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西南二十公裡處,有座上九山古村,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處罕見的石頭村落。
上九山村始建於北宋初年。因南山東有一山泉,常年清流,泉旁有一古松樹,蒼勁挺拔,故取名為古松村。明洪武年間,村民由山西遷來定居,見周圍有大小九個山頭,又取名為上九山村。古村坐落在兩山之間,九個山頭環繞四周,石屋、石院、石牆、石階、石井,天造人設,渾然而成,人住石頭房、腳踩石頭路、院牆石頭壘,俗稱石頭村。
穿過山門,剛一進村,就有一座八角形的水井映入眼帘。因為年代久遠,井口的石頭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印子。時至今日,村裡的老人仍然會肩挑兩隻水桶,在深達十幾米的井內使勁搖晃井繩,打上來的是冰涼的泉水。
踏入上九山村,感覺走進了一條石頭砌成的河流。村裡到處是石頭,石橋、石牆、石屋、石板凳、石頭路……近看遠瞧,環顧四周,滿眼裡都是石頭。很多東西是用石頭做的,房屋是石頭建的,院牆是石頭壘的,臺階是石頭砌的,小桌是石頭搭的,板凳是石頭堆的,磨盤是石頭打的,連家家戶戶院子裡的神臺都是石頭做的。走在村中的小路上,幾乎每走幾步腳下就是一塊巨大的巖石,順著石頭的紋路望去,許多房屋是直接建在巖石上的。
這些石頭,穿越歷史長河,流經千年歲月,無聲地訴說著人世間的悲苦歡樂。傍石成長的古樹,水墨畫般靜靜挺立,經年不變地飄灑著點點清香。幽深的胡同裡傳來了悠長的叫賣聲,合著石磨轉動的吱吱呀呀的聲響、鳥兒在樹叢中長長短短的啼叫、此起彼伏的雞鳴犬吠的吵鬧。耳聞目睹的親切場景,讓人盡情搜索記憶深處的家鄉村落。
順坡而上,慢慢走進村裡。酒坊、油坊、粗布坊和豆腐坊,還有村中的老學堂,布局清晰、簡樸。大戲臺、老茶館映入眼帘,鑼鼓敲起來,藝人吼起來,幾聲山東梆子,一段呂劇唱腔,或停下,或慢行,細細品味,頗有古風。繼續向前走,古村作坊街「上九胡同」進入視野:美酒、香油、柳編、粗布、石磨麵、木輪車、捏泥人.....腦海深處的記憶化作了眼前觸手可及的真實,不由地放緩了腳步,感受著一處又一處的驚喜。
村中最有名望的是臨河而建的"蕭進士院"。蕭龍溪是北宋開寶年間的進士,考取功名後,曾到江南任職,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從嚴治家,美名流傳。出來蕭進士院,走進東面的鄭家胡同,胡同的盡頭就是"六和院",當地村民又稱為"厚大門"或"孝賢院"。主人姓鄭,兄弟六個,和父母臨院而居,六處院落各自獨立又整體互通,暗含了儒家忠孝和合、嚴謹齊家的理念。此院落是上九山村淳樸民風、忠厚人家的代表,也是千千萬萬個農村家庭的一個縮影。
山風徐徐,流水潺潺,音樂舒緩,行走古村石街,不禁讓人浮想聯翩、遐想無限。每一個臺階,都見證了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玩樂,留下了山裡人沉重而踏實的腳步。小小的庭院、低矮的房門,充滿過古村人的樸實、善良、純真、快樂!悠長的石街、窄狹的石巷,記錄下千百年來早作晚息的悠閒慢生活。門口的樹蔭下、石桌旁,仿佛還能看到三五個人一手端著碗,一手拿著饃饃和鹹菜,一邊吃一邊聊,三皇五帝,唐宗宋祖,諸葛哭周渝,關公戰秦瓊,金戈鐵馬,愛恨情仇,古今多少事,都在閒談中。
「枕山、水繞、面屏」,村子周邊連山環繞,充滿詩情畫意,傳統建築特色鮮明,以及剪紙、刺繡、柳琴戲、柳編、傳說、婚俗等古玩手藝,充滿了尊儒重道、民風樸實的鄉土民俗。上九山村地處孔孟文化的發源地,村莊的選址、規劃、布局,房屋的建築、裝飾,村民的風俗、傳說等,很多受儒家思想和風水文化的影響。每家的小院都是古石建築的四合院,院北面是大門向南的正房,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正房門左邊有供臺以祭祀族先。老人住正房,子女住東、西廂房,村民們信奉著孝道、仁義和禮儀的傳統。
現如今,上九山村還完整保存著三條明清時期石頭建成的街巷,古石院300餘個,古石屋1200餘間,鄉土古石建築數量多且保存基本完整。在過去的考古挖掘中,曾在村子南頭發現的漢墓中出土了古錢幣,古錢幣上有「貨泉」二字,確認為西漢王莽時期的貨幣,這說明此村莊最晚在西漢晚期就存在,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村裡還流傳著許多的民間傳說,伏羲女媧成親、哪吒斬龍、日月潭、梁山伯與祝英臺、七星連珠、古廟奇光等,這些神話故事美麗、迷人而又神奇,成為這個石頭村不可分割的古老記憶。
五月的上九山,綠樹成蔭,蛙聲陣陣,間或白鵝成群,不時有泉水從石坡靜靜流過,又為古村憑添了些許靈動的韻味。站在村中的某一處角落,抬頭凝望陽光透過樹葉照見的斑駁,滿眼裡是錯落有致的石屋石牆,入耳的是若有若無的天賴音響。時間是懂事的,仿佛在這裡凝固,讓人靜下心來,和古村院落融為一體,產生一種穿越的感覺,忘記了今夕何夕,不想從哪裡來,也不想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