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學武(左一)在雲南省孟連縣芒掌咖啡種植園調研。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回顧十八大以來砥礪奮進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打贏脫貧攻堅戰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並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十三五」期間,國家把旅遊業定位為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民生工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領產業、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並將旅遊業視為扶貧攻堅的生力軍。
中國旅遊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旅遊央企,黨的十八大以來,用於集團定點扶貧的貴州、雲南兩省五縣(市)旅遊主業幫扶、特色農業扶持、教育扶貧等相關工作,共計投入資金1753.34萬元。
同時,中國旅遊集團順應旅遊產業發展新趨勢,將扶貧工作與集團主業、集團資源、集團文化相結合,深挖貧困縣資源稟賦,喚醒貧困地區沉睡資源,逐步建立起了與集團旅遊文化主業相匹配的旅遊產業扶貧幫扶模式。
發掘自然資源稟賦提升旅遊硬實力
據中國旅遊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集團定點幫扶的對象包括兩個省五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市)縣,分別是貴州黎平,雲南香格裡拉、德欽、孟連、西盟。其中,西盟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素有「阿佤山」之稱。
「我到西盟之前對這裡有過很多遐想,我以為西盟作為貧困地區應該是生產力極為落後的窮鄉僻壤,這裡的生活應該是上一輩人口中的『當年』。但當我踏上這片土地時,感覺一切皆在意料中,卻又不同。西盟就像一個旅遊景區,生態環境非常好,自然資源稟賦也很豐富。」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中國旅遊集團派駐西盟縣扶貧副縣長付俊國如是說。
據中國旅遊集團的重點梳理,他們發現西盟全縣共有單體旅遊資源188處,旅遊資源亞類22種,旅遊資源基本類型50種。「這樣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本身就是一種脫貧致富的資本,不需要抱著金飯碗等飯吃。」付俊國感慨地說。
但有了資源並不等於就能脫貧就能致富,正如十九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學武所說,貧困地區不是沒有資源,而是需要發掘資源的理念和眼光,用新視覺、新需求喚醒「沉睡資本」。
中國旅遊集團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經過多次實地調研發現,貧困地區普遍存在旅遊配套設施建設起點低的現實問題。「此次調研,工作小組考察了西盟、孟連兩縣縣區規劃及西盟博航十組民族旅遊生態村、勐梭龍潭景區,孟連南壘河精品酒店、『神魚谷』項目點、娜允古鎮等旅遊項目,就項目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進行了摸底。我們發現,這兩個縣目前均沒有成熟的旅遊項目景區,旅遊產業要素也不完整。」中國旅遊集團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冉德章介紹說。
找到病處就要對症下藥。據了解,中國旅遊集團擁有國旅總社、中旅總社兩大旅行社品牌,在海內外已布局了2100多家分社,國內分社網點已覆蓋全國各省市。集團的扶貧縣集中在雲南、貴州兩省,像雲、貴兩省這樣的旅遊資源大省,集團在當地的分社具備很強的旅遊線路規劃、產品設計和聚客能力,地理位置和文化認同與貧困縣又都十分接近,貧困縣的旅遊文化資源稟賦能夠被及時、完整、高滲透性地發掘並打造成市場化的旅遊相關產品,旅遊產品又通過集團旅遊產業鏈條上不同的要素端對接不同的消費市場,很快就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能解決當地老百姓脫貧增收的實際問題。
「通過旅遊扶貧,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深刻地影響著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貧困群眾以前過著農耕生活,交往範圍小,交往對象以親屬、鄰裡為主,現在通過發展旅遊扶貧,每天一開門就要面對來自天南海北、國內國外的遊客。貧困群眾愈來愈渴望文化知識,更加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環保意識也顯著增強。」雲南省普洱市副市長、西盟縣縣委書記楊宇說道。
挖掘文化資源
旅遊精準扶貧再升級
