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遊皇甫山
作者:高令亞
一
我的家鄉藕塘鎮是皖東一個邊遠小鎮,地處江淮之間,屬於丘陵地帶。皇甫山就位於藕塘鎮東南角約15公裡處。天氣晴朗時,遠望皇甫山,山色青青,其上樹木蔥蔥蘢蘢,依稀可辨;陰天多雲時,山色朦朦朧朧,其上煙霧繚繞,烏雲漫漫,山和天接壤處,空出一段白色的空隙,蜿蜿蜒蜒,似長龍起舞。倘若在晴朗的夏季,有時白雲縹緲山巔,雲白,天藍,山青,如同仙境一般。你會不由得遐思,此時神仙降界,難得一遇,欲身臨其境,以睹為快!
皇甫山上最具標誌性的景點是望火樓。看山跑死馬。打小時候記事起,我對望火樓就非常神往。從我老家方向看去,望火樓不過就是一個煙囪一樣大小的黑點。那時,我覺得望火樓特別神秘,不知道它的具體的模樣,也不了解它是幹什麼用的。後來,聽說望火樓的主要作用,可以用來瞭望火情,因為地勢最高,俯瞰山林、平原,一覽無餘。據說,望火樓還作為飛機航標使用多年。那時,我們還常常看到農用飛機在皇甫山附近飛來飛去,原來,飛機在為山裡的松林噴灑殺蟲藥的。
我的老家附近有兩座高大的山峰,一座就是東南角的皇甫山,海拔399.2米,屬於皖東最高峰;一座是東邊的岱山,同樣高大,只是山不像皇甫山那樣綿延。在藕塘鎮境內,皇甫山西南山麓,有一條風景秀麗的郎峰湖,蜿蜒曲折,好似一條白練,徜徉其間,周邊以山為鄰;皇甫山北麓,距離藕塘鎮東2公裡處,就是水面開闊的新集湖,湖水清澈,水波粼粼,悠悠閒閒。皇甫山有藕塘東南的令狐山、郎峰湖附近的大小涼亭山互為依託,形成地勢上「金三角」,又有湖水相依,可謂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難怪在戰爭時期,這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時,新四軍津浦路西以藕塘為路西根據地,江北指揮部就設在藕塘附近的永寧山黃村和大橋灣楊村,劉少奇主持的著名的中原局三次會議就分別在瓦屋薛、山黃、灣楊召開的。在皇甫山、錐子山(藕塘令狐山)附近,新四軍跟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多次交手,戰鬥十分慘烈,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皇甫山距離將軍嶺不遠處,有座座新四軍無名烈士碑,碑下躺著為這片土地而犧牲的英靈。為了紀念這些死難的烈士,黨和政府在山間開出一塊平地,建了一個「皇甫山新四軍無名烈士廣場」,供後人瞻仰和憑弔。廣場一面牆上是巨幅金色浮雕,描繪了新四軍當年與日寇英勇戰鬥的情形,精雕細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浮雕前,是一個紅色巨型雕塑,由「N4A」字母和數字組成一個不規則的五角形,而N4A代表的是這支部隊當時的番號。廣場平曠,莊嚴肅穆。我立在廣場前,向烈士默默致哀,表示對革命者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懷念。
二
