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奧運演出季 45萬人次觀眾賞高雅藝術

2020-12-21 搜狐網

  2008北京奧運承載了中國人民百年期待,圓滿落幕後也讓國人乃至世界良久回味。在「文化奧運」的倡導下,國家大劇院推出「奧運演出季」這一藝術盛事,伴隨著9月21日鋼琴四神童奏響「為中國喝彩」的最強音,國家大劇院奧運演出季正式畫上句點,完美落幕。

其間展示的精彩紛呈的藝術演出、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奧運之年的首都北京打造了一道絢麗的文化盛景,也向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敞開了藝術之門。

  數字:刷新紀錄 再創奇觀

  本次奧運演出季從2008年4月15日持續至9月21日,歷時五個多月,跨度達160餘天,共有從全球範圍內甄選的139部經典劇目、278場精彩演出奉獻於首都觀眾,再度刷新了大劇院在之前開幕國際演出季所創造的各項紀錄。據統計,奧運演出季期間大劇院共計接待觀眾45萬餘人,相當於5個「鳥巢」所容納的觀眾總量,平均上座率則高達92.4%。

  與此同時,大劇院的藝術教育普及活動也樹立起獨樹一幟的品牌,5個月間共舉辦各類藝術普及教育活動200場,包括了四大板塊——經典藝術講堂、周末普及音樂會、大師會客廳和公開排練。首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更是成就了迄今為止最具規模的交響樂普及活動。從4月28日至6月15日,交響樂之春共歷時49天,全國各地28支交響樂團「集體總動員」,相繼舉辦28場交響音樂會、32場普及講座、90場室內樂、64場音樂藝術電影放映、31場管風琴音樂會、25場公開排練、32場藝術家面對面和32場CD推介活動,前後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走進大劇院,接受藝術教育和藝術薰陶。

  關鍵詞:體量、品類、含金量

  五個多月的奧運演出季呈現出高品位、藝術性的鮮明特徵,三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奧運演出季的主要特點。

  體量——奧運演出季的體量規模刷新了大劇院在開幕國際演出季創下的各項紀錄,5個月間,大劇院裡三個劇場同時「開張」,劇場平均利用率在75%以上。據統計,演出季中有近1/5的時間,三個劇場同時有演出。奧運演出季如同一艘載滿舞臺藝術珍品的巨型航母,浩浩蕩蕩的駛來,極大的豐富了北京的演出市場,滿足了首都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品類——奧運演出季囊括了高雅藝術中幾乎所有的舞臺表演形式,中外交融,古今薈萃,品類極為豐富。歌劇、芭蕾、現代舞、交響樂、室內樂、話劇、戲曲讓藝術發燒友充分領略了歌之魅、樂之律、舞之韻、劇之境、戲之腔。有趣的是,僅《清明上河圖》,就有兩臺不同形式的演出,分別是香港舞蹈團帶來的舞劇《清明上河圖》以及二胡演奏家宋飛聯手國交帶來的音樂會《清明上河圖》。而芭蕾的演出更是匯集了俄羅斯艾夫曼芭蕾舞團、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瑞典皇家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等6個國家的芭蕾精品,幾乎涵蓋全世界最主要的芭蕾流派,勾勒出一幅類型豐富的芭蕾圖景。

  含金量——奧運演出季大師雲集、名團薈萃,帶來了一系列藝術「含金量」極高的演出。奧運演出季的劇目秉承了大劇院一貫堅持的精品路線,突出了經典性和藝術性,力求每一臺節目都能嬴得專業認同,都能經得起藝術考量和市場檢驗,確保了演出的高品質與高水準。「中國鋼琴之夜」一晚就匯集了十位世界頂級的鋼琴名家,每一首樂曲都是大師的拿手保留曲目,曲曲都是「耳朵的奢侈品」。「梅花賦——梅花獎藝術團慶奧運專場演出」更是使全國29位梅花獎得主齊集一堂,同臺演出,成就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梅花」盛事。

  經典之夜:難忘今宵 歷史定格

  奧運演出季中的眾多演出都在首都文藝市場的歷史上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定格歷史的「經典之夜」。

