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有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閩南習俗:正月初九敬天公
「敬天公」從大年初九凌晨開始。此時,家家戶戶都要開始放鞭炮,廳堂上點燃紅燭燈,稱為「老天爺燈」;然後,長輩們領著一家大小跪在桌前,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祈求在新的一年裡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儀式一般會進行到初九清晨五點左右。
祭拜時最傳統的大禮是:打開大門,穿戴整齊,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當祭拜完成後,先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之後再撤去供桌。拜天公時還會焚燒一種叫「補運單」的紅紙,上書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保佑一家平安。
泉州市玄妙觀管委會有關人士介紹,「敬天公」有嚴格的要求,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要擺上一張正八仙桌,正面系上一塊桌彩。因為天公至高無上,所以在八仙桌下面還要墊上兩塊琴椅(稱天公椅)託高桌子。拜天公的供品分別有五果、六齋、搭飯、燒酒、全豬、全羊、雞公等,一般選擇三牲(豬、牛、羊)或以雞代替其中一種,另外鮮花、水果、柿餅、桂圓乾、紅棗等也是必備之品。
有詩為證:
正月初九五更天,三牲五穀放桌邊。
一家老少站相依,一拜豐收財運添;
二拜健康笑眯眯,三拜團圓不分開。
真心許願嘴要甜,響炮共慶天公生。
天公生的由來
閩南民間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說法。
民間俗稱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也是道教傳統上所尊稱的「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玉皇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由於祂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中國的傳統易理對數字的認識,是以一到九為實數;以一為陽數之始,以九為原始之。在道教,玉皇天尊被認為是天界的大羅天界的主宰,尊貴非凡,因此,以象徵「始」和「終」的日子作為其神誕。同時,卦象中「一」和「九」,象徵了人間必需的「水」和「火」。
由於原始社會人們對風雲莫測自然災害的恐懼,所以對主宰萬物的上蒼稱之為「天公」,因此就有了人類思想中這位至高無上的擬人神明。漢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認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對萬物具有強大的統治力、正是基於這種觀念,皇帝被稱為「天子」。天子也必須順應天意,如果違反了,就喪失天命,就會有一位真命天子來取代他。
無形的「天」同時也被具體化了,稱為玉皇大帝,俗稱「天公」。對「天公」的崇拜是閩南人繼承河洛文化和中原文明最具體的體現,在這項風俗的流傳演變中,敬天公不僅僅指道教上單純意義上的神明,而又融合了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信仰,這項風俗具有了典型的閩南傳統文化特色,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