今天是國慶假期的第二天。昨晚,我和妻商量趁著假期,到皇甫山去玩一玩。畢竟去皇甫山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在此之前,皇甫山我確實去過兩次。一次是在初三那年中考後,1984年,距今已經35年了。那年夏天,幾個要好的同學到我家玩,歇了一夜後,第二天早晨,天剛下過雨,遠看皇甫山上飄著幾朵祥雲。一個同學建議,今天我們步行去爬皇甫山。那時個個年輕氣盛,都說這個主意不錯,一拍即合。我們帶著雨傘,穿著雨靴,就匆匆上路了。沒有熟識的路,我們就穿越田野小道,望著皇甫山的方向進發。山看起來很近,其實走起來還很遠。沒有關係,我們有的是力氣。接近中午時,我們終於來到了皇甫山腳下。我們沿著山路攀行,目的地當然是望火樓了。皇甫山樹多林密,荊棘叢生,又是在夏季,知了噪鳴,鳥雀啾啾,林中十分喧鬧。攀山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們不知疲憊,興趣盎然。一路上,我們的手腳被荊棘劃破了,我們的臉上有了淡淡的血痕,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氣餒。我們遇到了高大的杉木林,邂逅了清幽的竹林,還在毛竹林裡小憩。最終,我們到達了將軍嶺,攀上了皇甫山的最高峰望火樓,那個曾經讓我們感到神秘而朝思暮想的地方。遺憾的是,當時的望火樓一片荒蕪,只剩下坍塌的破陋不堪的角樓的牆垣,儼然是一處廢墟了。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很高興,畢竟我們登上了最想去的地方。那時,我們沒有任何留影工具,只能把遊山的情景印在記憶裡。
這次攀山,最讓人後怕的就是我們下山時找不到出口。為了尋找出山方向,我們只好登上附近高山觀察,看準了方向下來,可是,走來走去還在原地。我們迷路了!這個時候,已經接近傍晚。當時,從我家出發時,我們缺乏經驗,沒有帶任何吃的,喝的水也早已經沒有了。飢餓襲擊著我們,恐懼向我們逼近。記得我們見到了山上的野桃子,慌忙的摘下充飢,儘管又苦又澀,但還是緩解了我們的饑渴。期間,我們抓到一隻受了傷的大鳥(叫不出名字),可是,因為沒有了力氣,只好放了它。就在我們愁眉不展、手足無措時,我們遇到了一個老人,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趕忙上前問路。老人說,往藕塘方向,走過這條小路就可以了。他邊說邊指著前邊一條緩緩而上的只容得一個人身位的羊腸小道,夾在灌木叢中,路上到處是石塊。按照老人的指點,我們沿著小路攀援,很快出山了。大家這才長舒了一口氣。早就聽說,皇甫山上的野獸多,蛇多,如果天黑了還在山裡,那麼我們就很危險了,最怕的就是野狼了。
出了山,我們還要走很遠的路程。一天沒有吃東西,我們餓得很,尋到了人家的菜園,青青的西紅柿果了我們的轆轆飢腸。還遇到一塊山芋地,我們急不可耐的拔起來,可惜的是,山芋結的只有手指頭一樣的大小。那天晚上,我們直接到仁和南面的大陸村歇腳的,到了那裡已經是晚上12點多了。我們幾個人的腳磨起了血泡,累得腰酸背痛。現在想來,回味無窮,至少是我們一次難忘的經歷。同遊的幾個同學,胡玉貴,王國新,欒習斌,初中時最要好的。
第二次去皇甫山,是前幾年的事情。因為去的人多,反倒沒有了多少印象了。那時,皇甫山旅遊還在還在開發中,景點沒有現在這麼多。將軍嶺、望火樓都去了,彌陀寺也去了,還體驗了高山索道的驚險和刺激。
三
這次遊皇甫山是我今年以來的願望。因為身體不太好,又不能出遠門,所以,假期來了,在家裡很是寂寞,就央求愛人帶著我到皇甫山走一走。一切如願,妻弟有時間,開著車子將我們一行四人送到了皇甫山。