  「相聚在五環旗下」:六位當今世界極具聲望的「殿堂級」歌唱家——女高音曹秀美、張立萍,次女高音奧莉嘉•鮑羅丁娜、男高音查理斯•卡斯楚諾夫、戴玉強及男中音廖昌永齊聚「水上明珠」,一展歌喉、為奧運祝福。著名指揮家陳佐湟領銜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六位藝術家一道,成就了這一專門為2008北京奧運「量身打造」的藝術盛事。

  「中國鋼琴之夜」:十位鋼琴名家、十架九尺鋼琴、一部委約大作、一首即興作品,這一切都出現在了這場長達4小時的中國鋼琴之夜音樂會上,可謂盛況空前,打造了一場鋼琴音樂會的奇蹟。舞臺上,郎朗、卡薩利斯、岡薩雷斯、陳薩、昂特蒙、弗蘭克、秦雲軼、路易斯•洛蒂、費爾茨曼、劉詩昆十位大師珠聯璧合,一百個手指無比默契,在北京交響樂團的完美協奏下,將中國鋼琴之夜推向了最高潮。

  「為中國喝彩」: 這臺音樂會可謂實現了百萬少年琴童的鋼琴夢想。秦雲軼、尹存墨、黃南淞、王淳四位少年演奏家輪番登臺炫技。李斯特、貝多芬、拉威爾的經典作品被演奏得令人驚嘆,一曲四鋼琴與樂隊協奏曲《喜慶中國》更是將音樂會氣氛推向最高潮。它是中國無數少年琴童最精彩的側影,更是大劇院致力挖掘培養未來藝術新秀的有益實踐。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芭蕾舞劇《曼儂》:少女「曼儂」優美的舞姿拉開了英皇闊別近10年後首次訪華的大幕,英皇首席演員利安娜•班傑明傾情而舞,那激情而纏綿的舞步中所蘊含的懾人心魄的不凡魅力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潸然淚下。讓看慣了「王子公主」童話般芭蕾故事的觀眾從麥克米倫大師飽含深情的經典之作中體會到了這個有著「鎮團之寶」美譽的傳世之作所彰顯的人性關懷。

  話劇《德齡與慈禧》:劇中扮演慈禧的盧燕已經年逾八旬,曾在上世紀70年代贏得過三次臺灣金馬獎影后,並四次扮演「慈禧」一角。而榮祿由香港鑽石級男配角曾江表演。兩位老戲骨在劇中的對手戲讓人大呼過癮,再搭配上西方文明與宮中的陳規戒律發生的激烈衝撞,使整部話劇豐滿厚重又不失幽默溫情。

  奧運演出季「之最」:

  最浪漫的舞臺——《蝴蝶夫人》:為表現普契尼筆下人物「巧巧桑」的美好天真,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戴延年在大劇院舞臺上設計出浪漫唯美、意境深遠的舞臺背景,潑墨詩意、浪漫的寫意風格。月光下開滿櫻花的山坡,散布著的紗燈,落滿蝴蝶的紗扇都充分運用,營造出唯美、浪漫的氛圍。

  最令人灑淚的一場演出——《賣花姑娘》:十年前,一部《賣花姑娘》曾感動得無數觀眾淚流滿面,十年之後,這部歌劇在國家大劇院再次上演,其催人淚下的風格依然未變。發布會時,團長就說:「我聽說中國人的衣服都有很多小兜,請每個兜都裝塊手絹吧!」而在演出中,主人公花妮、順姬的悲慘命運再次引得無數現場觀眾淚水漣漣,唏噓不已。

  最奇妙的組合——「國王歌手六人組」: 6月21日、22日近四千北京觀眾親身感受了一場來自「國王歌手六人組」的無以倫比的超級「人聲秀」。當晚,一曲《懶骨頭》唱到最後一個音符的時候,六人一齊歪歪倒下作入睡狀,引來全場爆笑;音樂劇《貓》的經典主題曲「Memory」(回憶),帶領樂迷進入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懷舊之旅。他們的返場曲——用中文演唱《在那遙遠的地方》和《茉莉花》,更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最龐大的演出陣容——開羅歌劇院歌劇《阿依達》:奧運演出季中,開羅歌劇院攜威爾第經典歌劇《阿依達》重磅登場。這部歌劇刷新了大劇院出演人數最多的一項記錄。尤其凱旋一幕中,有近500人的龐大陣容參與演出,再現了古埃及時代波瀾壯闊的史詩畫面。同時,劇中香豔的公主寢宮,威風凜凜的太陽戰車和高大的方尖聖杯都帶給觀眾最為純粹的埃及文化體驗。

