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就在河岸上住 望山見水記住鄉愁

2020-12-26 青島晚報電子報
俺家就在河岸上住 望山見水記住鄉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1.28 星期二

    人物檔案
    出場人物:生如木地址:膠州李哥莊鎮河榮社區職業:種地,未來或本村打工
    孩提時,故鄉是搖籃裡溫柔的鄉音,是飯桌上溫吞的香氣;長大後,很多人為了理想遠赴他鄉,故鄉便成為夜深人靜時的一抹清淚。站在現代都市與記憶鄉關的十字路口,城鎮化的腳步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者 劉蘭星
鄉戀三代人念叨老村歷史
    膠州李哥莊鎮河榮社區由河榮一村、二村組成,相傳建村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因地處大沽河下遊,淤土肥沃,取名河淤莊,解放後人民生活欣欣向榮,遂改名河榮莊。建國後,幾經分合,河榮一村、二村最終合為河榮社區。三面環望大沽河,北傍膠濟鐵路,因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註定了這個走過600餘個春秋的老村命運幾經多舛。
    今年60歲的村民生如木,就是聽著祖輩父輩講著老村故事長大的。 「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河榮莊就是中共膠縣縣委的重要聯絡點,我的父親母親都是那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因河榮莊緊鄰膠濟鐵路,一直到解放前,山東著名的膠高支隊都在河榮莊一帶頻繁活動,父母的很多戰友和村裡的叔叔嬸嬸都是那時候犧牲的,為了紀念他們,從前村中的小廟前立了一個烈士紀念碑。」生如木說,「這是俺們村最值得說道的一段歷史。 」
鄉愁肥水沃土養育一村人
    大沽河是一代代村民成長的最好見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俺們這輩子最感激的是大沽河,最害怕的也是大沽河。 」
    生如木口中說著感激,情緒也激動起來。「俺們村有個順口溜;大米嚇得小孩哭,地瓜大得絆倒人,玉米踩著梯子堆。」生如木說,村裡的幾畝農田都在大沽河岸邊,土是黑色的,澆水都直接引灌沽河水,肥水沃土種出的農產品特別香。「上世紀五十年代,別的地方把大米當寶貝,俺這裡卻家家戶戶頓頓吃,有的孩子吃膩了,一聽又是大米飯嚇得哇哇哭。」生如木的老伴黃春花用手比劃著小腿粗細,「俺這兒的地瓜都這麼大個頭,玉米又長又高產,摞玉米要踩梯子。 」
    「不過,俺們也沒少跟著河水吃苦頭。」生如木回憶說,以前治水沒有好法子,大沽河水漲村裡就澇。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村裡隔三差五就得發大水。村裡以前都是草坯和泥壘院牆,一到發大水,泥牆一泡就倒,水退了再重新壘,有時家裡進水足有1尺高。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大沽河水量開始逐漸減少,引水灌溉成了難題。種植成本增加了,種水稻的人越來越少,後來乾脆徹底沒了。」說到這裡,生如木顯得情緒有些低落,「我和老伴是天天盼,每天去大沽河壩上走走。 」
鄉變新村莊留住百年老槐
    「剛進臘月,孫書記就告訴了俺一個好消息:河榮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規劃批下來了,今年七月份就動工,聽說新房子自來水、暖氣、天然氣全都有。 」生如木是村裡的老黨員,村裡的大事總是第一時間就能知道,這幾天他一直跟在河榮社區黨工委書記孫勇的身後,不停地詢問社區建設的情況。
    「河榮一村生如密家院裡有一棵上百年的老國槐,別看樹長得不粗,可是俺老村子的象徵。」生如木跟書記孫勇念叨,「咱村就這麼一棵老樹,七十年代蓋房就沒捨得砍,這次也別砍了,給老村子留點念想。 」「村中間還有一間草坯房,已經十幾年沒人住了,孩子看著能憶苦思甜,咱能不能也留著點兒?」這村子裡的一草一木在生如木的眼中都顯得那麼珍貴和不舍,書記孫勇拍拍他的肩膀,「生大哥,你放心,『留住鄉愁』已經寫在咱這個規劃裡了! 」
    孫勇取來規劃圖給生如木解釋,「你看,咱們社區改造跟大沽河治理全部融為一體,在北邊建一個社區公園,每個片區還有小型活動場所,跟咱們村原先的傳統設置完全一致,不僅老樹一定要保留,還會種上更多大樹,讓鄉親們走出巷子就能看到樹下納涼嘮嗑的居民,咱們是住上新房了,但老鄰居一定都在身邊。另外,紅色文化歷史長廊一定要建,這可是咱村的輝煌歷史,咱老輩的事跡一定不能斷了,得一代代往下傳承。 」
    孫勇表示,新型社區規劃不僅考慮了村民住的舒心的需要,也同時考慮了村民的增收問題。 「樓下的門頭房都是社區集體經濟所有,村北小型工業園也給村民提供了手工業工作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幹,不用出村就能跟在城裡打工賺一樣多的錢。 」
新聞內存
沽河治理工程