在鐫刻著「皇甫山」金色大字的山門前,我們下了車。在山門的南側,有一條寬闊的河流,蜿蜒曲折,一直向東邊延伸,這就是有名的金甲溪。金甲溪水清澈明亮,岸邊綠樹蔥蘢,倒影其間,十分可愛。溪水北岸,有座畫亭,遊人閒坐其間,靜觀溪水。恰巧,岸邊有兩人垂釣,高大的楊柳點綴映襯,形成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山門外圍,有幾株年代久遠的銀杏樹、楓楊樹、古槐樹、松樹等,顯示皇甫山歷史久遠。皇甫山是國家森陵公園,野生植物種類豐富,屬於原始次生森林景觀。樹上懸掛的紅色的燈籠,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秋天的皇甫山,顯得格外幽靜。雖然趕上國慶假期,但是,遊人分散開來,山上就顯得冷清。進了山門,我們順著主道前行。在山門的右側,一排高大的杉木矗立在眼前,直聳雲天。道路兩邊,月季花正在綻放,紅色的,白色的,粉色的,黃色的,紫色的……色彩斑斕,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不,遊人經過這裡都要彎腰拍照,想留下花朵的麗影。
秋天的皇甫山,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樹很多,樹高林密。秋天的樹,雖然不像春夏季那樣繁盛茂密,葉子不像那樣綠的逼你的眼睛,但是,稀疏的黃葉雜陳其間,並不影響人們對樹茂的觀感。倒是那幾片黃葉,點綴在繁茂的枝葉間,宛如少女衣物上的飾品,可貴可愛。
很奇怪,這次在皇甫山幾乎沒有聽見鳥叫,是我的錯覺,還是因為我沒有深入林間?這還是秋天的啊,在我的小鎮上,每天還可以聽得見麻雀的啾啾鳴叫和樹鳥的悅耳的和曲呢!
皇甫山有「鳥的王國」的美譽。每年春夏季,候鳥從南方飛來,各種鳥雀都有,尤其以白鷺居多。黃昏時,白鷺棲息在綠樹間,如繁星點點,閃著光芒,如白色梨花盛開,綴在枝葉間,如白雪掛在樹枝上,別具靈動的色彩。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杜牧詠《鷺鷥》的詩句:「雪衣雪發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這用來形容皇甫山的鷺鳥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皇甫山的原始次生林多,自然吸引了各種鳥雀前來「度假」。春天氣候溫和,夏季涼爽,古木參天,藤蘿翠蔓,環境清幽。僅僅鷺鳥就有多種。據專家統計,每年來這裡的鷺鳥多達10萬隻,龐大的鷺群實為罕見,鷺鳥有白鷺、鷺鳥、池鷺、牛背鷺、中自鷺、大白鷺、夜鷺、蒼鷺等。皇甫山的鳥雀,除了鷺鳥,還有錦雞、棕背伯勞、
貓頭鷹、黃鸝、翠鳥、斑鳩、杜鵑、啄木鳥等珍禽。春夏季的皇甫山,樹間鳥語清脆,不絕於耳,像在賽歌,像在絮語,像在訴說衷情,像在歡迎遊客。這是一個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天地,也是一個熱鬧的季節。坐在一個僻靜的石階上,靜靜的傾聽鳥的歌唱,心中將是一種怎樣的寧靜啊。此時,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忘我之境」。
可今天的皇甫山,鳥聲沉寂了。我暗暗地在心中揣摩,細尋緣由,茅塞頓開,深秋的鳥兒已經飛到南方去了,要到那裡過冬呢。沒有聽到鳥鳴,固然是一種遺憾,不過,也是一種期待,唯留有遺憾,才有明年春夏季的再思重遊了。那時,鷺鳥和它們的夥伴就會重新飛到這裡,讓我們飽飽的享受一次歌舞大餐,彌補我們的遺憾的。