  最難忘的「告別」——《阿班•貝爾格四重奏》:這是他們37年舞臺生涯的絕奏。京城觀眾幸運的見證了這一偉大弦樂四重奏組合的絕響瞬間。全場觀眾起立,掌聲不斷,歡呼不斷,有淚水,有遺憾,有不舍。阿班•貝爾格四重奏更是三次返場,並當即加演了一首貝多芬的作品作為對京城觀眾的回報,也似乎是想在舞臺上留下得久一點,再久一點,永遠記住伴隨他們一生的音樂舞臺。

  最「馬拉松」的演出話劇——《天朝1900》:國家話劇院的話劇《天朝1900》在國家大劇院連演18場,創下了奧運演出季中的「馬拉松式」 的演出記錄。而演員的精湛表演,269套服裝,400多件道具更是在舞臺上還原出1900年的歷史風塵。百年前老北京的眾生百態被悉數搬上了舞臺,形形色色的天朝子民們在舞臺上演繹著他們的老北京生活。

  贏得尖叫和歡呼最多的舞蹈家——塔瑪拉•羅霍:來自英皇的舞蹈家塔瑪拉•羅霍無疑是在奧運演出季中獲得歡呼與掌聲最多的舞者。《堂吉訶德雙人舞》的表演中,她竟然在一個舞蹈片段中一連創造了兩項世界記錄:單腳足尖站立紋絲不動長達二十餘秒,宛如雕像一般;隨後又在原本為32個揮鞭轉而設定的音樂中完成了連續多達42圈的旋轉,令觀眾瞠目結舌,掌聲和歡呼聲如雷鳴一般,甚至蓋過了樂隊的演奏!

  最美麗的小提琴女神——穆特:在5.12地震災害發生兩周後,小提琴女神穆特化身愛神,降臨中國,用音樂為地震災區的母親和孩子們祈福。音樂會上她特別加演了一曲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樂曲以低沉緩慢的旋律表達隱忍的傷感,而小提琴在高潮部分如歌的訴唱,又帶給人無盡的希望。

  最振奮人心的演出——四川交響樂團《重建家園》:2008年5月23日,來自地震重災區的四川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音樂會的觀眾們沒有像往常一樣安靜的坐在音樂廳裡等候樂團上場演奏,而是早早就來到了國家大劇院的北入口,有序的等候在北水下廊道兩側,集體將四川交響樂團迎進了音樂廳。音樂會上一曲曲鼓舞人心的曲子突顯了四川人民不畏災難勇氣和決心。在音樂會結束時,全場觀眾的心尤未平靜,在樂團激昂的伴奏旋律中,全體觀眾起立高歌《歌唱祖國》,並不約而同的拍起手來,共同表達了「眾志成城、重建家園」的信心。

  「失而復得」的唱段——京劇《逍遙津》、《打金磚》:北新劇團帶來的京劇《逍遙津》和《打金磚》,是傳承於解放前、甚至清末的古老唱段。《逍遙津》本是一出高派名劇,但李寶春演出的版本卻並不是高派的路數,而是按照著名京劇藝術家、其祖父李桂春先生當年的演法演出。由於李桂春先生的版本沒有任何聲像資料傳世,所以,這次是觀眾的一次「溯古」體驗。京劇《打金磚》中,李寶春同時也恢復了當年其父李少春從餘叔巖學習但從未演過的「絕跡」唱段,使「古董」唱段再次煥發生機。

  「梅花」最多的節目——「梅花賦」:「梅花賦」將全國29位梅花獎得主齊集一堂,堪稱中國戲劇界梅花獎獲得者的一次「集體總動員」。整臺節目中,歷屆梅花獎獲得者聯袂獻藝:戲曲、話劇、歌劇、舞蹈四種藝術形式巧妙組合、一同呈現;僅傳統戲曲中,就有京、昆、越、滬及河北梆子五大劇種。

