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佛茶,又稱普陀山雲霧茶,產於普陀山。浙江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頂峰的佛頂山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四季溼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雲霧繚繞,露珠沾潤。作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廟宇林立,極盛時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號稱「五百叢林」。
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唐朝時,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臺山時得到一尊觀音佛像。後來,他帶著觀音佛像乘船回國,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隻,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於是說: 「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觀音像造寺。後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於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
過去,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採制,並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普陀山上的茶故名」佛茶」,也是觀音「仙茶」。據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貽餘小白巖茶一裹,葉有白茸,瀹之無色,徐引,覺涼透心腑。僧雲,本巖歲止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可見當時普陀山所產茶葉大多用以供佛,而不是日常生活所用。
對於普陀山佛茶的由來,民間還有多種傳說,但都離不開佛教。普陀佛茶歷史悠久,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據《定海縣誌》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普陀山成為佛教聖地後,僧侶們起初在誦敬拜佛之餘,採摘山周圍的野山茶,在鍋裡炒製成捲曲形於茶,相互間作為一種禮品贈送。後因其香氣特別,滋味鮮醇爽口,喝入口中,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故稱它為「仙茶」。僧侶之間會友交流佛事,也喜歡用此茶招待客人,平時品飲,更是離不開一杯香氣濃醇的「仙茶」。漸漸朝香的信徒也興起以喝「仙茶」為榮事的習俗,拜佛之後不忘帶點佛茶回家供於佛像前。僧侶品茶先敬佛後敬客,早期的佛茶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亦稱「鳳尾茶」。
明代時有僧人釋向來雲遊普陀,寫下了《宿白華庵訪贈朗徹禪師》:
未覲慈顏禮洛伽,白華林裡道人家。
峭崖鑿透千年石,古樹鋤開萬丈霞。
舌卷潮音談妙義,麈揮雲影笑空花。
相逢洗我風塵色,夜靜燒鐺雪煮茶。
朗徹禪師用積攢的雪水為來向烹茶,與《紅樓夢》中妙玉以經年貯藏的梅花上掃得的雪水烹茶相似。
明清時期,普陀山發生過幾次大的毀佛活動,佛茶自然也是飽經滄桑。清朝初年,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經常騷擾東南沿海地區,普陀山也經常遭到劫掠。明清兩代政府都曾經施行過嚴格的海禁政策,遣散僧侶,焚毀寺廟。海天佛國的清淨樂土成為抗倭戰爭的最前沿。直到十七世紀末,清政府收復臺灣,取消海禁,普陀山才再一次恢復元氣。佛茶隨普陀山佛教的興衰而起落,普陀山佛教一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佛茶也隨之偶有中斷。
普陀僧人在寺廟周圍開闢山地為茶園,由僧侶栽種採制,用來敬佛和待客,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茶葉色澤翠綠,香氣馥鬱,甘醇爽口,享譽海內外,這是茶文化與佛文化的完美結合之作。據《普陀洛迦志》記載:普陀佛茶「在清光緒間列為貢品」,並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二等獎」。
四川峨嵋山有一對茶聯:
泉聲茶韻,領略幾許禪機,過去未來現在;
月色竹影,普示無邊圓覺,碧蓮白象青獅。
此聯中的禪機是指佛法哲理,圓覺通妙覺的簡略語,是指徹底領悟了佛法,取得了無上的智慧。碧蓮、白象、青獅分別代表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因為釋迦牟尼常坐在蓮臺上,普賢騎白象,文殊騎青獅。在茶韻中領略幾許禪機,可以更清楚「自古名寺出名茶」的緣由。禪茶一味,源遠流長;茶禪一體,自古及今。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大陸第一本專題研究禪宗與茶道關係的專著,由純道編著的《禪藝茶道》中第二章『禪茶,自古名寺出名茶』。全書共370多頁,具有重要的自學與收藏價值。需要購買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dao)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繫。
禪藝文化叢書已出版圖書包括以下四種:
《歷代插花》定價:98元(全彩印刷)
《禪藝插花》定價:78元(全彩印刷)
《禪藝茶道》定價:48元
《禪藝題記》定價:48元
《禪藝春秋》定價:48元
購買兩本及以上作者籤名書,請按定價購買,免郵費;購兩本以上非作者籤名書,8折優惠,免郵費。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生活六項和藝術六項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