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藝茶道】普陀佛茶 觀音仙茶

2021-12-31 禪藝會

普陀佛茶,又稱普陀山雲霧茶,產於普陀山。浙江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頂峰的佛頂山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四季溼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雲霧繚繞,露珠沾潤。作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廟宇林立,極盛時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號稱「五百叢林」。

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唐朝時,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臺山時得到一尊觀音佛像。後來,他帶著觀音佛像乘船回國,經過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隻,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於是說: 「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觀音像造寺。後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於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

        

過去,山上土地歸寺廟所有,茶葉又為僧侶採制,並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普陀山上的茶故名」佛茶」,也是觀音「仙茶」。據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貽餘小白巖茶一裹,葉有白茸,瀹之無色,徐引,覺涼透心腑。僧雲,本巖歲止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可見當時普陀山所產茶葉大多用以供佛,而不是日常生活所用。

        

對於普陀山佛茶的由來,民間還有多種傳說,但都離不開佛教。普陀佛茶歷史悠久,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據《定海縣誌》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普陀山成為佛教聖地後,僧侶們起初在誦敬拜佛之餘,採摘山周圍的野山茶,在鍋裡炒製成捲曲形於茶,相互間作為一種禮品贈送。後因其香氣特別,滋味鮮醇爽口,喝入口中,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故稱它為「仙茶」。僧侶之間會友交流佛事,也喜歡用此茶招待客人,平時品飲,更是離不開一杯香氣濃醇的「仙茶」。漸漸朝香的信徒也興起以喝「仙茶」為榮事的習俗,拜佛之後不忘帶點佛茶回家供於佛像前。僧侶品茶先敬佛後敬客,早期的佛茶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亦稱「鳳尾茶」。

         

明代時有僧人釋向來雲遊普陀,寫下了《宿白華庵訪贈朗徹禪師》:

未覲慈顏禮洛伽,白華林裡道人家。

峭崖鑿透千年石,古樹鋤開萬丈霞。

舌卷潮音談妙義,麈揮雲影笑空花。

相逢洗我風塵色,夜靜燒鐺雪煮茶。

朗徹禪師用積攢的雪水為來向烹茶,與《紅樓夢》中妙玉以經年貯藏的梅花上掃得的雪水烹茶相似。

        

明清時期,普陀山發生過幾次大的毀佛活動,佛茶自然也是飽經滄桑。清朝初年,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經常騷擾東南沿海地區,普陀山也經常遭到劫掠。明清兩代政府都曾經施行過嚴格的海禁政策,遣散僧侶,焚毀寺廟。海天佛國的清淨樂土成為抗倭戰爭的最前沿。直到十七世紀末,清政府收復臺灣,取消海禁,普陀山才再一次恢復元氣。佛茶隨普陀山佛教的興衰而起落,普陀山佛教一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佛茶也隨之偶有中斷。

        

普陀僧人在寺廟周圍開闢山地為茶園,由僧侶栽種採制,用來敬佛和待客,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茶葉色澤翠綠,香氣馥鬱,甘醇爽口,享譽海內外,這是茶文化與佛文化的完美結合之作。據《普陀洛迦志》記載:普陀佛茶「在清光緒間列為貢品」,並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二等獎」。

四川峨嵋山有一對茶聯:

泉聲茶韻,領略幾許禪機,過去未來現在;

月色竹影,普示無邊圓覺,碧蓮白象青獅。

此聯中的禪機是指佛法哲理,圓覺通妙覺的簡略語,是指徹底領悟了佛法,取得了無上的智慧。碧蓮、白象、青獅分別代表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因為釋迦牟尼常坐在蓮臺上,普賢騎白象,文殊騎青獅。在茶韻中領略幾許禪機,可以更清楚「自古名寺出名茶」的緣由。禪茶一味,源遠流長;茶禪一體,自古及今。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大陸第一本專題研究禪宗與茶道關係的專著,由純道編著的《禪藝茶道》中第二章『禪茶,自古名寺出名茶』。全書共370多頁,具有重要的自學與收藏價值。需要購買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dao)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繫。