  行當最全、最熱鬧的武戲——北京京劇院《龍潭鮑駱》:這是一個熱鬧、火爆的大型武戲。行當齊全、對打激烈、情節曲折是這齣全行武戲的最大特點。武生、武淨、武旦、武丑一起,從頭到尾都是連場開打,熱鬧非凡;七十二般武藝盡出,加上滿臺翻、騰、跌、撲,使現場觀眾目不暇接、大飽眼福。

  最為悽美的劇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相同的故事,不同的演繹,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新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年之內三度進京、兩次獻演國家大劇院。扇子的意象貫穿全劇,為全劇增加了無限詩意與意境。結尾處,「化蝶無蝶」,以兩把扇子的意向代表蝴蝶,伴隨著漫天飄落的花瓣,營造出悽美故事的高潮,使得無數現場觀眾為之心碎落淚。

  最華美的國粹——崑曲《1699•桃花扇》:舞臺上盡現奇珍異寶:由遍布於刺繡之鄉鎮湖的上千繡娘完成的200多套戲服、堪比「清明上河圖」的國寶畫作《南都繁會圖》作為舞臺背景、崑曲大師俞振飛題寫的摺扇、當代刺繡皇后姚建萍親手繡出的戲服、明代家具一一呈現於舞臺,共同展現出才子佳人的秦淮風情和明朝的優雅生活。難怪此劇被稱譽為「流動的博物館」。

  最受外國朋友歡迎的劇目——京劇《三打白骨精》:與傳統京劇演繹手法不同,《三打白骨精》將高科技手段融於其中,同時吸收雜技、魔術等民間藝術形式,配以京劇藝術的雍容華貴,盡現經典名著中的「王者之美」,使其成為奧運演出季中最受外國友人歡迎的劇目,無數次熱烈的掌聲是他們表達出對這場演出的喜愛之情。

  最年輕的藝術團——俄羅斯聖彼得堡少兒芭蕾舞團:即便是對於芭蕾迷來說,少兒芭蕾也可以算是難得一見的演出了。一群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兒童芭蕾舞劇院的孩子,用他們小小的腳尖跳起屬於孩子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這群孩子中年齡最大的17歲,年齡最小的僅7歲,在所有來到大劇院的藝術團體中他們無疑是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個。但是在舞臺上,他們的舞姿卻絲毫不顯稚嫩,充滿童趣的表演仿佛真的帶領觀眾們走進了童話的世界。

  最年長的藝術家——克勞德•弗蘭克:出生於1925年的克勞德•弗蘭克,今年已83歲高齡,是奧運演出季裡最年長的藝術家。這位馳騁樂壇半個多世紀的「鋼琴太祖」仍然寶刀未老,在中國鋼琴之夜上的出色表現令人驚嘆,有人評價「他演奏的莫扎特C大調奏鳴曲,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雖身處大劇院,精神卻回到了半個多世紀前。那個時代的聲音——簡單質樸平和。」

  最年輕的指揮——雅尼克:荷蘭鹿特丹愛樂樂團的指揮雅尼克年僅32歲,他的到來刷新了光臨大劇院的指揮大師的年齡記錄。雅尼克是時下國際樂壇風頭正盛的年輕指揮家,他與古斯塔沃•杜達梅爾、丹尼爾•哈丁並駕齊驅,堪稱當今指揮界最「牛」的三大青年才俊。他們三位年齡相加不足百歲,但藝術聲望卻堪比許多業界前輩。繼雅尼克之後,「三劍客」中的古斯塔沃•杜達梅爾也將在秋季音樂會中,與來自委內瑞拉的西蒙•博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一道與京城觀眾見面。

  最特別的組合——羅梅羅古典吉他家族:這個家族以其精湛絕倫的演奏技巧,天衣無縫的默契配合在世界首創了吉他四重奏這種演出形式,更樹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古典吉他史上的裡程碑。羅梅羅吉他家族早已擴展到了祖孫三代,一個家族中出現多位演奏同一種樂器的藝術家在音樂界極為少見,在古典吉他史上更是前無古人。四位演奏家塞林、佩佩、利託、賽林諾共同為京城觀眾獻上了一系列地道的西班牙音樂大餐。

  最受小朋友歡迎,最具童心的劇目——《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2008北京國際兒童戲劇季」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拉開了帷幕,包括《紅孩子》、《寶貝兒》、《草房子》、《胡桃夾子》等六部精心挑選的精彩劇目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份獨特的「六一大禮」。而大型童話劇《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更以獨特的造型和精彩的對話,引得孩子們歡笑連連。三十多名憨態可掬,形態各異的恐龍們齊上陣,為孩子們打造了一次白堊紀時代的「可愛恐龍嘉年華」。

