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茶會:
是一種茶會形式。其特點是參加者都自帶茶葉、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會中以茶傳言,廣為聯誼,忘卻自我,融入一片。隨著茶文化的普及,更宜提倡人人參與、親自實踐。
無我茶會由來與發展:
由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蔡總經理榮章先生建議和構思,陸羽茶藝中心所屬陸羽茶道教室的同學們進行實習,於1990年6月2日在臺灣妙慧佛堂舉行首次佛堂茶會。
經數次改進與再實踐,於1990年12月18日進行了首屆國際無我茶會。茶會由陸羽茶藝中心主辦,在臺灣十方禪林舉行,題名為「中日韓佛堂茶會」。由於佛堂茶會是設在清淨的佛堂,茶會力求空靈、茶禪一味的精神,帶有宗教色彩,因此,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為讓更多的人能接受,佛堂茶會就演變成無我茶會。會場可設在雅淨的室內,更多的是利用風景秀麗的露天空曠地;人數不限,不分膚色國籍,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職業、職位;精神在於心靈溝通,一味同心。
無我茶會是陸羽茶藝中心極力推廣的一種茶會形式,於1991年3月1日用中、日、韓、英四種文字出版了《無我茶會》一書,更奠定了國際交流的基礎。
1991年10月14-20日由中、日、韓三國七個單位聯合在福建和香港舉辦了幔亭無我茶會,除進行兩次無我茶會外,還進行了三次茶藝觀摩,並在武夷山立了紀念碑。紀念碑正面的碑文為「幔亭無我茶會記」,反面的碑文為「無我茶會之精神」。
1992年11月9-16日在日本京都,由賣茶真流主辦第三屆國際無我茶會,共有中、日、韓三國200餘人參加。會議進行了三次無我茶會、兩次獻茶禮和兩次茶藝觀摩,還參觀了茶園、茶廠、京都茶葉試驗場和茶的歷史遺蹟數處。
1993年10月12-17日在韓國漢城由韓國國際茶文化協會主辦了第四屆國際無我茶會。出席茶會的有中、日、韓三國和香港地區代表共300餘人,內容有各國茶文化發展情況介紹、各國茶道表演、無我茶會以及參觀太平洋博物館珍藏名品特別展覽等。經各代表團團長會議討論,決定從本屆國際無我茶會起,每隔2年輪流在各處召開1次;決定1995年10月在福建武夷自然保護區召開第五屆國際無我茶會。
去參加無我茶會,每人攜帶的茶具可根據茶類而定,儘量要小巧簡便。基本要求是每人需帶衝泡器具,四隻杯子、奉茶盤、茶巾、手錶或計時器、熱水瓶、茶葉(以每衝泡四杯茶所需的量分成小包或直接放在衝泡器中)、坐墊等。
到了無我茶會會場後,首先是報到抽籤,依號碼找到位置。號碼為順序排列,座位形式多用封閉式,即首尾相連成規則或不規則的環形或方形、長方形等等。數十人乃至數百人的大茶會往往是在露天舉行,均無桌椅,故每人找到位置後,將自帶座墊前沿中心點蓋掉座位號碼牌,在座墊前鋪放一塊泡茶巾(常用包壺巾代替),上置衝泡器,泡茶巾前方是奉茶盤,內置四隻茶杯,熱水瓶放在泡茶巾左側,提袋放在坐墊左側,脫下的鞋子放在坐墊左後方。當茶具等安放完畢,根據公告中的時間安排,茶會的第一階段是茶具觀摩與聯誼,這時,可在會場內走動,亦可互相拍照留念。
到了約定時間,各人開始泡茶,泡好後分茶於四隻杯中,將留給自己飲用的一杯放在自己泡茶巾上的最右邊,然後端奉茶盤奉茶給左側三位茶侶,第一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的最左邊,第二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的左邊第二位,第三位奉茶人將杯子放在受茶人左邊第三位。
如果您要奉茶的人也去奉茶了,只要將茶放在他(她)座位的泡茶巾上就好;如您在座位上,有人來奉茶,應行禮接受。待四杯茶奉齊,就可以自行品飲,喝完後,即開始衝第二道,第二道奉茶時拿奉茶盤託了衝泡器具或茶盅依次給左側三位茶侶斟茶,繼之品飲後衝泡第三道,奉茶同第二道。
進行完約定的衝泡數後,如安排演講或音樂欣賞等活動,就要安坐原位,專心聆聽,結束後方可端奉茶盤去收回自己的杯子,將茶具收拾停當,清理好自己座位的場地(所有廢物全由自己收拾乾淨並倒入果殼箱中),與大家道別散會,或繼續其他活動。
無我茶會之精神
無我茶會是一種「大家參與」的茶會,其舉辦得成敗與否,取決於是否體現了無我茶會的精神。
第一,無尊卑之分。茶會不設貴賓席,參加茶會者的座位由抽籤決定,在中心地還在邊緣地,在乾燥平坦處還是潮溼低洼處不能挑選,自己將奉茶給誰喝,自己可喝到誰奉的茶,事先並不知道,因此,不論職業職務、性別年齡、膚色國籍,人人都有平等的機遇。
第二,無「求報償」之心。參加茶會的每個人泡的茶都是奉給左邊的茶侶,而自己所品之茶卻來自右邊茶侶,人人都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對方報償。
第三,無好惡之分。每人品嘗四杯不同的茶,由於茶類和沏泡技藝的差別,品味是不一樣的,但每位與會者都要以客觀心情來欣賞每一杯茶,從中感受到別人的長處,不能只喝自己喜歡的茶,而厭惡別的茶。
第四,時時保持精進之心。自己每泡一道茶,自己都品一杯,每杯泡得如何,與他人泡的相比有何差別,要時時檢討,使自己的茶藝精深。
第五,遵守公告約定。茶會進行時並無司儀或指揮,大家都按事先公告項目進行,養成自覺遵守約定的美德。
第六,培養集體的默契。茶會進行時,均不說話,大家用心於泡茶、奉茶、品茶,時時自覺調整,約束自己,配合他人,使整個茶會快慢節拍一致,並專心欣賞音樂或聆聽演講,人人心靈相通,即使幾百人的茶會亦能保持會場寧靜、安詳的氣氛。
----華麗分隔線---
@茶百科是誰:
知名茶人,茶類自媒體@茶百科 創始人。
茶百科公眾號(公眾號 jiaoliucha 交流茶的拼音)力求打造一個茶人結友、品茶、交流茶、學習茶、傳播茶的公益平臺。這裡只談茶,如果你也愛茶,請加入我們、支持我們。
@茶百科 新浪微博目前打理兩年時間,粉絲近11萬人,微信公眾平臺這裡交流的茶人近3萬。
"中華茶人圈"
是@茶百科 發起,旨在聚集各行業各地域中華茶人(只要你不排斥茶),以線上線下立體交流為主,從中原鄭州向全國輻射。如果你有這方面興趣,可以回覆:「姓名 + 行業 + 手機 + 茶人圈」 格式給我,讓我們共同交流茶、開展茶的傳播。
分享與訂閱:
1、點右上角 -> 分享到朋友圈或微博;
2、搜索公眾號: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3、點右上角 -> 查看官方帳號 -> 查看歷史消息,可以查看到@茶百科 過往的精採內容;
掃一掃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