    河榮社區升級改造與大沽河治理工程密不可分。自2012年2月,青島治河史上規模最大、周期最長、檔次最高的綜合性基礎建設項目大沽河治理工程開工。從那天起,這條與城市未來息息相關的母親河,就邁上了重生的徵程。
    大沽河治理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大沽河現狀堤岸防洪標準僅為20年一遇,本次治理中將通過清淤、護堤等使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大沽河整治工程進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大沽河治理防洪工程已經全面完成,攔河壩大部分完成,沿岸栽植900多萬苗木,路面工程完成七成多,13座跨支流橋梁下部結構收尾。大沽河治理工程預計今年4月基本完工。按照大沽河溼地林地系統專項規劃,大沽河兩側將建設各200米的生態基幹林帶,3~5公裡範圍內道路、水系、村莊建設寬度不小於50米的防護林帶,膠州李哥莊在此範圍內,規劃實施後將形成森林小城鎮框架。
    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不僅層層遞進地優化城市空間格局,而且像一個引爆點,將最大限度地完善、提升、釋放積聚起來的產業能級。 41.6公裡的蜿蜒岸線,是一條金燦燦的「沽河價值鏈」。
新聞連結
400多村莊合併為69個新社區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大沽河被稱為青島的「母親河」,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青島提出治理大沽河的戰略決策。
    根據總體規劃,大沽河流經的400多個村莊將全部告別舊村莊的概念,合併為69個新社區。根據目前的規劃,萊西市計劃建設大約20個社區,膠州市將有序啟動沿河1000米範圍內合村並居,計劃2到3年內,將沿岸81個村莊合併成17個社區,率先建成青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和示範區。平度市和即墨市也開始推動大沽河兩岸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其中,平度共涉及到村莊136個,這些村莊計劃將改造成17個新型農村社區。即墨市將把涉及到的40個村莊改造成14個新型農村社區。城陽區將對沿岸社區進行整體升級改造 ,其中將會對25個社區進行統籌規劃、整合,建設7個居住片區。

-----------------------------------------------------------------------

相關焦點

  • 詩畫梅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詩畫梅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望得見的「山」一路誰載十裡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十裡梅花再現南宋詩人楊萬裡詩畫場景一圈又一圈向上發展的梯田把一座山體打扮成了綠色的寶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最美東山小鎮呼吸在夜幕下的廣州大橋 記得住的「鄉愁」保留原有風貌最美鄉村白水村歷經百年風雨,依然保存完整天下獨此一家白宮鎮富良美村牛角屋帶您走進千年客家尋找童年記憶區委區政府全新打造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數九寒天,走進富縣茶坊街道辦,各村村容整潔、生態宜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茶坊街道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改善各村基礎設施。組織成立巡河員專班,對沿岸垃圾、河道內垃圾漂浮物進行定期清除。定期組織衛生大掃除和宣傳教育活動的同時,引導群眾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數九寒天,走進富縣茶坊街道辦,各村村容整潔、生態宜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茶坊街道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改善各村基礎設施。組織成立巡河員專班,對沿岸垃圾、河道內垃圾漂浮物進行定期清除。定期組織衛生大掃除和宣傳教育活動的同時,引導群眾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 最好的旅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13年1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發出號召:「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籍都是有鄉愁的,有的人自稱世界公民,在哪兒都無所謂,一輩子居無定所四處漂泊,雖然很快樂,但這些人就沒有鄉愁嗎?有的是另一種鄉愁。他們之所以這樣居無定所,可能正是一種尋找的過程,是鄉愁的另一種表現。鄉愁不光是還鄉,也可能是尋找,還可能是出發。