  最具「奧運「主題的演出——「相聚在五環旗下:六位當今世界極具聲望的「殿堂級」歌唱家——女高音曹秀美、張立萍,次女高音奧莉嘉•鮑羅丁娜、男高音查理斯•卡斯楚諾夫、戴玉強及男中音廖昌永齊聚「水上明珠」,一展歌喉、為奧運祝福。由著名指揮家陳佐湟領銜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六位藝術家一道,成就了這一專門為2008北京奧運「量身打造」的藝術盛事。而專門為五位歌唱家委約創作的合唱作品《相聚在五環旗下》也首度揭開神秘面紗。這場歷時近兩小時的音樂會著實讓現場觀眾過足了樂癮,也打造出奧運前夕一道絢麗的文化盛景。

  最特別的觀眾: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演出期間,適逢汶川地震災後不久,大劇院特意邀請在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來到國家大劇院觀看《睡美人》的演出,併到後臺與演員親密交流。小李月的到來受到了英皇演員的盛情接待,紛紛與其擁抱合影,首席演員瑪拉•加萊亞齊還將自己的芭蕾舞鞋送給李月作為留念,鼓勵她重拾「芭蕾之夢」。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仙女》、《拿波裡》首演當天,丹麥王儲腓特烈王子殿下和王儲妃瑪麗殿下都落座觀眾席,並在演出後走上舞臺與演職人員親切交流。國家大劇院開幕以來,皇室隨團前來並觀看演出還是尚屬首次。而這兩部芭蕾舞劇在一百餘年以前的首次登臺也都是御前演出。

  最特別的讚譽:奧運期間,國家大劇院迎來更多嘉賓。觀看了演出之餘,來訪嘉賓政要更是盛讚了國家大劇院。紐西蘭總督阿南德•薩特亞南德參觀國家大劇院過程中,多次讚揚國家大劇院的宏偉建築和專業設計,並希望加強兩國在藝術領域的交流。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都曾來國家大劇院觀演,連戰還題詞:金碧輝煌,美之大觀。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布耶夫參觀國家大劇院,總統多次讚揚國家大劇院「宏偉」「壯觀」,並欣然題詞:祝賀這座獨一無二的大劇院取得成功。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及夫人參觀國家大劇院並觀看演出,並留言:向大劇院致以最好的祝福。

  奧運演出季「第一次」:

  古典吉他第一次走進大劇院:羅梅羅古典吉他家族的到來,是古典吉他第一次走進國家大劇院,也是這支「吉他夢之隊」第一次以家族形式踏足中國。首次在北京慶祝家族50周歲的生日,四位演奏家異常興奮,他們對北京文化表現出一種「相見恨晚」的嚮往和迷戀,不僅參觀了嚮往已久的奧林匹克公園,到秀水過了一把購物癮,還特地安排了故宮、天壇一日遊,體驗了一把中國悠久文化的獨特魅力。

  與藝術院校的第一次深度合作:奧運演出季間推出的普契尼經典歌劇《蝴蝶夫人》由國家大劇院、中央音樂學院聯合製作。在歌劇界享有盛譽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郭淑珍教授親自監製,中央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和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合唱團在演出中擔任演奏和合唱,同時邀請國外優秀藝術家與中央音樂學院優秀教師及學生同臺出演。國家大劇院希望通過這樣一臺由世界著名歌唱家和我國優秀青年歌唱家聯袂演出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歌劇創作的非凡實力,並將更多本土的優秀青年歌唱家推向世界舞臺。

  第一次少年藝術家的音樂狂歡:青少年「像初升的太陽」一樣象徵國家的未來,代表著民族的希望。「為中國喝彩」音樂會是是大劇院特別策劃的一場音樂盛典,更是大劇院第一次聚焦少年藝術家,邀請孩子擔綱音樂會的主角,這同樣也是大劇院致力培養未來藝術人才的有益實踐。

