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筆 | 佛茶一味

2021-02-19 編輯部de故事

蘇東坡好茶,嗜之如命,一生奔走潦倒,嘗盡溪茶與山茗,得其真味,「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而又以茶自況,道盡人生不得志,人世真侷促。是不知人世從來困囿地,人生誰曾真得志?死而後已。

東坡亦好禪,詩詞中多有禪意,雖未契禪心,卜度思量,趣得其味。可也是談何容易,若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又何必「寂寞沙洲冷,有恨無人省」;想得「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終是要「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也不過一牽腸掛肚,拉枝扯藤凡夫人也。

 

東坡前世為五祖戒,戒禪師大徹大悟之人,會契趙州「吃茶去」之意,禪茶一味明了,悉歸本分,樹立門庭,傳此涅槃佛心,一代宗師。而生死未了,還入輪迴,後世為蘇東坡,流離坎坷,鬱不得志,禪只浮於測度玩味,心地未明,茶又濟得什麼事,只關凡情。落於凡俗,斯為下矣,依舊生死兩茫茫,錯了也。

生死一事,非是一悟即可了卻,縱契佛心,還須證得,煩惱未斷,仍在生死。死而不已,再是一生,明了轉惑迷,侷促人我是非中,總是不如意。更不知再生後世,又將如何際遇,輪迴狂惑困囿地,無誰能得志,只怕不堪更淪落,下又下矣。好在,東坡隨身常帶彌陀畫像一幅,而言:「此我往生之據。」

 

禪,即佛心,凡心迷亂雜染,如何當下直入?越是思量,越不相干。而若能契入,則無一法不可契入,故有禪茶一味。五祖戒法祖雲門偃禪師,曾答問禪者言:「乾屎橛」,如此禪屎亦是一味。若不能從此當下契入,不明禪屎一味,也不必高談禪茶一味,禪茶一味不明,空談而已,全不相干。而來生後世,不免更淪落,至時只怕禪也不知所謂,茶也無福消受,畜生餓鬼,何來茶飲,下得地獄,倒是屎尿常隨。

彌陀名號,正是佛心,稱念彌陀,佛力使然,佛心自入凡心,不假他法,不必思量,念念聲中,迷亂雜染凡俗之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便即凡心而佛心,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彌陀成佛之前,曾發誓願:「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現成佛,而有彌陀畫像,是我往生之據——既已成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念佛而已,無須自費力氣,便得深妙禪心,而命終更得往生,生死了卻,輪迴不再。往生之際,煩惱自斷,涅槃自證,一切明了,心量究竟廣大,極樂無困囿,涅槃成佛矣,何志不得?

 

如此,不妨喝茶。念佛靠佛之力,自得佛心,生死大事成辦,自己倒落清閒,正好喝茶。喝茶可也,念佛去也。

茶,要一口口喝,順由湯水作意,滌我煩憂清我神;佛,要一聲聲念,任憑彌陀著力,解我心毒了我苦。

茶也,草木菁華,取之而飲,洗我塵染,泊然輕適;佛也,法界獨尊,取之而念,了我生死,安樂自在。有茶一法可恬淡,唯佛一道獨清閒。

喝茶之時,無所作為,隨茶動靜,體清明之境;念佛之際,自然而然,從佛安閒,歸涅槃之界。隨茶衝虛體無為,從佛逍遙歸自然。

 