  • 鄂州峒山村:望山見水憶鄉愁
    鄂州峒山村:望山見水憶鄉愁發布時間:2019年07月22日 09:40 來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勁松 通訊員 黃朝暉 曹彥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守山護水,「生態」成時髦熱詞  「總書記來到我的老家,給我的鄉親留下話,留下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今,《峒山老家》成了峒山的村歌。「這幾年,大夥說的越來越多的一個詞就是『生態』……」在寫給總書記的信中,從村民不再燒秸稈,到港道清淤,再到新建垃圾壓縮站,黃明山對家鄉的生態之變深有感觸。
  • 藝苑掇英丨朱衛平:望山見水記鄉愁
    朱衛平的湘軍文化系列作品至少應了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望得見山。正是畫家的情感投入和真氣灌注,這些山有了靈魂,而曾國藩有了靠山。作為湘軍主帥的曾國藩,從小山村荷葉塘走出,要爬多少座山才出得了洞庭湖(見朱衛平《出得湖歌》);與太平天國血戰時,要爬多少個山頭才搶佔得到戰場的決勝點?曾國藩身居廟堂高處,風來雨來,一定是他跋山涉水的體驗支撐著他的堅持與容忍。山與人的相互依靠相互附麗,讓我們這些湖湘子弟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 「鄉村旅遊」白銀花村·顧家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花村·顧家善: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顧家善仿古牆漫步在村內小巷,低頭看見小橋流水、花枝搖曳,抬頭可見上百年的古梨樹、柳樹遮天蔽日,上百棵古樹上都掛著牌子,上面不但介紹了樹齡樹種,還特意寫上「仁」「義」「禮」「智」「信」 ,來弘揚儒家文化。在一些村民家的院牆上還釘有家風家訓牌,這些家風家訓可不是隨便就可以掛的,內容要通過村民表決通過後,才可以懸掛上牆。
  • 福建德化佛嶺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守得住鄉愁才留得住根。」這是村裡老人常說的話。早年間,因村內的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失,部分老舊房屋年久失修,面臨倒塌的危險;還有一些村民在翻新住房時,拆掉了祖屋、抹去了壁畫。這一切都使得古村落的未來岌岌可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裡人」和「村裡人」共同的生活願景。
  • 山水堯埃:讓人望得見山 看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文化牆 文化牆的對面用紅綠相間的字體寫著一個大大的美字,美字下面一首小詩:「仙人乘駕犀牛去,此處常聞故事聲;牛去未歸無印跡,雲悠還返有行蹤;晴空湛湛堯埃樹,碧水悠悠新董峰;詩展長廊同尚飲,茶香河岸畫風情」,
  • 望山見水憶鄉愁
    歲月輾轉,多少舊貌換新顏,當我們昂首闊步邁進新時代的時候,我們的鄉土文化能否更好傳承,我們的鄉愁能否有所寄託。為留住威海人民共同的記憶,守護共有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市文旅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講話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精緻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決策部署,不斷加大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設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豐富威海元素、文化意味濃厚的歷史文化展室。
  •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的青山綠水故鄉情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對故鄉的山水、家園、鄉親的情懷卻日復一日濃厚,鄉情鄉愁無處不在。          記得以前在外打拼的時候,跟人說起故鄉青山,總是感到「汗顏」,頭腦中總是蹦出:「落後、貧窮、偏僻」這些字眼。雖然骨子裡也覺得:故鄉的臘肉、餈粑、掛麵最香,故鄉的山歌、皮影、花鼓戲最棒,故鄉山上的櫻桃、葡萄、羊奶頭好吃,故鄉的女孩最美,故鄉離人間仙境--天堂寨很近。
  • 銅梁:望山見水寄情原鄉 市民樂享公園福利
    見水公園裡的花田中國網1月8日訊 1月6日晚,當夜幕降臨,位於重慶銅梁區城區淮遠河畔、白龍大道側的望山公園、見水公園和原鄉中央公園華燈齊放,七彩燈組和樹上的燈籠交相輝映,璀璨的夜景吸引了大批市民走出家門前去觀賞