  藝術家製作手模的第一次留念:提到手模製作,大家會立刻聯想到「好萊塢」、「奧斯卡」, 電影藝術家們將手印按在印泥上凝固成一件工藝品,為其藝術生涯留下永遠的印跡。國家大劇院為了紀念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絕響演出,特別安排為他們製作手模,永遠的記住了這一歷史時刻。此後,「手模製作儀式」成為大劇院紀念藝術家到訪的一種特別形式。在之後的「中國鋼琴之夜」慶功酒會上,也曾為十位鋼琴家製作過手模。

  大劇院舞臺上的第一次任命儀式:奧運演出季中,在舞臺上留下動情淚水的演員有很多,然而最特別的一位要算是中國籍演員姚偉。從8月9日演出結束後的這個晚上開始,她正式成為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首席演員。儀式開始之前姚偉全不知情,當聽到自己名字的時候她激動萬分,連連向觀眾行禮,直到大幕合攏心情依舊難以平復。據悉,這是舞團首次在哥本哈根古劇場之外的地方進行任命儀式,在中國的國家級劇場授予中國籍演員如此殊榮,意義非凡。這也是國家大劇院開幕以來首次迎來如此特殊的儀式。

  「首爾之春」室內樂節第一次移師中國:7月3、4日,第三屆韓國「首爾之春」室內樂音樂節啟動了它的首次中國之行,從韓國首爾「移師」中國國家大劇院,完成一次從首爾到北京的「文化快遞」。 13位世界頂尖音樂家從世界各地奔赴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觀眾共同度過了一場首爾之春浪漫之旅。多種不同樂器間的奇妙組合,兩天完全沒有重複的十首演出曲目,向中國觀眾集中展示了室內樂的多重魅力。

  川劇、黃梅戲等地方戲首次走進大劇院——《金子》、《美人蕉》: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川劇聲腔女狀元」的沈鐵梅帶來其主演的精品力作《金子》。這部川劇不僅有變臉、藏刀、踢袍等許多蜀地絕活,而且唱腔好聽、故事好看。這是川劇這個古老劇種第一次走進國家大劇院。而著名話劇導演王延松的戲曲「處女作」《美人蕉》,也是 「初次亮相」 國家大劇院的黃梅戲。被譽為「黃梅皇后」、「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韓再芬獨挑大梁,飾演女主角「美人蕉」。弱化的敘事、抽象的情節、寓言般的故事,使得《美人蕉》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詩化的氣質。。

  「傳奇巔峰」之作首次完整版本進大劇院——崑曲《1699•桃花扇》:1699年是孔尚任的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脫稿的時間,無論是以前的歐陽予倩的話劇,還是梅阡導演的電影都是把原劇的愛情和愛國之情放在一起表現。導演田沁鑫表示,由於這齣戲文武同臺、人物眾多、場景宏大,從抗戰到2006年,一直沒有人把它完整搬上舞臺。此次恢復原劇本演出、回復崑曲的精神,也是對崑曲的一種尊重。

  國家大劇院院方領導表示,通過奧運演出季的進一步歷練,國家大劇院已經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頗具特色的運營管理模式、並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後,國家大劇院在主打大體量、高水準表演藝術的同時,將致力於推廣全方位的藝術教育、探索積極活躍的藝術生產、構築多元化的中外藝術交流平臺、拓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方向,力爭將國家大劇院打造成為品位高雅、親近大眾的公共藝術殿堂。院方強調,國家大劇院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劇場,更不是一般的演出公司,未來的大劇院將作為一個融合藝術表演、藝術生產、藝術教育與藝術交流等多種社會功能於一體的藝術文化機構,最大程度發揮劇院產業與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據悉,繼奧運演出季之後,為期三個多月的2008 秋季演出季也將緊鑼密鼓的展開。期間,秋季音樂會、北京國際戲劇舞蹈季、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全國現實主義題材優秀劇目展演等一系列精品項目將再度讓人們的目光聚焦水上明珠、聚焦國家大劇院。  

(責任編輯:炊煙)

