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茶一味」看佛教的茶理禪意

2021-03-04 正觀禪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南天竺僧達摩,自稱為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時來中國。當時南朝佛教重義理,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促到北方傳播禪學,北方禪教逐漸發展起來。禪宗主張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說,心裡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座煉丹接近,也有利於養生;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也接近,有利於淨化自己的思想。

       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門徒達五千多人。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說:「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入門,再去想來。」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來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染塵埃。」這從空無的觀點看,當然十分徹底於是慧能成為第六世中國禪宗傳人。神秀不讓,慧能逃到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派,中唐以後,士大夫朋黨之爭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士人指出一條尋求解除苦惱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麼宗教儀式,作個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知識階段的文人墨客也推崇起佛教來。而這樣一來,佛與茶終於找到了相通之處。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

  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欲,投錢取飲。」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慾。禪理與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論,要使茶成為社會文化現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飲茶人,僧人清閒,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練的需要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無論如休,這個事實是難以否認的。

  (二)為發展茶樹栽培、茶葉加工做出貢獻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各之茶執行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的。唐代許多名茶出於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又如宋代著名產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剎,建茶的興起首先是南唐僧人們的努力,後來才引起朝廷注意。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有土地,有佃戶,寺院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宜於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一院之中百千僧眾,都想飲茶,香客施主來臨,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勞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推動茶文化發展要有物質基礎,首先要研究茶的生產製作,在這方面佛教僧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創造了飲茶意境

  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也並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於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後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結合起來。在這方面,陸羽摯友僧人皎然作出了傑出貢獻。皎然雖削髮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出身於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詩學、儒學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 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故意去破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靜心」、「自悟」是禪宗主旨。姣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幹坐著等死罷了。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徹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度。有人認為宋以後《百丈清規》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四)對中國茶道向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於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於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不過,榮西的茶學菱《吃茶養生記》,主要內容是從養生角度出發,介紹茶乃養生妙藥,延齡仙術並傳授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並自此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可見還是把茶與禪一同看待。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網友的提問@萬千碩請問法師,「禪茶一味」怎麼解?法師怎麼說@正智法師靜心品茶思維人生,專注一境了斷生死,禪茶二者有相通、相同處。都需遠離煩躁,去除雜念。佛教禪師多數會喝茶,禪宗有「吃茶去」的公案。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
  • 古箏茶曲-禪茶一味
    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作畫、寫詩、彈琴、讀書……觀照內心,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沐心閣今日與大家分享的是一首《禪茶一味》,選自巫娜的專輯《蓮心不染》。簫聲,水聲,古琴聲,沏成一壺茶,古琴彈音空谷綿,山高水長知音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仙。
  • 【聚焦】「禪茶一味」的兩層含義
    7月6日,茶周刊發表了「茶禪一味」與「禪茶一味」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眾多茶友的共鳴,今天我們選登蔣同先生來稿。
  • 「禪茶一味」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去過很多地方,都有「禪茶一味」的橫幅,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禪茶一味」,是幾個意思?
    「禪茶一味」,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飲茶不過兩個動作:拿起、放下。人遇不快,喜歡借酒消愁,豈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盞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卻能看清幾多人世間的分寸。
  • 禪茶一味:以恭敬心喝一杯茶,禪意而養生
    禪茶一味,喝茶也是養生茶,一杯茶,參和悟在心境,心境明徹,即使市井喧囂,人境愚拙,不過是一次品茶,品的是茶,聽的是家常,賞的是世態百像。從古至今,中國人發明的茶流傳到世界各地,喝茶的人越來越多。喝茶有什麼好處?喝茶不僅能養生,還可以治病,甚至喝茶還有神奇的修行功效。
  • 「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照感悟,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
  • 「今日作家」梁行 ‖ 說說「禪茶一味」(散文)
    說說「禪茶一味」文/梁行自古以來,「禪茶一味」,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潤了多少生花妙筆。在很多人眼裡,「禪茶一味」那是佛家修道的事,顯得很高深莫測;而在某些人眼裡,卻又是很平常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或高深莫測。要更好地理解「禪茶一味」的含義,最好還是從喝茶中去理解、去品味、去參悟,去豐富。
  • 禪茶一味的意思
    禪茶一味的意思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一脈相承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是一脈相承的,丁以壽在《日本茶道草創與中日禪宗流派關係》中記錄道:「高僧最澄於公元804年受命於日本天皇,以遣唐使的身份來中國學習佛教。「禪茶一味」現象是禪茶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也是禪茶文化的核心內容。
  • 總是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照感悟,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 禪茶一味
    現在常見有許多茶店、會館懸掛 「禪茶一味」的書法匾額,他想了解 「經典陶坊」對於禪茶是怎麼理解的?老友相問,也是我半生之問。事茶三十載,以經驗分享,故有此文。2500年前,佛佗在靈鷲山說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葉心領神會,因而開始有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禪宗,迦葉也成為第一代禪宗祖師。
  • 禪茶一味——靈隱永福寺喝禪茶
    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寺院縱跨半山,連綿通幽,不斷登高,寺內建築大氣,精緻,雅趣橫生,非常古樸,水池,小橋,石燈籠,還有一個小佛,無不透漏著禪意
  • 古琴曲《禪茶一味》 :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點擊播放 GIF 0.2M▼《禪茶一味》巫娜斟茶一盞對殘月,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洗茶、斟茶、一洗俗世間的塵埃,將內心的煩惱、苦澀滌淨,留下的是清澈的茶湯和淡淡的甘甜。品茶,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茶禪一味】「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 遇·店 鬧市之中的禪意——福來禪茶的空間設計
    禪與茶通常結合在一起,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在中國,禪意所推崇的意境營造手法是在「和」的前提下追求美的感受,呈現出空靈衝淡之美,其中蘊含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禪意文化多是以表現簡素、純淨和淡然為美,重在情感的表達與精神的領悟。
  • 有一座小鎮叫拈花灣——在這裡品禪茶一味
    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落髮修行,首創「佛茶一家」。「茶聖」陸羽在三歲時就被一禪師收養,從小就練得一手採茶、煮茶的高超技藝。於是茶有了禪的洗禮,世人喝著這沾有禪意的茶,也似乎心境有了不同的變化。品茶是一種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與禪也的確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
  • 茶悟人生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粉絲西子淡淡投稿)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西子淡淡/投搞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寺院縱跨半山,連綿通幽,不斷登高,寺內建築大氣,精緻,雅趣橫生,非常古樸,水池,小橋,石燈籠,還有一個小佛,無不透漏著禪意。那天天氣超好,我們選在室外就坐,抬頭居然可以看到北高峰,離我們很近。因為到達已是中午時間,所以在茶院先品嘗了那裡的素齋,然後再喝禪茶。永福寺的素齋也別有風味:一個方形紅色漆盒,盛著幾樣素色小菜。
  • 禪茶一味,徑山最濃 | 國慶到這個低調含蓄的茶香聖地,吃一碗穿越千年的禪茶!
    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聖一禪師、大應禪師(南浦紹明)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在徑山寺研究佛學。歸國時,他不僅將徑山茶籽帶回日本播種,還仿徑山茶製作方法生產了日本的「碾茶」,也就是現在風靡世界的抹茶。後來慢慢演變發展為今天的「日本茶道」,徑山也有了「日本茶道之源」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