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對於很多人來講,已經到了享受天倫之樂的退休生活了,但是對於桃李麵包創始人吳玉剛來講,他的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
20年之後,他賺回184億身家,問鼎東北首富,
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成功,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
1995年,60歲的吳志剛,從人民教師的工作崗位正式退休,本該拿著退休金,悠閒的享受生活,但是他選擇捉住經濟發展的熱潮,成立了一家名為「桃李」的麵包作坊。桃李一詞,來自於史記。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用不著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60歲的吳玉剛,飽經歲月滄桑,歲月給他帶來的是樸素的經營智慧:
01少即是多
成立20多年來,桃李麵包的系列的不超過5個,品種不超過30種。品種少,才能做的精。才能做得大。
也有很多人,勸吳玉剛進行多品類生產,但是都被吳玉剛拒絕了,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產品貴精不貴多的經營理念。真是秉承這樣的理念。
2018年營業收入近50億元,淨利潤超過6億元,這其中95%以上的收入都來自於「麵包」系列。
02 試點+全國推廣的推廣模式
而在產品選擇上,也並非隨性而為。有著一套整體的方法論。總結起來為:試銷+全國推廣的辦法。
每年,桃李麵包都會開發幾款新品,然後某個地區試點銷售4-6個月,通過分析數據,淘汰落後產品,把成功產品複製到其他地區進行推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把精力和資源都集中在「爆款」上,讓生產效能和市場效能最大化。最終達到優化產品結構的作用。
美國人埃裡克在《精益創業》裡講了一個很主要的概念: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也就是最小化可行產品)。說的是創業者應該用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打造一個原型產品,然後投放市場,來測試市場的反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投入巨大的成本做個自己認為完美的產品。
通過多年經驗積累,桃李麵包發現「爆款」其實都是最簡單的麵包品種,沒有最獨特的造型和口味,超市裡賣的永遠就那幾款桃李麵包,跟各種窗明几淨、畫風清新的麵包店裡的「文藝派麵包」比起來,可謂LOW到爆。但是擁有最廣泛的受眾。
事實證明,簡單的才是賣的最好的。桃李麵包最簡單麵包品種,比如醇熟、天然酵母銷售收入均已達億級規模
03「中央工廠+批發分銷」的生產模式,大大降低成本。
電影《食神》裡,史蒂芬周逆襲的第一步是路邊攤的瀨尿牛丸,第二步則是向銀行借款,以開實體店為名,瞞天過海直接建立工廠流水線,並為商超與便利店供貨。
而吳氏家族擴張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即異地建廠,以中央廚房的模式為區域商超與便利店供貨,自己則規避開設實體店,達到了良好的經營成效。
為了構建銷售網絡,桃李麵包的批發分銷模式也是與眾不同,分為直營和經銷兩種。
對於大客戶,桃李麵包採用直銷模式,對於小客戶,桃李麵包則採用經銷商模式。
大客戶包括各大知名超市,小客戶可能只是某村的小賣部。
只要是客戶,桃李麵包都不挑食,來者不拒。
2017年底,桃李在全國已經有超過19萬營銷網點!這還只是圍繞16個中心城市所建。
平均每個中心城市可以開發出超過1萬家銷售網點!
足見其渠道拓展能力有多麼強悍。
吳志剛的創業歷程讓人佩服,尤其是在退休之後還能做出這番事業,你認為吳志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