相關焦點

  • 宮吉成:國家大劇院利用科技拉開高雅藝術的「紗簾」
    眾所周知,國家大劇院2007年12月正式對外營業。如何利用我們社交媒體,如何利用我們高科技手段更好地把我們高雅藝術進行廣泛地傳播,更好地讓人們切實體會到高雅藝術的品質,從建院初我們大劇院人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實踐。
  • 佛山大劇院推出「院慶演出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陳琳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林潔)今年9月至明年1月,佛山大劇院將推出「院慶演出季」,近30個劇目70場節目將輪番上演。演出季期間,陳佩斯、楊立新、李雲迪、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俄羅斯紅旗歌舞團等眾多名家名團悉數亮相。
  • 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發布2020年演出品牌
    演藝臺湖—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2020演出品牌新聞發布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牛小北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高凱)1月8日,演藝臺湖—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2020演出品牌新聞發布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 36場線上演出 超10億次點擊量 國家大劇院令高雅藝術飛進尋常百姓家
    自4月11號推出線上演出以來,從最初的「春天在線」,國家大劇院先以室內樂和小型交響樂的形式開闢了新的演出陣地,到「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加入了歌樂舞劇戲多種演出形式,到如今恢復75%售票率的「冬日之約」系列演出,國家大劇院。截至11月14日的「勝利的交響」主題音樂會,國家大劇院在各大直播平臺共推出了36場線上演出,在線總點擊量累計超10億次。
  • 國家大劇院建院10周年 自製劇目吸引近1900萬人次
    10年間,國家大劇院在節目演出、劇目製作、藝術普及、傳播交流、品牌形象等方面探索實踐,形成了國家大劇院模式,讓劇院服務人民,讓藝術改變生活。  堅持「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堅持高品位、高水準,讓藝術改變生活  這是一組驚人的數字。
  • 國家大劇院2010年夏季演出季-主題觀摩參觀 邀您開啟藝術生活
    走進大劇院,不僅可以感受劇院裡的五光十色,品味舞臺上的喜怒哀樂,更有一系列文化藝術主題活動,邀您與高雅藝術零距離體驗。2010年國家大劇院夏季演出季中,國家大劇院精心打造三大主題藝術節,4月15日至7月3日,「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10」集合全球歌劇力量,讓您愛上歌劇;4月6日至4月25日,第二屆「中國交響樂之春」讓您進入交響樂的3D世界;5月7日至5月29日,「五月音樂節」讓您在精彩「室博會」中收穫最優雅的音樂體驗。
  • 國家大劇院探索藝術傳播新模式
    對向來不算「大眾」的劇場藝術和這個極為特殊的年份而言,「10億次」的含義非比尋常,它是國家大劇院作為「人民的劇院」不忘初心的擔當與回饋,是演藝行業在至暗時刻的堅守,也引領著藝術傳播模式的嶄新探索。「10億次」意味著什麼?7月11日晚,著名指揮家李飈站在了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臺上。
  • 國家大劇院8月演出盤點 藝術親子精彩無限
    八月,國家大劇院主打「合唱」音樂會。作為大劇院一年一度的合唱品牌,八月合唱節走「親民路線」。本屆八月合唱節共分為200、180、160三檔票價,讓更多的觀眾都能夠花最少的錢,欣賞到最高質量的合唱音樂會。
  • 專注高雅藝術 《國家大劇院》雜誌喜迎100期
    專注高雅藝術 滿足公眾需求    《國家大劇院》雜誌不忘初心迎百期    2008年,隨著國家大劇院開幕演出季大幕的拉開,《國家大劇院》雜誌也應運而生。作為國家大劇院的官方刊物,《國家大劇院》雜誌以月刊的形式開啟了它的歷史使命——報導刊載國內外文化藝術資訊、評論、知識,豐富國家大劇院高雅藝術的普及推廣形式,滿足社會公眾的文化藝術需求,促進中外文化的藝術交流。2013年1月,《國家大劇院》雜誌正式全球公開發行。今年11月,《國家大劇院》雜誌迎來了自創刊以來的總第100期刊。
  • 國家大劇院基本落成(圖)
    本報訊(記者賈薇)舉世矚目的國家大劇院已於本月基本落成,並將從9月25日開始進行7臺23場精彩試演出,曾經參與劇院建設的建設者和劇院原址搬遷居民等將成為首批幸運觀眾。昨天,國家大劇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大劇院的建設和試演出情況,正在進行設備調試的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等大劇院內部景觀也首次對媒體開放。  國家大劇院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投資興建的最大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於1998年由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建設過程中攻克了七大技術難題。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將是城市文明層次的標誌,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和當代傑出文化的象徵。
  • 國家大劇院12月22日正式開始演出