禪藝文化叢書已出版圖書包括以下四種:

《歷代插花》定價:98元(全彩印刷)

《禪藝插花》定價:78元(全彩印刷)

《禪藝茶道》定價:48元  

《禪藝題記》定價:48元       

《禪藝春秋》定價:48元

購買兩本及以上作者籤名書,請按定價購買,免郵費;購兩本以上非作者籤名書,8折優惠,免郵費。

《禪藝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可以訂閱,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專欄。禪藝文化十八項,由雅道八項、生活六項和藝術六項組成,在這裡,你將看到與眾不同的圖文資訊。原創無窮、圖片無碼、轉載無限。邂逅之後,不再彷徨。投稿郵箱:zenart@126.com

相關焦點

  • 佛茶盛宴|4月26日,普陀佛茶文化節向你發出邀請!
    幸福普陀風範如何?以「茶和天下·幸福來」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普陀佛茶文化節」為你揭開謎底!(往屆圖)2018年4月26日(周四) 第十屆中國國際普陀佛茶文化節 將在東港塘頭佛茶園盛大開幕佛茶文化節自2006年舉辦以來已成為獨具普陀特色的節會品牌
  • 【禪藝茶道】古代飲茶風尚的形成
    在明代,不僅在禪師中出現了諸多關於飲茶的機鋒法語,在一般居士中,飲茶也成為了每日的功課。亞馬遜、京東網、當當網、一號店、淘寶網、孔夫子舊書網等網站及各大書城書店均已上櫃禪藝文化叢書,歡迎讀者比價後選購,但網上書店不提供作者籤名書,敬請諒解!
  • 【禪藝茶道】陸羽《茶經》要點
    對茶的追求不能南轅北轍,因為茶需要人賦予它新的生命與價值,為此,人也要有足夠虔誠的態度。陸羽所主張的茶道是功效性、修養性的茶道,就是飲茶有利於強身健體,有利於陶冶情操,其目的是追求正身,這可從《茶經》中知 之。《茶經》開宗明義講的就是茶的功效:「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三霧夢幻 普陀佛茶臨梵天
    佛教傳入中國後,就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聖陸羽從小生長在寺院,對茶道耳濡目染。他在《茶經》中記載,茶味至寒,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僧無事,坐禪的時候,茶是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的聖物。當年禪宗初祖達摩面壁時,口噙茶葉,使氣清,使神朗,漸入三摩地境界。佛門設有茶堂,有一整套的茗飲儀式,茶事頻繁。唐宋以來,品茶論禪之風日盛。懷素和尚激情澎湃地寫下了最早的茶事佛門手札《苦筍帖》。
  • 【禪藝茶道】六如居士唐伯虎,買得青山只種茶
    現在訂購《禪藝茶道》,馬上得作者籤名書!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大陸第一本專題研究禪宗與茶道關係的專著,由純道編著的《禪藝茶道》中第九章『雅士,十二居士皆嗜茶』。全書共370多頁,具有重要的自學與收藏價值。需要購買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artclub)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
  • 【日本茶掛】掛畫·頂相茶掛
    在黃昏的茶道練習場, 茶釜仍不斷冒著熱氣。圖207 明庵榮西禪師像 絕海中津贊(重要文化遺產) 室町時代 京都兩足院藏在日本的茶道活動中,除了紀念與懸掛佛菩薩像和禪宗祖師像,還特別重視頂禮與茶道相關歷史人物的儀式,主要的畫像人物包括日本茶祖榮西禪師
  • 茶與佛的因緣
    自古以來茶與佛的因緣深長。佛教自東漢末年從西域傳入我國,從三國時期到南北朝,茶樹的種植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迅速。
  • 禪與茶的交融 茶與佛的因緣
    對僧人普遍飲茶的風氣,古代詩人陸容有詩詠道:「江南風致說僧家, 石上清泉竹裡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菸茶暈滿袈裟。」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寺院內設有「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法堂內的「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寺院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施惠茶水。
  • 【日本茶掛】香道掛軸
    慈雲山上諸尊佛,哀愍群生轉願輪 ; 雙眼如今點開了,基基 利利放光新。念誦香偈是供香中的一項重要儀規,常用程序為 :供香前先要洗手、漱口,端正衣冠, 身心寂靜祥和 ;接著拈起所供養之香,燃香持至胸前行禮,然後供香; 供香後,念誦香偈,最後再恭敬禮佛三拜。此為「諸佛點眼之香偈」, 是日本寬政九年(1797) 特賜圓鑑靈妙禪師的詩偈。
  • 禪與茶、佛與茶的千古因緣