旅遊業可謂「一業興、百業旺」,有著天然的行業帶動優勢,旅遊景區成功開發的同時,餐飲業、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和包裝銷售、旅遊紀念品開發,甚至房地產業、客運業等也蓬勃發展,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得到挖掘與展現,從而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正是源於此,中國旅遊集團通過對扶貧地旅遊資源的開發為當地找到了一條能夠發揮貧困鄉村資源優勢、適合發展的新路子。
如西盟縣,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還有著極具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據了解,作為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至社會主義社會的阿佤人,至今仍保持著本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風格,在民族服飾、歌舞、建築等方面都獨具特色,形成了西盟最具個性、最具魅力的旅遊特性;同時隨著西盟縣民族文化藝術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西盟獨具魅力的民族民間歌舞也成為西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肯定和喜愛。
「為了讓西盟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傳揚並形成獨特的旅遊品牌文化,西盟縣委、縣政府根據5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創作了一臺融合政治、歷史、民族、藝術為一體的具有濃鬱特色的民族舞蹈史詩《阿佤人民唱新歌》,但由於西盟財政困難,對工作隊的投入有限,隊員流失情況時有發生,給工作隊的正常運轉帶來很大影響,在中國旅遊集團作為出品方贊助歌舞劇的合作達成一致後,對劇目演員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減少傳承佤文化人才的流失。」楊宇介紹說。
西盟縣的旅遊精準扶貧成果同樣在孟連縣得以顯現。「緊緊依託孟連縣當地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再加上中國旅遊集團的旅遊產業重點幫扶,也為孟連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了強大動力。」雲南省孟連縣縣委書記刀鋒說。
據了解,2016年,孟連縣共接待海外遊客3.53萬人次,同比增長42.33%,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20.35萬人次,同比增長32.5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71億元,同比增長57.09%。
集合各方優勢
滿足多重消費需求
走旅遊扶貧路子,把美景美食化為脫貧致富的「錢袋子」,已成為許多貧困群眾的渴望。借力中國旅遊集團在休閒旅遊、智慧旅遊平臺、特色精品酒店、自然生態景區等領域具有豐富的項目運作經驗,通過集團的精準幫扶,西盟縣、孟連縣等地區已經逐漸找到了一條旅遊資源脫貧的道路。但如何讓扶貧地的旅遊資源再升級,實現「接待型」向「產業型」轉變,成為了中國旅遊集團扶貧工作新一輪的重點。
「中國旅遊集團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旅遊央企,業務涵蓋旅行社、在線旅遊、酒店、景區、免稅、旅遊地產、旅遊金融、郵輪、旅遊客運、文化演藝、房車等相關旅遊業態和細分領域。藉助集團優勢,可以幫助扶貧地區旅遊產業相關產業鏈的全面開發。」張學武說。
普洱地區盛產普洱茶、咖啡、甘蔗等經濟作物,品質優良,產業初具規模。特別是孟連縣的咖啡已經成為當地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縣咖啡種植面積10.5萬畝。同時,孟連縣的小粒咖啡品質高、口感好,多次在國內咖啡生豆比賽中榮獲大獎。但由於孟連縣咖啡產業重生產、輕營銷,沒有自主品牌,銷售仍以初級製品(咖啡原豆)為主。
據了解,中國旅遊集團已在酒店板塊創立了「逸派咖啡」品牌並與孟連咖啡種植產業在產品生產、銷售、品牌化發展等方面有切實的合作空間,利用好板塊咖啡業務平臺優勢,建立和發展集團扶貧公益咖啡品牌,推動當地咖啡經濟效益和板塊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當下「網際網路+」也成為新時期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旅遊集團也在積極嘗試通過網際網路來實施精準扶貧。據冉德章介紹說,集團擬於今年完成設立「公益中旅」電子商務平臺項目,藉此挖掘兩省五縣(市)特色農業產品資源,集結集團7大板塊力量,開展「1幫1公益中旅心」。電商平臺上線結對幫扶工程,全面加強集團各板塊參與到集團脫貧攻堅戰役中來,善用電子商務銷售渠道優勢,擴大集團公益力量、傳播集團公益好聲音。
另據本報了解,孟連縣還擁有國家一級口岸勐阿通道,當下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也正在籌建。中國旅遊集團未來將發揮旅遊線路策劃優勢,計劃推出瀾滄-西盟-孟連「邊三縣」旅遊線路,並結合孟連跨境車輛往來交通安排政策支持,策劃推出跨境自駕遊項目。同時中國旅遊集團的旅行社板塊、國旅集團和國旅股份還將找準結合點,共同參與和推動孟連邊境旅遊、口岸免稅業務的合作發展,以便在大眾旅遊時代,切實滿足人們對旅遊及購物消費的多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