    本報訊 昨天,國家大劇院宣布,國家大劇院開幕國際演出季將於12月22日正式開始,一直持續到2008年4月6日,歷時三個半月。在這100多天內,將有78個劇目、180場精彩演出在這裡隆重上演,其中33%為國外劇目,67%為國內劇目。預計接納觀眾30萬人次。
  • 2020年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將奉獻百場演出
    1月8日,演藝臺湖—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2020演出品牌新聞發布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發布會介紹了「臺湖星期音樂會」「臺湖精品劇目展演」「臺湖演藝藝術周」「臺湖暑期兒童藝術演出季」四大演出品牌,並預告了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全年精彩演出。圖為發布會現場。
  • 國家大劇院基本落成(圖)
    本報訊(記者賈薇)舉世矚目的國家大劇院已於本月基本落成,並將從9月25日開始進行7臺23場精彩試演出,曾經參與劇院建設的建設者和劇院原址搬遷居民等將成為首批幸運觀眾。昨天,國家大劇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大劇院的建設和試演出情況,正在進行設備調試的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等大劇院內部景觀也首次對媒體開放。  國家大劇院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投資興建的最大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於1998年由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建設過程中攻克了七大技術難題。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將是城市文明層次的標誌,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和當代傑出文化的象徵。
  • 九百一十八場演出,九十萬觀眾,江蘇大劇院兩周歲啦!
    中國江蘇網訊 炎炎夏日,絲毫沒能阻擋觀眾熱情。歌聲、樂聲、笑聲、掌聲、歡呼聲,在藝術的殿堂匯聚成歡樂的海洋。2019年8月4日,江蘇大劇院開幕演出兩周年體驗日如期而至。當天,4000餘人走進劇院,20多場藝術互動體驗輪番上陣,市民與藝術零距離接觸,享受藝術帶來的感動。這,僅僅是江蘇大劇院藝術推廣普及活動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 2020年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將奉獻四大品牌、百場演出
    1月8日,演藝臺湖—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2020演出品牌新聞發布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發布會介紹了「臺湖星期音樂會」「臺湖精品劇目展演」「臺湖演藝藝術周」「臺湖暑期兒童藝術演出季」四大演出品牌,並預告了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全年精彩演出。
  • 第六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9月演出劇目出爐
    昨日上午,「文化有禮、全民暢享」——第六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9月份演出新聞推介會在市政務中心舉行。本月,市民將在合肥大劇院和安徽大劇院欣賞到四場不同類型的「含金量」極高的惠民文藝演出。第六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票價繼續堅持惠民原則,每場演出票價定為50元、30元不等,同時推出套票,同一場演出買兩張票再送一張。
  • 上海大劇院公布2018-19演出季
    歌劇、芭蕾、交響、戲劇、戲曲等149臺近300場藝術盛宴將先後登臺上海大劇院,「致敬經典」「歌劇典賞」「發現最美」「藝聚當代」四大主題將縱橫展現不同表演藝術型態的舞臺魅力。2018-19演出季,上海大劇院又精挑細選了10臺品質上乘的「爆款」演出,有望續寫一份「不容錯過TOP 10」榜單。
  • 國家大劇院13場線上音樂會點擊量累計超過4.2億次
    截至發稿前,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聲如夏花」系列線上音樂會13場演出累計點擊量達到4.2億次。疫情期間,「藝術+科技」的融合,填補了觀眾不能在場的遺憾,高雅藝術藉助線上科技的傳播手段「飛進」了尋常百姓家。
  • 珠海大劇院:打造文化精品,積澱城市文化藝術軟實力
    聽交響樂,賞芭蕾,看話劇,如今的珠海大劇院成了人們文化休閒的好去處。兼具建築和設計美感的立面造型,豐盈的高雅藝術演出內涵,城市新地標珠海大劇院正為這座經濟特區注入新的藝術養分,滋養著城市的文化藝術發展。
  • 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開幕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徐顥哲 從「春天在線」到「聲如夏花」,4月份開始的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音樂會已經成為很多觀眾每周末的精神食糧。立秋已過,8月8日晚,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首場音樂會「繁華眾聲:張藝、陳悅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著名指揮家張藝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繹了中外多位作曲家的經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