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2020-12-18 澎湃新聞

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2020-08-19 20:0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晨鐘暮鼓

喃喃經誦

千年古剎三平寺

由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所創建

他一生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後人尊稱他為——

三平祖師公

三平寺全景(林揚眉 攝)

唐吏部侍郎漳浦州刺史王諷在《漳州三平大師碑銘(並序)》中載:「則有大師,法名義中,俗姓楊氏,為高陵人。因父仕閩,生於福唐縣。年十四,宋州律師元用剃髮。二十七具戒。」

楊義中

祖籍陝西高陵

生於福唐縣(現福建省福清市)

一生信仰佛法

十四歲始入佛門

二十七歲受具足戒

一生修習佛法、廣濟眾生

唐宣宗敕封為「廣濟禪師」

唐鹹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

在三平寺圓寂

享年九十二歲

三平祖師石像(林揚眉 攝)

《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記載:「會昌五年乙丑之歲,預知武宗皇帝沙汰冠帶僧尼。大師飛錫入三平山中。」山區林深地溼,瘴氣籠罩,《平和縣誌》云:「平土居者多患中溼,負山處者多病疾。」

會昌五年(845年)

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

義中禪師率領僧尼避居於平和九層巖

依靠當地的民眾

在大柏山麓建成三平寺

初到三平時

境內山高水冷,瘴霧瀰漫,野獸毒蛇橫行

山民貧困落後、山園荒蕪

便傳授桑麻耕織和技術

召集山民墾創田地、興修水利、築村建舍

使當地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並以精湛的醫術

為民診治

又教山民習武強身

鋤暴安良

三平龍瑞瀑布(林揚眉 攝)

《漳州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記載:「至大中三年。宣宗皇帝重興佛法,州刺史鄭公,久欽師德,特迎出山,請入開元,為國開堂。奏賜廣濟禪師。」

公元849年,唐宣宗降旨恢復禪宗

漳州刺史鄭薰敬仰禪師之功德

特邀他出山主持開元寺

又將禪師事跡上疏朝廷

宣宗皇帝敕封他為「廣濟禪師」

唐鹹通七年即公元866年

廣濟修葺寺院

三平寺石拱門

三平寺寺門

三平寺大雄寶殿

三平寺夜景

三平寺鐘樓

三平寺鼓樓

侍郎亭

尚書閣

《三平寺志》中寫道:「民國24年(1935年)秋,國民黨兵竟縱火焚寺,千年古剎毀於烈熖,僧徒四散。」

上世紀30年代

戰火與硝煙瀰漫京華大地

三平寺的僧人們懷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參與救國運動

拿出香油錢資助紅軍

採中草藥為紅軍療傷

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幫助紅軍打遊擊

使反動派的瘋狂圍剿屢次落空

反動派為此惱羞成怒

殘忍地屠殺僧人

焚毀寺院

自此三平寺再無僧人

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和福建軍區獨立第九團勝利會師浮雕(藍雪輝 攝)

1935年7月

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

和福建軍區獨立第九團

在三平寺勝利會師

紅軍三平會師紀念館(林揚眉 攝)

《三平寺志》中寫道:「民國重建,歷時10餘年,至民國37年(1948年)才告竣。」

經過民國重建、開放復興重修

三平寺寺貌一新

香火之盛,遠勝往昔

三平祖師文化影響深遠

如今信眾遍布36個國家和地區

在海內外的分廟350多家

信眾逾1個億

三平祖師銅像(李潤南 攝)

2014年,福建平和「三平祖師」信俗

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2015年開始

三平寺每年舉辦的民俗文化活動

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信眾前來

感受三平祖師文化

三平寺舉辦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

(左滑查看更多)