佛茶一味。

相關焦點

  • 禪茶一味,若茶若佛
    禪心若佛,茶即心,心即佛,禪茶一味,即茶即佛。
  • 禪茶一味,佛茶聖地「白鶯山」
    白鶯山古茶最早始種於唐代,唐宋時期,雄居南方的南詔國和大理國,國都大理以白鶯山相距只有三四天路程。南詔國和大理國時大興佛教之風,在白鶯山建有大河寺,位於茶馬古道旁,因交通便利,引來修行的僧眾不斷在這裡雲聚,於是,在漫長的歲月裡,僧眾們在講經修行的同時,也廣種茶葉,為全國各地寺院專供佛茶,「千年佛茶之鄉」就此誕生,雲南最早的佛教茶文化也在這裡得到發揚。
  • 禪、茶、佛
    在種茶、採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達到親近自然、佛在心中、無欲無望、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禪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採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茶飲、茶藝、茶禪,由寺廟禪僧雅趣流入民間,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不可少七件事之一。
  • 【茶】什麼是佛茶\禪茶?(文末有禮)
    人們習慣上把產生於佛教寺院或用於佛事活動的茶,稱作佛茶。佛茶,也有稱禪茶的,它是為佛家所有,並含有佛(禪)的意念的一種茶品。茶與佛教的結緣是一步一步深入發展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一開始,由於茶是符合佛教教義之物,又為僧侶生活所必需,於是茶就成了僧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久而久之,僧侶生活離不開茶,茶就慢慢成了「和尚家風」;緊接著,僧侶在佛事生活中,體察到茶不但是僧侶生活的必需,它還能悟性,悟出佛理,使「佛就在你的心中」;最終,茶就成了溝通心靈境界的工具,為佛家走向極樂世界築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 禪與茶的交融 茶與佛的因緣
    對僧人普遍飲茶的風氣,古代詩人陸容有詩詠道:「江南風致說僧家, 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寺院內設有「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寺院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施惠茶水。
  • 禪與茶、佛與茶的千古因緣
    禪的體證,就在萬緣應對處。   茶,天地潤育之靈物,非精行儉德之人無以嘗其至真之味。   禪茶的境界,如何與人說?   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於五峰之巔手植茶樹,用以供佛並祛除坐禪之昏寐,徑山茶與禪的因緣已有1200餘年。法欽禪師承襲牛頭法融之禪法,以「本寂心境,不為榮枯貴賤所迷」。
  • 【禪藝茶道】普陀佛茶 觀音仙茶
    普陀佛茶,又稱普陀山雲霧茶,產於普陀山。
  • 茶與佛的因緣
    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佛教自東漢末年從西域傳入我國,從三國時期到南北朝,茶樹的種植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迅速。
  •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於找到了相通之處。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各之茶執行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的。唐代許多名茶出於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又如宋代著名產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剎,建茶的興起首先是南唐僧人們的努力,後來才引起朝廷注意。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源頭在道家,核心為儒家,發展在佛家。也就是說,中國茶文化是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情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茶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和求美的高雅精神。有人說,中國人的待客禮儀是通過茶來培養的,此言不虛。我們如果對中學生和大學生作一番調查,問:如果家裡有客人拜訪,見父母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99%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會異口同聲:「倒茶!」絕對不會有人說「倒酒」,或倒可樂、咖啡。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以茶待客的禮制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國人的心裡。縱然是一杯白開水,也可體現「此時無茶勝有茶」或「無味之味乃之味也」茶道最高境界。
  • 【茶禪一味】「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於找到了相通之處。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  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
  • 小學二年級優秀小練筆:《詠柳》改寫成小短文+找春天小練筆
    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學科指南內,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分別有一道小練筆,今天,小青分享幾篇優秀的小練筆,看看呼和浩特的小學生們筆下的春天。一、《古詩二首》小練筆題目:春天很美,加上你豐富的想像,讚美一下春天吧,把《詠柳》改寫成一篇小短文。優秀小練筆一: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柳樹發芽了。嫩嫩的柳絲,真像一個個音符。
  • 茶禪一味,品悟人生
    提醒:點上方↑「清苑竹語」即可免費關注茶禪一味,品悟人生作者︱仲秋攝影︱映山紅   模特︱善茹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一一九一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
  • 三年級優秀小練筆作文賞析
    小練筆作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練習寫作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語文學習輔導練習書上經常會有小練筆。一般都是要求根據題目寫一個片段或者段落(小作文),字數要求比較少。一、小練筆作文的特點。1、篇幅短小精悍。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二.茶之「三飲」唐代中期,飲茶之風興起,關於茶的詩歌大量出現。其中,茶僧皎然不得不提,他所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即茶之「三飲」。
  • 茶悟人生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粉絲西子淡淡投稿)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西子淡淡/投搞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永福寺有自己的福泉茶院,雅致之極,推窗滿眼山景。寺院縱跨半山,連綿通幽,不斷登高,寺內建築大氣,精緻,雅趣橫生,非常古樸,水池,小橋,石燈籠,還有一個小佛,無不透漏著禪意。那天天氣超好,我們選在室外就坐,抬頭居然可以看到北高峰,離我們很近。因為到達已是中午時間,所以在茶院先品嘗了那裡的素齋,然後再喝禪茶。永福寺的素齋也別有風味:一個方形紅色漆盒,盛著幾樣素色小菜。
  • 香溢人生一味茶!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裡有茶順為茗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中國巴蜀之地被稱為茶葉和茶文化的搖籃。
  • 佛茶勝地,白鶯山普洱茶的特點
    普洱走四方、根源在臨滄;萬世自在佛、而今天介紹的白鶯山呢,號稱「佛茶勝地」,會有哪些不同呢?有老茶友表示白鶯山是第一次聽說,但是最近幾年很多茶友都有提到這個山頭。白鶯山古樹茶的口感究竟如何?是什麼吸引茶友們紛紛走進白鶯山?(不會都是來看白鶯的吧)白鶯山,地處雲南瀾滄江西岸,海拔2880米,因常年白雲縈繞,白鶯飛聚而得名。
  • 禪與茶,清真一味洗滌本心,一念覺悟雅俗同歸
    一念迷失,禪是禪,茶是茶;清者清,濁者濁;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覺悟,茶即禪,禪即茶;清化濁,濁變清;雅化俗,俗化雅。酒氣醉詩情,茶香催禪心。茶葉的清淡之性與禪林的疏朗之風有相近之處。《五燈會元》卷九說有一僧人間如寶禪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禪師答曰:「飯後三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