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2021-02-12 慢時間Slowtime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南天竺僧達摩,自稱為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來中國。當時南朝佛教重義理,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促到北方傳播禪學,北方禪教逐漸發展起來。禪宗主張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說,心裡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座煉丹接近,也有利於養生;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也接近,有利於淨化自己的思想。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門徒達五千多人。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說:「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入門,再去想來。」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來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這從空無的觀點看,當然十分徹底於是慧能成為第六世中國禪宗傳人。神秀不讓,慧能逃到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派,中唐以後,士大夫朋黨之爭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士人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麼宗教儀式,作個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識階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來。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於找到了相通之處。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

  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欲,投錢取飲。」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慾。禪理與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論,要使茶成為社會文化現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飲茶人,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練的需要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無論如休,這個事實是難以否認的。

  (二)為發展茶樹栽培、茶葉加工做出貢獻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各之茶執行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的。唐代許多名茶出於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又如宋代著名產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剎,建茶的興起首先是南唐僧人們的努力,後來才引起朝廷注意。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有土地,有佃戶,寺院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宜於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一院之中百千僧眾,都想飲茶,香客施主來臨,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勞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推動茶文化發展要有物質基礎,首先要研究茶的生產製作,在這方面佛教僧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創造了飲茶意境

  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也並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於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後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結合起來。在這方面,陸羽摯友僧人皎然作出了傑出貢獻。皎然雖削髮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出身於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詩學、儒學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 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故意去破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靜心」、「自悟」是禪宗主旨。姣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幹坐著等死罷了。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徹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度。有人認為宋以後《百丈清規》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四)對中國茶道向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於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於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不過,榮西的茶學菱《吃茶養生記》,主要內容是從養生角度出發,介紹茶乃養生妙藥,延齡仙術並傳授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並自此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可見還是把茶與禪一同看待。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從「禪茶一味」看佛教的茶理禪意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南天竺僧達摩,自稱為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來中國。當時南朝佛教重義理,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促到北方傳播禪學,北方禪教逐漸發展起來。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1〕本文以為此要義是指禪宗思想包涵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唐代六祖慧能引領佛教革命,是佛教中國化開始)。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而茶道的精神特點主要由儒、釋、道三家精粹思想加以體現。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源頭在道家,核心為儒家,發展在佛家。也就是說,中國茶文化是基於儒家的治世機緣,倚於佛家的淡泊情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茶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和求美的高雅精神。
  • 茶禪一味|禪在茶中,茶在禪中
    來源:網絡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茶禪一味,品悟人生
    提醒:點上方↑「清苑竹語」即可免費關注茶禪一味,品悟人生作者︱仲秋攝影︱映山紅   模特︱善茹
  • 茶禪行道:茶禪一味!
    經常聽到說:「茶禪一味 」或「禪茶一味 」,是茶意禪味還是禪意茶味? 真正的「禪味」不僅僅是坐禪之後飲茶來說,真正意義上的禪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 茶中帶禪、茶禪一味!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 茶禪一味:心靜茶至 禪現其中
    於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摩在中國創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流所及,宗派紛紜,於南宋傳入日本。
  • 以平常心喝茶 可進入「茶禪一味」
    (圖片來源:資料圖)當然,我們可以更將「茶禪一味」之說追索到大唐時代。唐代轟動一時的禪宗公案「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禪一味」的早期表現。《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條下有言:「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阿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
  • 禪、茶、佛
    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規定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為中國僧人僧裝的主色調,可見禪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禪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禪的意境即是靜慮、修心,以求大徹大悟。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淨的禪悟過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禪一味」,盡在不言中。
  • 振源號大掌柜茶藝大師韓薔講述:茶禪一味的來由
    今天振源號茶藝大師韓薔給大家帶來的是「茶禪一味」的來由:劉月好老師書法作品茶禪一味「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 高端藏茶中的「加持佛茶」
    按照藏傳佛教密宗的儀軌,加持佛茶從原料初就要有高僧大德加持,甚至全過程都要多次加持,茶成型後要置放在特殊的尊位陳化
  • 茶道茶禪必修之茶道禪,茶道禪 一味淵 勿需同源勿需喧
    《搗練子令·茶道禪》茶道禪,一味淵,勿需同源勿需喧。恰逢殊途同歸路,有緣深至入水間。上面是筆者杜撰的一曲《搗練子令》,其中的「茶道禪」同標題,按起源時間排列分別指「茶」、「道」、「禪」、「茶道」、「茶禪」五個詞。「茶」其實和咖啡一樣,人類具體是什麼時候、怎樣發現茶葉的其實已經無從考究。
  • 鳳凰單叢茶,承接宋味茶之精品!茶禪一味,品茶論道
    鳳凰單叢茶,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脈,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宋種茶王 單樅茶。今日的鳳凰山脈,茶農種茶世代相承,繼承宋種茶王的優異品種,精耕細作,堅持傳統制茶工藝,韻味天成,承接宋味的鳳凰單叢茶一步步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稱道!
  • 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
    自古茶禪一味,清香的茶葉,秀雅的茶具,宴坐把盞時悠然的氛圍,都不覺間,給飲茶人,帶來一絲綿長的淡定、寧靜的感覺,真是充滿禪意的怡悅。 「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 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
  • 當今世界三大飲品之首,浙江天台山最能詮釋「茶禪一味」文化特色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以禪論道,以茶會友,說明禪宗與茶道文化的淵源極深,而浙江天台山則是最能詮釋「茶禪一味」這一無窮奧妙的境界。在名山古剎之巔,清冽泉水之側,品上一杯香茗,那種感覺是不是像神仙一樣?
  • 茶 禪「頤」味
    茶 禪「頤」味茶禪一味相傳,當年禪宗初祖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已歷九年仍未破壁,有一天
  • 茶言茶語:茶禪一味之雅味和況味
    (圖片來源:資料圖)打禪七時,在行香、坐禪的間隙,都要喝一杯茶,茶與禪似乎發生了一點聯繫,於是便漸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但是,禪堂裡的茶絕無半點風花雪月,大家在與腿疼廝捱,在與煩惱、妄念鬥爭,在與昏沉抗衡。正是在這種激烈的廝殺中,漸漸有點禪味。這種禪味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在一番劇痛之後,漸漸才有那麼一點。世人所傳的「茶禪一味」多是一種被文學化的意境:老松之下,童子煮茶,自己撫琴清吟,以天地為茶舍,以北鬥為茶勺,以萬象為侶,引清泉為知音。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這個詞語也常常被用到書畫、攝影等藝術作品裡。粗淺來理解,茶道和禪宗都能修身養性,因此它們之間的精神是相通的。其實茶與禪還有著更深層的聯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文:快雪時晴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