好還是從喝茶中去理解、去品味、去參悟,去豐富。
  • 古琴曲《禪茶一味》 :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點擊播放 GIF 0.2M▼《禪茶一味》巫娜斟茶一盞對殘月,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洗茶、斟茶、一洗俗世間的塵埃,將內心的煩惱、苦澀滌淨,留下的是清澈的茶湯和淡淡的甘甜。品茶,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茶悟人生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粉絲西子淡淡投稿)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西子淡淡/投搞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因為到達已是中午時間,所以在茶院先品嘗了那裡的素齋,然後再喝禪茶。永福寺的素齋也別有風味:一個方形紅色漆盒,盛著幾樣素色小菜。雖然只有芹菜豆乾、千張結、酸辣土豆絲和蒜泥四季豆之類杭州人常吃的家常小菜,卻異常爽口,尤其是白米飯,軟糯適中,夾著一股清香。
  • 禪茶一味:以恭敬心喝一杯茶,禪意而養生
    禪茶一味,喝茶也是養生茶,一杯茶,參和悟在心境,心境明徹,即使市井喧囂,人境愚拙,不過是一次品茶,品的是茶,聽的是家常,賞的是世態百像。從古至今,中國人發明的茶流傳到世界各地,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喝茶有什麼好處?喝茶不僅能養生,還可以治病,甚至喝茶還有神奇的修行功效。
  • 禪茶一味,品悟人生(好文)
    佛教崇尚飲茶,有「禪茶一味 」之說。「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禪茶一味,品悟人生。走過人生四季,穿越春夏秋冬,恩怨情仇盡在無言中;歷盡風霜嚴寒,嘗遍酸甜苦辣,一個「淡"字便囊括了紛紛擾擾的人生。作者:仲秋,木蘭書香主編,如家詩社總編。創作理念:力避「詩言愁、詞說憂",追求「簡約、唯美、豁達"之文風。微信公眾號(ID:zhongqiu1964)。
  • 仿古銀壺禪茶一味(圖)
    在眾多的銀制茶器之中,仿古茶壺以其獨有的「禪茶一味」等特點,受到市場的普遍歡迎。以仿古銀壺為代表的茶器道具,雖然在國內尚不屬於熱門收藏領域,但憑其精良的工藝和東方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底蘊,近年來也是備受藏家關注。尤其隨著茶文化愛好者的增多及仿古銀壺的低產量,其精品保有量銳減,逐漸出現了「好壺難求」的情況。
  • 數說智慧人生|舉杯邀芳,與茶同行,禪茶一味,人茶合一
    12月22日——12月24日,OM數說推出了「OM數說|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傳播公益活動,緣因茶起,在三天的時間裡,行茶、品茶、聞香,細感茶之道途,細觀心之共鳴。12月22日,陳老師在現場為我們講解了行茶十二式,以及不同茶葉的衝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