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會無我,茶禪一味

2021-03-01 茶百科

無我茶會:

是一種茶會形式。其特點是參加者都自帶茶葉、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會中以茶傳言,廣為聯誼,忘卻自我,融入一片。隨著茶文化的普及,更宜提倡人人參與、親自實踐。

無我茶會由來與發展:

由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總經理榮章先生建議和構思,陸羽茶藝中心所屬陸羽茶道教室的同學們進行實習,於1990年6月2日在臺灣妙慧佛堂舉行首次佛堂茶會。

經數次改進與再實踐,於1990年12月18日進行了首屆國際無我茶會。茶會由陸羽茶藝中心主辦,在臺灣十方禪林舉行,題名為「中日韓佛堂茶會」。由於佛堂茶會是設在清淨的佛堂,茶會力求空靈、茶禪一味的精神,帶有宗教色彩,因此,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為讓更多的人能接受,佛堂茶會就演變成無我茶會。會場可設在雅淨的室內,更多的是利用風景秀麗的露天空曠地;人數不限,不分膚色國籍,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職業、職位;精神在於心靈溝通,一味同心。

無我茶會是陸羽茶藝中心極力推廣的一種茶會形式,於1991年3月1日用中、日、韓、英四種文字出版了《無我茶會》一書,更奠定了國際交流的基礎。

1991年10月14-20日由中、日、韓三國七個單位聯合在福建和香港舉辦了幔亭無我茶會,除進行兩次無我茶會外,還進行了三次茶藝觀摩,並在武夷山立了紀念碑。紀念碑正面的碑文為「幔亭無我茶會記」,反面的碑文為「無我茶會之精神」。

1992年11月9-16日在日本京都,由賣茶真流主辦第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共有中、日、韓三國200餘人參加。會議進行了三次無我茶會、兩次獻茶禮和兩次茶藝觀摩,還參觀了茶園、茶廠、京都茶葉試驗場和茶的歷史遺蹟數處。

1993年10月12-17日在韓國漢城由韓國國際茶文化協會主辦了第四屆國際無我茶會。出席茶會的有中、日、韓三國和香港地區代表共300餘人,內容有各國茶文化發展情況介紹、各國茶道表演、無我茶會以及參觀太平洋博物館珍藏名品特別展覽等。經各代表團團長會議討論,決定從本屆國際無我茶會起,每隔2年輪流在各處召開1次;決定1995年10月在福建武夷自然保護區召開第五屆國際無我茶會。

去參加無我茶會,每人攜帶的茶具可根據茶類而定,儘量要小巧簡便。基本要求是每人需帶衝泡器具,四隻杯子、奉茶盤、茶巾、手錶或計時器、熱水瓶、茶葉(以每衝泡四杯茶所需的量分成小包或直接放在衝泡器中)、坐墊等。

到了無我茶會會場後,首先是報到抽籤,依號碼找到位置。號碼為順序排列,座位形式多用封閉式,即首尾相連成規則或不規則的環形或方形、長方形等等。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的大茶會往往是在露天舉行,均無桌椅,故每人找到位置後,將自帶座墊前沿中心點蓋掉座位號碼牌,在座墊前鋪放一塊泡茶巾(常用包壺巾代替),上置衝泡器,泡茶巾前方是奉茶盤,內置四隻茶杯,熱水瓶放在泡茶巾左側,提袋放在坐墊左側,脫下的鞋子放在坐墊左後方。當茶具等安放完畢,根據公告中的時間安排,茶會的第一階段是茶具觀摩與聯誼,這時,可在會場內走動,亦可互相拍照留念。

到了約定時間,各人開始泡茶,泡好後分茶於四隻杯中,將留給自己飲用的一杯放在自己泡茶巾上的最右邊,然後端奉茶盤奉茶給左側三位茶侶,第一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的最左邊,第二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的左邊第二位,第三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左邊第三位。

如果您要奉茶的人也去奉茶了,只要將茶放在他(她)座位的泡茶巾上就好;如您在座位上,有人來奉茶,應行禮接受。待四杯茶奉齊,就可以自行品飲,喝完後,即開始衝第二道,第二道奉茶時拿奉茶盤託了衝泡器具或茶盅依次給左側三位茶侶斟茶,繼之品飲後衝泡第三道,奉茶同第二道。

進行完約定的衝泡數後,如安排演講或音樂欣賞等活動,就要安坐原位,專心聆聽,結束後方可端奉茶盤去收回自己的杯子,將茶具收拾停當,清理好自己座位的場地(所有廢物全由自己收拾乾淨並倒入果殼箱中),與大家道別散會,或繼續其他活動。

無我茶會之精神

無我茶會是一種「大家參與」的茶會,其舉辦得成敗與否,取決於是否體現了無我茶會的精神。

第一,無尊卑之分。茶會不設貴賓席,參加茶會者的座位由抽籤決定,在中心地還在邊緣地,在乾燥平坦處還是潮溼低洼處不能挑選,自己將奉茶給誰喝,自己可喝到誰奉的茶,事先並不知道,因此,不論職業職務、性別年齡、膚色國籍,人人都有平等的機遇。

