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出場人物:生如木地址:膠州李哥莊鎮河榮社區職業:種地,未來或本村打工
孩提時,故鄉是搖籃裡溫柔的鄉音,是飯桌上溫吞的香氣;長大後,很多人為了理想遠赴他鄉,故鄉便成為夜深人靜時的一抹清淚。站在現代都市與記憶鄉關的十字路口,城鎮化的腳步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者 劉蘭星
鄉戀三代人念叨老村歷史
膠州李哥莊鎮河榮社區由河榮一村、二村組成,相傳建村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因地處大沽河下遊,淤土肥沃,取名河淤莊,解放後人民生活欣欣向榮,遂改名河榮莊。建國後,幾經分合,河榮一村、二村最終合為河榮社區。三面環望大沽河,北傍膠濟鐵路,因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註定了這個走過600餘個春秋的老村命運幾經多舛。
今年60歲的村民生如木,就是聽著祖輩父輩講著老村故事長大的。 「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河榮莊就是中共膠縣縣委的重要聯絡點,我的父親母親都是那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因河榮莊緊鄰膠濟鐵路,一直到解放前,山東著名的膠高支隊都在河榮莊一帶頻繁活動,父母的很多戰友和村裡的叔叔嬸嬸都是那時候犧牲的,為了紀念他們,從前村中的小廟前立了一個烈士紀念碑。」生如木說,「這是俺們村最值得說道的一段歷史。 」
鄉愁肥水沃土養育一村人
大沽河是一代代村民成長的最好見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俺們這輩子最感激的是大沽河,最害怕的也是大沽河。 」
生如木口中說著感激,情緒也激動起來。「俺們村有個順口溜;大米嚇得小孩哭,地瓜大得絆倒人,玉米踩著梯子堆。」生如木說,村裡的幾畝農田都在大沽河岸邊,土是黑色的,澆水都直接引灌沽河水,肥水沃土種出的農產品特別香。「上世紀五十年代,別的地方把大米當寶貝,俺這裡卻家家戶戶頓頓吃,有的孩子吃膩了,一聽又是大米飯嚇得哇哇哭。」生如木的老伴黃春花用手比劃著小腿粗細,「俺這兒的地瓜都這麼大個頭,玉米又長又高產,摞玉米要踩梯子。 」
「不過,俺們也沒少跟著河水吃苦頭。」生如木回憶說,以前治水沒有好法子,大沽河水漲村裡就澇。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村裡隔三差五就得發大水。村裡以前都是草坯和泥壘院牆,一到發大水,泥牆一泡就倒,水退了再重新壘,有時家裡進水足有1尺高。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大沽河水量開始逐漸減少,引水灌溉成了難題。種植成本增加了,種水稻的人越來越少,後來乾脆徹底沒了。」說到這裡,生如木顯得情緒有些低落,「我和老伴是天天盼,每天去大沽河壩上走走。 」
鄉變新村莊留住百年老槐
「剛進臘月,孫書記就告訴了俺一個好消息:河榮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規劃批下來了,今年七月份就動工,聽說新房子自來水、暖氣、天然氣全都有。 」生如木是村裡的老黨員,村裡的大事總是第一時間就能知道,這幾天他一直跟在河榮社區黨工委書記孫勇的身後,不停地詢問社區建設的情況。
「河榮一村生如密家院裡有一棵上百年的老國槐,別看樹長得不粗,可是俺老村子的象徵。」生如木跟書記孫勇念叨,「咱村就這麼一棵老樹,七十年代蓋房就沒捨得砍,這次也別砍了,給老村子留點念想。 」「村中間還有一間草坯房,已經十幾年沒人住了,孩子看著能憶苦思甜,咱能不能也留著點兒?」這村子裡的一草一木在生如木的眼中都顯得那麼珍貴和不舍,書記孫勇拍拍他的肩膀,「生大哥,你放心,『留住鄉愁』已經寫在咱這個規劃裡了! 」
孫勇取來規劃圖給生如木解釋,「你看,咱們社區改造跟大沽河治理全部融為一體,在北邊建一個社區公園,每個片區還有小型活動場所,跟咱們村原先的傳統設置完全一致,不僅老樹一定要保留,還會種上更多大樹,讓鄉親們走出巷子就能看到樹下納涼嘮嗑的居民,咱們是住上新房了,但老鄰居一定都在身邊。另外,紅色文化歷史長廊一定要建,這可是咱村的輝煌歷史,咱老輩的事跡一定不能斷了,得一代代往下傳承。 」
孫勇表示,新型社區規劃不僅考慮了村民住的舒心的需要,也同時考慮了村民的增收問題。 「樓下的門頭房都是社區集體經濟所有,村北小型工業園也給村民提供了手工業工作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幹,不用出村就能跟在城裡打工賺一樣多的錢。 」
新聞內存
沽河治理工程
河榮社區升級改造與大沽河治理工程密不可分。自2012年2月,青島治河史上規模最大、周期最長、檔次最高的綜合性基礎建設項目大沽河治理工程開工。從那天起,這條與城市未來息息相關的母親河,就邁上了重生的徵程。
大沽河治理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大沽河現狀堤岸防洪標準僅為20年一遇,本次治理中將通過清淤、護堤等使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大沽河整治工程進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大沽河治理防洪工程已經全面完成,攔河壩大部分完成,沿岸栽植900多萬苗木,路面工程完成七成多,13座跨支流橋梁下部結構收尾。大沽河治理工程預計今年4月基本完工。按照大沽河溼地林地系統專項規劃,大沽河兩側將建設各200米的生態基幹林帶,3~5公裡範圍內道路、水系、村莊建設寬度不小於50米的防護林帶,膠州李哥莊在此範圍內,規劃實施後將形成森林小城鎮框架。
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不僅層層遞進地優化城市空間格局,而且像一個引爆點,將最大限度地完善、提升、釋放積聚起來的產業能級。 41.6公裡的蜿蜒岸線,是一條金燦燦的「沽河價值鏈」。
新聞連結
400多村莊合併為69個新社區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大沽河被稱為青島的「母親河」,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青島提出治理大沽河的戰略決策。
根據總體規劃,大沽河流經的400多個村莊將全部告別舊村莊的概念,合併為69個新社區。根據目前的規劃,萊西市計劃建設大約20個社區,膠州市將有序啟動沿河1000米範圍內合村並居,計劃2到3年內,將沿岸81個村莊合併成17個社區,率先建成青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和示範區。平度市和即墨市也開始推動大沽河兩岸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其中,平度共涉及到村莊136個,這些村莊計劃將改造成17個新型農村社區。即墨市將把涉及到的40個村莊改造成14個新型農村社區。城陽區將對沿岸社區進行整體升級改造 ,其中將會對25個社區進行統籌規劃、整合,建設7個居住片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