    禪的體證,就在萬緣應對處。   茶,天地潤育之靈物,非精行儉德之人無以嘗其至真之味。   禪茶的境界,如何與人說?   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於五峰之巔手植茶樹,用以供佛並祛除坐禪之昏寐,徑山茶與禪的因緣已有1200餘年。法欽禪師承襲牛頭法融之禪法,以「本寂心境,不為榮枯貴賤所迷」。
  • 華妍茶趣—普陀山上鳳尾茶
    春暖的季節是採茶的季節,花開的時候是品茶的時候,它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的普陀山——佛茶鳳尾茶的故鄉。 普陀山·飲茶普陀山種茶,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北宋詩人梅堯臣《遣碧峰霄峰茗詩》曰:「閱盡名山古剎界,惟於此地香茶靈。」一個「靈」字,就可想像詩人對普陀山的崇敬,對佛茶的親近之情。
  • 茶禪一味,是什麼味?
    佛家跟茶的淵源很深,名山佛剎往往也會出名茶,比如觀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普陀寺有普陀佛茶,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有九華山佛茶,著名的「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的蒙頂茶,也是漢代四川蒙頂山甘路寺的普慧禪師培育出來的。
  • 茶道 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
    禪茶:茶道茶人茶德禮儀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   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 禪宗茶道 茶神出釋門
    (圖片來源:鳳凰華人佛教)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
  • 茶禪一味的寺院茶道
    佛教在線訊 寺院茶道的興起,最初起源於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源地是中國。當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 借茶獻佛,中國茶道起源與佛教的那些事
    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喝茶成為了修行法門,使茶道有了思想內涵。「梵我一如」和「天人和一」,佛道兩家的哲學和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 簡單說茶-浙江茶和安徽茶,你選誰?
    佛系對決:徑山茶、惠明茶、普陀佛茶vs九華佛茶中國有悠久的佛茶文化,「茶禪一味」貫穿茶葉發展史。徑山茶,浙江餘杭徑山是「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徑山茶細嫩有毫,色澤綠翠,滋味鮮嫩甘爽,板慄香。普陀佛茶,浙江舟山普陀山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條索緊細捲曲,色澤綠潤,芽身披毫,香高味醇。九華佛茶,產於安徽九華山及其周邊,又名九華毛峰、黃石溪毛峰。扁直似佛手,色澤翠綠,香高味醇。
  • 【茶知識呾汝知】中國茶道的發展
    談到茶道文化,就要先談茶葉,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的《食經》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 【茶】什麼是佛茶\禪茶?(文末有禮)
    人們習慣上把產生於佛教寺院或用於佛事活動的茶,稱作佛茶。佛茶,也有稱禪茶的,它是為佛家所有,並含有佛(禪)的意念的一種茶品。茶與佛教的結緣是一步一步深入發展的,大致可分為四個步驟:一開始,由於茶是符合佛教教義之物,又為僧侶生活所必需,於是茶就成了僧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久而久之,僧侶生活離不開茶,茶就慢慢成了「和尚家風」;緊接著,僧侶在佛事生活中,體察到茶不但是僧侶生活的必需,它還能悟性,悟出佛理,使「佛就在你的心中」;最終,茶就成了溝通心靈境界的工具,為佛家走向極樂世界築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
  • 如是我聞,佛與茶
    凡是禪宗叢林,寺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在南方禪宗寺廟,幾乎出現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佛即茶、茶即佛。我國茶道的興盛時期是唐朝,唐朝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發展的鼎盛期。有「洗佛茶」,以茶湯沐浴佛身,供香客取飲,祈求消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