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年初一之際,讓我們來看看泉州大年初一都有哪些習俗,又有哪些禁忌呢?
春節是泉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人都稱之為「過年」,要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生活的富足,衝淡了年節的期盼,在不少人紛紛感嘆年味淡薄的今天,泉州民間還流傳著不少獨具地方特色的過年傳統民俗,可謂年味十足。
正月重要年節
泉州民謠有云:「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正月初一:
敬天公
舊俗初一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麵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云:「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縣令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間(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宮。鄰裡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後又恢復。
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準則,禁忌很多:
忌飲茶水,忌吃稀飯,如此即可避免以後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乾飯,以整葉煮的菜為佐,俗稱「長命菜」。
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準備周全。
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
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燈,寓祥光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