第二,無「求報償」之心。參加茶會的每個人泡的茶都是奉給左邊的茶侶,而自己所品之茶卻來自右邊茶侶,人人都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對方報償。

第三,無好惡之分。每人品嘗四杯不同的茶,由於茶類和沏泡技藝的差別,品味是不一樣的,但每位與會者都要以客觀心情來欣賞每一杯茶,從中感受到別人的長處,不能只喝自己喜歡的茶,而厭惡別的茶。

第四,時時保持精進之心。自己每泡一道茶,自己都品一杯,每杯泡得如何,與他人泡的相比有何差別,要時時檢討,使自己的茶藝精深。

第五,遵守公告約定。茶會進行時並無司儀或指揮,大家都按事先公告項目進行,養成自覺遵守約定的美德。

第六,培養集體的默契。茶會進行時,均不說話,大家用心於泡茶、奉茶、品茶,時時自覺調整,約束自己,配合他人,使整個茶會快慢節拍一致,並專心欣賞音樂或聆聽演講,人人心靈相通,即使幾百人的茶會亦能保持會場寧靜、安詳的氣氛。

----華麗分隔線---

@茶百科是誰:

知名茶人,茶類自媒體@茶百科 創始人。

茶百科公眾號(公眾號 jiaoliucha 交流茶的拼音)力求打造一個茶人結友、品茶、交流茶、學習茶、傳播茶的公益平臺。這裡只談茶,如果你也愛茶,請加入我們、支持我們。

@茶百科 新浪微博目前打理兩年時間,粉絲近11萬人,微信公眾平臺這裡交流的茶人近3萬。

"中華茶人圈"

是@茶百科 發起,旨在聚集各行業各地域中華茶人(只要你不排斥茶),以線上線下立體交流為主,從中原鄭州向全國輻射。如果你有這方面興趣,可以回覆:「姓名 + 行業 + 手機 + 茶人圈」 格式給我,讓我們共同交流茶、開展茶的傳播。

分享與訂閱:

1、點右上角 -> 分享到朋友圈或微博;

2、搜索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3、點右上角 -> 查看官方帳號 -> 查看歷史消息,可以查看到@茶百科 過往的精採內容;