  • 陝西渭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目前,12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市驗收,一個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宜居小鎮躍然而生。清潔文明提升鄉村顏值「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半邊,天氣一熱不但臭,而且蚊蟲亂飛……」這是很多人對農村廁所的印象。而如今,這樣的景象對於華陰市華山鎮仙峪口村的村民來說已經是老皇曆了。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近年來,涪陵區委、區政府堅持將「守護好一方淨土」作為重點工作,全力以赴打贏淨土保衛戰,讓涪陵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全區土壤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19平方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 記者手記|走訪大西壩村:這個地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當地幹部說,精準扶貧之前,大西壩村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村子,但經過幾年的努力,村裡越來越漂亮,還裝上了路燈,從村口一直裝到村委會,五公裡,一路都是太陽能路燈。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初期,大西壩村的老俵(當地方言,「老鄉」的意思)還不能理解為什麼要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為什麼要改變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生活習慣?
  • 看我美麗的家鄉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世外桃源」般的鄉村等您邂逅
    初冬時節,隨著兒時的記憶來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玫瑰鎮,這裡沒有鋼筋水泥「機械式」堆成的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式人潮擁擠的街道,沒有你不言我不語的冷漠。不知不覺就踏上了北石硤村錦鯉池的木橋上,聽著譁譁作響的流水聲,欣賞著冬日獨特的美景,感受著鄉村人獨有的「嫋嫋炊煙」式的田園生活。
  • 九仙山下這處民宿客棧,可以見山望水,記的住鄉愁
    清涼夏季,可以讓潘大姐在溪流旁的櫻桃樹蔭下擺上桌椅,端上一盆笨雞,一盆豆腐,再炒上幾個山珍野菜,聽著洗耳泉水奔流而下的潺潺流水聲,在斑駁陽光投映下的樹蔭裡與朋友們把酒言歡,盡情享受山村的天然淳樸,恬靜悠然。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貧窮山村到美麗鄉村的華麗轉型
    走進山裡各莊村,進入人們眼帘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金字招牌」。寬敞的柏油路乾淨整潔;村裡三條主要街道分別種著三種不同樹種;連片的溫室大棚種植著各種蔬菜瓜果;葡萄園可以採摘的葡萄……。這裡農田變成了景區、田園成了公園,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新農村景象。
  • 常德柳葉湖:望山見水 吉慶有魚
    常德柳葉湖:望山見水 吉慶有魚 2020-01-07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楊保軍:如何才能「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原標題:如何才能「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如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社會各界的觀點和見解不盡相同。也就是說,「生態城市」應當是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經濟生態綜合協調發展、整體最優的城市;應當在空間上實現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共生,在時間上實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效益統一。 任何一個城市的自然、經濟、社會時空背景都是不同的。為了適應這種差異化的背景環境,進而實現本體與背景環境的和諧,必須採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