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何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西二環以內從復興門到阜成門一帶,金融街建設拔地而起,老胡同成片消失,帶走了元明清以來的記憶與傳說,極少數能留下來的古蹟自然是價值巨大的文物。在金融大街的南端,與長安街只有數百米之遙,就是都城隍廟建築遺存。
據《北京名勝古蹟辭典》,「都城隍廟大殿(寢祠)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現已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供奉。都城隍廟是供奉都城的城隍廟神,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267年),名佑聖王靈應廟。元天曆三年(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明永樂間重修。改名大威靈祠。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毀於火,又重建。明歷歷三年(1575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毀於火又重建。」
這座經歷了七百多年風雨的都城隍廟規模很大,記載明代史事的《春明夢餘錄》說,「北京都城隍廟在都城之西,永樂中建。中為大威靈祠,後為寢祠,左右為齋,兩廡為十八司。前為闡威門,門外左右為鐘鼓樓,又前為順德門,又前為都城隍門。」《湧幢小品》說,「北京都城隍廟……儀門塑十三省城隍皆立像,左右相對,每歲順天府官致祭。」清代的情形也大概如此。
都城隍廟現在只存留一座建築,就是後殿,也就是寢祠。《北京金融街檔案史料圖集》說,這也是金融街唯一的元代建築遺存。圍繞這座花色琉璃瓦的大殿,是一個設計精巧的下沉式花園。大殿坐北朝南,南側面向馬路,西側壁上是數十米長的石刻浮雕,表現了都城隍廟歷史上的盛況。大殿兩側,有數通古碑,還有一些破碎的殘碑構件臥於草坪之中,在大殿的東面後方,還保留了一段不高的殘牆,巨大的青磚說明這裡的營造斷非草率。
大殿結構奇特,五間大殿外向南接出三間,漢白玉鑲邊的基座也呈「凸」字形狀。《北京名勝古蹟辭典》說,「現僅存寢祠五間,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前出軒三間,黃琉璃瓦黑剪邊屋頂歇山調大脊,裝吻獸、垂獸、五小獸、仙人……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
從同治十年到現在快一百五十年了,經過整修的大殿光彩照人,正面三間的彩畫橫梁特意留下東面的一幅仍保持舊狀,這種對比鮮明的作法現在在很多古建中修復都可見到。
在舊時京華,廟會是人們購物和休閒的一個主要去處,都城隍廟市也曾盛極一時。明末的《帝京景物略》說,城隍廟市列肆三裡,所謂「西城五月城隍廟,濫濺紗羅滿地堆。鄉裡婆娘多中暑,為穿新買估衣回。」是也。大約同時期的《萬曆野獲編》說,「城隍廟……人生日用所需,精粗比備。羈旅之客,但持阿堵入市,頃刻富有完美。」除了百貨,這裡也各種骨董的一個重要聚散之地。不過,到了清代晚期,都城隍廟市已漸式微。
元明清以來,雖歷經劫火,屢興屢廢,都城隍廟的位置一直未變,可見人們對於都城隍神的信仰始終不減。不過,隨著近代化的到來和國脈的衰微,象城中的各處神祠一樣,都城隍廟也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敗,據晚清的《天咫偶聞》說,「……自同治十年廟災,僅正殿及儀門修復,餘則一片瓦礫場而已。後殿基存,元明碑或立或僕……廟前街道寬宏,想見昔日繁盛。」現在,整修一新的大殿四周,不遠處水泥牆壁立如岸,將一個全新的世界與過往的神異完全隔開。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