千年三平,花葉菩提

禪宗一脈,廣濟有情

而今三平寺

借時代發展之力

得自然人文之精粹

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供稿:漳州市紀委監委、平和縣紀委監委

原標題:《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2020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展播活動舉辦
    廈門網訊 (城市捷報記者陳宗坪) 近日,「雲端相約三平祈福」2020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展播活動舉辦,引起40多個國家和地區、350多家三平寺分廟信眾的廣泛關注。  此次展播包括「祖師祭典」「嘉賓訪談」「雲遊三平」三大板塊,活動通過廈門網和手機端「雲上展播」,收視率達266萬人次。
  • 民間傳說:三平祖師和珍珠娘娘,水仙尊王,張公聖君和華光大帝
    我國的文化傳承中,有著很多具有神話色彩的著名人物。他們因為在歷史中為國為民貢獻頗多,而受到了民間的信服,更受到了很多人王的追封。今天就要來談一談民間傳說:三平祖師、珍珠娘娘、水仙尊王、張公聖君、華光大帝:三平祖師三平祖師俗姓楊,14歲出家。相傳唐代嶺南地區鱷魚肆虐成災,傷害百姓。時任潮州地方官的韓愈求教於祖師。祖師教韓愈以筆驅鱷,韓愈心領神會,寫下著名的《祭鱷魚文》。
  • 三平祖師搭緣橋 萬人祈福傳信俗
    昨日(農曆十一月初六),適逢「祖師公生」,三平祖師文化民俗(非遺傳承)活動在平和三平寺盛大舉行,千人同唱《我愛你中國》、「福臨三平」民俗廟會、「佑澤八方」吉祥祭典、嘉賓信眾共頌《三平祖師頌》、品嘗平安齋等活動熱鬧上演,海內外嘉賓信眾、各分廟代表和各地遊客逾萬人參與其中,一起追尋三平祖師公的千年足跡,共同紀念三平祖師,傳承祖師民俗信俗。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平和「三平祖師信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平祖師為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敕諡號為廣濟大師,民間稱之為三平祖師公。三平祖師圓寂後逐漸演化為佛教俗神,屬民間信仰中的佛教禪師崇拜,有很多傳說廣為流行。三平祖師文化影響深遠,特別在閩南、粵東地區幾乎家喻戶曉,在臺、港、澳地區和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的華人中影響也相當普遍。明清時期,三平祖師信仰隨先民遷徙傳播到臺灣,目前,臺灣有三平祖師分廟50多座,信眾上百萬人,每年到三平寺祖廟朝聖的臺灣遊客達數萬人,三平寺已成為漳州對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 閩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閩南「天公生」
    農曆正月初九,閩南傳統節日「天公生」。很多老閩南人對這一天的重視,可能更甚於春節,主婦們從初八這一天早晨就要開始準備了。不論是三牲五牲還是五果六齋,圓圓滿滿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為天公祖「慶生」,好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有講究
    原標題: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有講究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閩南習俗:正月初九敬天公 「敬天公」從大年初九凌晨開始。
  • 臺灣休閒文化之旅,體驗濃厚閩南風情!
    臺灣各族裔的母體文化與全球文化在臺北市薈萃,不論是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或是濃厚閩南、舊都城風情的艋舺龍山寺與剝皮寮、臺北客家義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規儀的釋奠典禮與融合中國各地風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國粹與新住民文化等。
  • 閩南人「拜天公」…場面太壯觀啦!
    今晚12點家家戶戶都擺上供品、金紙、點香祈福,全民出動,祭拜「天公」!你的朋友圈即將被美食刷屏!「初九拜天公」是閩南人非常重視的大日子!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閩南人稱之為「天公生」!這一天的熱鬧程度堪比除夕,場面超級震撼!
  •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朱紅色的院牆方磚,錯落有致的屋簷瓦當,散發著古香古色的閩南文化氣息。  探訪臺北林安泰古厝 感受閩南文化風情  【解說】坐落在臺北市中山高速路南側的林安泰古厝,於鬧市中偏安一隅。
  • 閩南人「拜天公」…場面太壯觀,震撼全國!
    @廈門人, 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來了! 今晚12點 家家戶戶都擺上供品、金紙、點香祈福,全民出動,祭拜「天公」!你的朋友圈即將被美食刷屏!「初九拜天公」是閩南人非常重視的大日子!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閩南人稱之為「天公生」!
  • 廈門民族風情賽鼓浪嶼之地,被譽「閩南文化精粹」,票價直逼5A
    廈門也是閩南金三角經濟區的一員,所以經濟上也是比較的發達。,那就是被譽為「閩南文化精粹」的廈門老院子景區。如果小夥伴們真的切身實地的區了老院子景區,就會發現其實它收取這麼高昂的費用還是有原因的,而且這是一個就算是120的票價也會讓人覺得值得的景區
  • 漳州十個文化旅遊景點
    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南靖縣長教風景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和貴樓、懷遠樓、省內最高最大最為集中的千年古榕樹群、一條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邊,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組成的榕樹群蔚為壯觀,其中一棵老榕樹樹冠覆蓋面積1933平方米,樹丫長達30多米,樹幹底端要10多個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我省已發現的最大的榕樹。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閩南人初九「拜天公」,紅紅火火,場面太壯觀!
    每天接收龍門最新資訊拜天公啦!今天是正月初九,閩南人的大日子!昨天到今天閩南家家戶戶都擺上供品、金紙、點香祈福,全民出動,祭拜「天公」!網友攝於廈門同安西山巖@穿靴子的貓 :編稻草,蒸年糕,敬天公,感覺還是農村生活更有儀式感。
  • 鄭來發:《閩南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變遷》
    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世紀,閩南人開始大量移入馬來西亞。他們離鄉背井,遠渡重洋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從面對種種困境,求生圖存開始,逐漸地把原鄉的閩南文化帶來。在馬來西亞的檳城、馬六甲、巴生、柔佛,閩南文化已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主體文化。    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與演變,馬來西亞華人的閩南文化繼承了原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