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行道:茶禪一味!

2020-12-25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經常聽到說:「茶禪一味 」或「禪茶一味 」,是茶意禪味還是禪意茶味? 真正的「禪味」不僅僅是坐禪之後飲茶來說,真正意義上的禪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這個時候,天地之間都是禪味;茶味亦復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後,才有感覺。 茶人心中時刻空明清澈,了無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頓悟此中真意;再進一步說,茶人若能以天地為茶器,以眾生為茶品,以慈悲為八功德水,以茶侶為布施,以持戒為茶規,以忍辱為茶候,以精進為三昧真火,以禪定為茶法,以般若為茶心,那麼茶道當下可成,這個時候茶就是禪,禪就是茶,佛法映於茶湯,茶湯顯示佛法,看佛陀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就能瞭然於心。 在這種情況下,「禪茶」、「茶禪」、「禪˙茶」、「茶˙禪」,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禪茶一味 」、 「茶禪一味 」。

茶、禪、道,本來即是同根同源,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茶的內涵是動靜、靜動的結合;禪的內涵是外靜內動的「靜動」;而道的內涵是外動內靜的「動靜」。

茶之所以形成「茶禪」、「茶道」,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麼角度來看茶,茶就現身在那個方向,「茶禪一味 」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復如是。

中國禪宗形成後,因著禪修而飲茶,相沿成習,潛移默化,飲茶成為佛教叢林的宗門規式。 《百丈清規》規定叢林禪茶及其做法次第,由於坐禪易致昏沉,所以「皆許其飲茶」,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的說法;劉貞亮飲茶有「十德」;《五燈會元》記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規,茶在唐代已經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茶不但與顯教、漢傳佛教,即使密教、藏傳佛教,也都有密切關係。 所以,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味茶,三者既有相聯的共同點,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禪門茶風興盛。

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一般說是在《晉書列傳第六十五藝術》:「單道開,敦煌人也。….日服鎮守藥數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復飲荼蘇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齋戒,由戒生定,由定證慧。 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 唐代飲用的是餅茶,以煮茶法來飲用,飲茶為茶湯,像藥湯一樣。 佛教叢林過午不食,只允許飲茶助修。

趙州公案說「吃茶去」,道理在此。 趙州從諗禪師不僅自己喜歡吃茶,還經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學僧,這句禪語、法言流布天下叢林。 南宋時,浙江餘姚徑山寺茶飲盛行,有一套嚴格的飲茶程式,據說日本茶道就是從這裡傳過去。

飲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參禪證道,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是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於是,高僧大德將「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靈的禪門精神貫注於茶道中,這對中國茶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茶文化 誕生在兩漢之際,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演變到唐代茶文化 興盛。 茶文化 的發展隨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餅茶、宋代團茶、明代葉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飲茶法從唐代煮茶、宋代點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的「雅玩」入俗為民間開門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滲透在文化生活上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

茶文化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茶入禪形成「禪茶文化 」,茶文化 傳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傳入英國而催生了歐洲「下午茶」;於是,歐美有了「基督禪」一派,可以說是禪茶文化 發揮了重大影響作用。

自古禪茶不分家,茶與佛家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禪茶文化 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茶與佛家關係密不可分,茶文化 的興衰與禪文化消長至為密切。 茶文化 在明清之後曾經衰落,禪宗也於此時期匿跡,茶的興衰期與禪的隱顯期,恰好不謀而合。

弘揚佛法與弘揚茶道,兩者可說相輔相成,喝茶者從中體悟禪法而入道,參禪者從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升到精神層面,參禪者更能參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 ,禪文化,融和而成「禪茶文化 」,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以平常心喝茶 可進入「茶禪一味」
    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圖片來源:資料圖)當然,我們可以更將「茶禪一味」之說追索到大唐時代。唐代轟動一時的禪宗公案「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禪一味」的早期表現。《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條下有言:「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阿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
  • 茶中帶禪、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品茶如參禪。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
  • 振源號大掌柜茶藝大師韓薔講述:茶禪一味的來由
    今天振源號茶藝大師韓薔給大家帶來的是「茶禪一味」的來由:劉月好老師書法作品茶禪一味「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茶言茶語:茶禪一味之雅味和況味
    世人所傳的「茶禪一味」多是一種被文學化的意境:老松之下,童子煮茶,自己撫琴清吟,以天地為茶舍,以北鬥為茶勺,以萬象為侶,引清泉為知音。松風,茶銚,懸泉,飛瀑……茶,暗香悠遠,沁人心脾;人,孤高清遠,不染纖塵。於是,在謐靜的山中,伴著幽幽的琴聲,夾雜著木魚的聲聲點點,茶的幽香從遠處傳來,襲入鼻腔,仿佛心靈得到一番淨化。「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 【茶禪一味】「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 當今世界三大飲品之首,浙江天台山最能詮釋「茶禪一味」文化特色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以禪論道,以茶會友,說明禪宗與茶道文化的淵源極深,而浙江天台山則是最能詮釋「茶禪一味」這一無窮奧妙的境界。在名山古剎之巔,清冽泉水之側,品上一杯香茗,那種感覺是不是像神仙一樣?
  • 「茶禪一味·蝶變西塞山——網紅大V走進妙西」活動圓滿舉辦
    5月12日,由吳興區委網信辦、吳興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吳興西塞山旅遊度假區共同主辦,吳興區網絡文化協會承辦,吳興區融媒體中心、南太湖網協辦的「茶禪一味·蝶變西塞山——網紅大V走進妙西」採風活動舉行。
  • 臺灣茶藝泰鬥範增平來衡參悟「茶禪一味」
    在福嚴寺,範增平與其弟子一同為寺廟的僧侶們獻上了一堂精彩的茶藝表演,在品味臺灣十大名茶的過程中,以茶參禪,共悟「茶禪一味」的人生哲理。
  • 相會無我,茶禪一味
    經數次改進與再實踐,於1990年12月18日進行了首屆國際無我茶會。茶會由陸羽茶藝中心主辦,在臺灣十方禪林舉行,題名為「中日韓佛堂茶會」。由於佛堂茶會是設在清淨的佛堂,茶會力求空靈、茶禪一味的精神,帶有宗教色彩,因此,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為讓更多的人能接受,佛堂茶會就演變成無我茶會。
  • 百味人生:茶禪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