掃一掃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以平常心喝茶 可進入「茶禪一味」
    禪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圖片來源:資料圖)當然,我們可以更將「茶禪一味」之說追索到大唐時代。唐代轟動一時的禪宗公案「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禪一味」的早期表現。《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諗禪師條下有言:「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阿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
  • 茶禪行道:茶禪一味!
    經常聽到說:「茶禪一味 」或「禪茶一味 」,是茶意禪味還是禪意茶味? 真正的「禪味」不僅僅是坐禪之後飲茶來說,真正意義上的禪味是無時無處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 【茶禪一味】「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
    「茶禪一味」的佛家茶理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 茶中帶禪、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品茶如參禪。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
  • 茶言茶語:茶禪一味之雅味和況味
    世人所傳的「茶禪一味」多是一種被文學化的意境:老松之下,童子煮茶,自己撫琴清吟,以天地為茶舍,以北鬥為茶勺,以萬象為侶,引清泉為知音。松風,茶銚,懸泉,飛瀑……茶,暗香悠遠,沁人心脾;人,孤高清遠,不染纖塵。於是,在謐靜的山中,伴著幽幽的琴聲,夾雜著木魚的聲聲點點,茶的幽香從遠處傳來,襲入鼻腔,仿佛心靈得到一番淨化。「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 振源號大掌柜茶藝大師韓薔講述:茶禪一味的來由
    今天振源號茶藝大師韓薔給大家帶來的是「茶禪一味」的來由:劉月好老師書法作品茶禪一味「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當今世界三大飲品之首,浙江天台山最能詮釋「茶禪一味」文化特色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以禪論道,以茶會友,說明禪宗與茶道文化的淵源極深,而浙江天台山則是最能詮釋「茶禪一味」這一無窮奧妙的境界。在名山古剎之巔,清冽泉水之側,品上一杯香茗,那種感覺是不是像神仙一樣?
  • 「茶禪一味·蝶變西塞山——網紅大V走進妙西」活動圓滿舉辦
    5月12日,由吳興區委網信辦、吳興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吳興西塞山旅遊度假區共同主辦,吳興區網絡文化協會承辦,吳興區融媒體中心、南太湖網協辦的「茶禪一味·蝶變西塞山——網紅大V走進妙西」採風活動舉行。
  • 臺灣茶藝泰鬥範增平來衡參悟「茶禪一味」
    在福嚴寺,範增平與其弟子一同為寺廟的僧侶們獻上了一堂精彩的茶藝表演,在品味臺灣十大名茶的過程中,以茶參禪,共悟「茶禪一味」的人生哲理。
  • 每天一部高分電影推薦-《你的名字》-相逢有緣亦無緣,相會無
    ------每天一部高分電影推薦------- 《你的名字》-相逢有緣亦無緣,相會無期亦有期 -------經典臺詞-------- 1、重要人,不想忘記人,絕對不能忘人,就算我不記得你名字,我也會一直一直拼命尋找你。
  • 浙江杭州:你一半,我一半,西湖景區推出「斷橋相會」冰棒!
    2020年7月14日,浙江杭州,兩位遊客買好「斷橋相會」 冰淇淋後,在北山街親水平臺荷塘邊拍照留影。「斷橋相會」款冰淇淋的原型,還原了白娘子和許仙在斷橋相會的場景。白色女款是白娘子,綠色男款是許仙。買上一對品嘗,你一半,我一半,合起來才是圓滿。
  • 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節
    牛郎放牛時與織女相會並相愛,生下一兒一女,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王母知道後,親自下凡帶走織女。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帶著兒女騎著老牛去追。眼看快追上,王母拔簪劃天河,從此各在一方,相對哭泣。忠貞愛情感動喜鵲,搭上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兩人每年七月初七在雀橋相會。所以每年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織女相會節。
  • 若有緣我千裡來相會
    相識之後可能再無見面,只是相互記得,這就是緣淺,相識後繼續交往這就是緣深了。世事滄桑變化無常,緣淺倘若永不相見,偶爾想起也只是一種念想罷了。多年後,如果又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又相遇了,而且又坐在了一起談論過往,以前雖無深談,深交,但見面激動卻又不感到陌生,那就是緣未盡,這樣的緣是否能夠長久,還得看兩個人的互動,兩人藉此機緣常來常往,緣自然就加深了,見面後兩人又無聯繫再無交集,緣也就自然淡化了。
  • 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原來是他倆?
    溪田生態農業園內的大地景觀「鵲橋相會」。  本期成語: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相傳織女是天帝孫女,擅長織造雲錦,自嫁河西牛郎後,就不再織錦。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準於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由喜鵲為他們搭橋,叫作鵲橋。
  • 「有緣千裡來相會」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白娘子很多無疾而終的愛情,人們願意用「緣分」這個詞畫上一個美麗的句號。就是這句「有緣千裡來相會」,很多人只記得這上半句,卻不知下半句也是妙筆生花。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黃曾的《集杭州俗語詩》。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看到詩的題目,這裡要向客官說聲抱歉。原來「有緣千裡來相會」本就是俗語呀。黃曾的這首詩俗稱「杭州城俗語大會」。
  • 聖地巡禮|《言葉之庭》新宿御苑裡,相會無期亦有期的愛戀
    似曾相識的二人,每到落雨之日便從世俗的煩惱中逃脫,相會於這個幽靜角落,心也漸漸向彼此靠攏。志願成為手工鞋匠的孝雄,決心為百裡香做一雙鞋。但是,雨過天晴之後,庭園中卻久久不見二人身影,相會無期亦有期的「孤悲」之戀就此到了尾聲。
  • 為什麼七夕故事傳到日本後,牛郎織女不通過鵲橋相會?
    不難看出《懷風藻》的七夕詩無論句法還是意象都是模仿中國七夕詩,其中牛郎織女的相會工具亦為鵲橋。但《萬葉集》中的七夕詩中結合日本民族文化進行了一些創新,相會工具由鵲橋變成了船、舟和紅葉橋等。如《萬葉集·卷十2000》中所云:天の河安の渡りに船浮けて秋立つ待つと妹に告げこそ,翻譯成漢語白話大意為:在銀河岸邊的渡口,水上有船漂浮,告訴妹兒去,我在船頭等待。
  • 「牛郎織女」踩鋼絲高空相會
    「牛郎織女」踩鋼絲高空相會23)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8月23日七夕節,兩名高空鋼絲演員在南海大溼地公園金沙灘表演了一場牛郎織女高空鋼絲相會
  • 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精彩紛呈
    8月的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雲蒸霞蔚,敖包山下歌舞歡騰,溼地草原牛羊信步……8月25日,第三屆敖包相會文化旅遊節在通遼市 本次旅遊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以天下第一敖包——雙合爾山為背景,《敖包相會在通遼》從這裡傳唱世界,具有濃鬱草原民族風情的祭敖包大典
  • 高山流水遇知音 清涼谷鵲橋來相會
    傳說,牛郎織女那歷久彌堅的愛情感動了喜鵲,他們在七月初七連翼成橋,完成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而我卻獨闢蹊徑,為你推薦一個既有青山綠水可以縱情,又有詩情畫意可以浪漫,還有夢幻如影讓你美夢成真,這就是京城獨一無二的北京密雲清涼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