皇甫山上的動物很多。在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皇甫山上野狼多,每到夜間就會下鄉覓食,那時,農村來的狼多半是從皇甫山下來的。在我的印象中,狼最兇狠了,不僅吃豬啊羊啊鵝啊等家畜,還吃孩子呢。秋冬之夜,狼經常光顧鄉裡,怕是餓的不行,就冒險來找吃的。我們鄉下的孩子,在夜間玩耍時,不敢太晚,唯恐碰著野狼。現在,人煙稠密,汽車也多了,據說,皇甫山上的野狼也少多了,估計逃到更遠的大山裡了。皇甫山還有野豬、豬獾子、狗獾子、羊獐子、河麂、小靈貓、豹貓、花面狸等動物。以前,人們缺少保護動物觀念,經常到山裡獵殺動物,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一些珍稀動物越來越少。現在,國家出臺了動物保護法,嚴禁人們獵殺動物,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皇甫山裡蛇很多,有各種各樣的,在叢林中穿行。有烏梢蛇、青梢蛇、竹葉青、蟒蛇、花斑蛇等。
我們一路前行,遊覽了「野生動植物科普館」和「野生動物園」。在科普館內,我大開眼界,看到了很多動物、植物和鳥類的標本,還有各種蝴蝶的標本以及昆蟲類的標本。其中,有的蝴蝶和甲蟲在皇甫山裡已經找不到了。沿途,我們觀看了一些休閒娛樂項目,像射箭場、攀援牆、蕩千秋、木晃神、叢林穿越等。許多孩子很勇敢,在家長的協助下,敢於挑戰自己。這是對孩子的膽量和能力最好的鍛鍊。我很佩服這些孩子。
在野生動物園,我們觀看了老虎、獅子、棕熊、猴子、山羊、犛牛、鴕鳥、梅花鹿、馬、孔雀、驢等動物。動物園內的動物,被關在了籠子裡,供人賞鑑、拍照,失去了它們的山林,失去了它們的天性,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動物的身心最大的戕害。我很同情這些失去自由的動物。你看,老虎在角落裡閉著眼睛睡覺,那頭犛牛一直躺在最裡邊的屋子裡不肯現身,那隻梅花鹿將自己的角使勁的在自來水鐵管子上摩擦,倒是幾隻小猴子很活潑,在鐵桿子上爬來爬去,做著滑稽的動作。
四
出了動物園,沿山而上,我們決定到彌陀寺走一走。深山藏古寺,不錯的,彌陀寺距離皇甫山門比較遙遠了。一路上,兩邊古樹繁多,溝壑幽邃,古道曲折而上。樹木枝幹瘢痕累累,寫滿了滄桑,偃臥,欹側,枝虯,各具情態,隨自然而生。葉子黃綠相間,在微風中窸窣作響。偶爾可見路旁高處層石裸露,石上依附青苔,陰暗潮溼。
彌陀寺就在眼前。寺廟的建築是白牆灰瓦的徽派寺廟風格。彌陀寺緊鄰金甲溪源頭,依傍彌陀貢茶園。彌陀寺很古老,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據今已近700年歷史,初名為彌陀庵,明朝後改名為彌陀寺。在歷史風雨中,彌陀寺經過多次興廢。1942年冬天,新四軍二師把彌陀寺作為一個戰地救護所,救治傷病員,可是,後來遭到叛徒出賣,日軍縱火焚毀了彌陀寺,一些來不及撤走的新四軍傷病員也在烈火中光榮犧牲。我們現在看到的彌陀寺是1986年皇甫山林場在原廟的舊址上重建起來的。
彌陀寺門前有一顆古樹,樹幹足足兩人環抱,枝幹繁茂,延伸兩丈有餘,蔭蔽彌陀寺南院牆半面。據介紹,這課古樹是楓楊,樹齡124年。寺的院門是圓形,門楣上鐫刻「彌陀寺」三個字。走進寺內,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銅鑄的大型「興福寶鼎」,三足兩耳,寶鼎背面鐫刻銘文。在寺廟的正殿前,立著一個銅鑄的「彌陀寺萬福香爐」,四足方形。遊客可以在這裡燒香許願,香爐裡的青煙繚繞不絕。寺內陳設不像其它廟宇寶殿那樣恢宏壯麗,只在寺內正堂立著三座菩薩塑身,供臺上放著香爐。其它的偏殿很冷清。
彌陀寺能夠享譽四方,不僅因為它曾經是佛教聖地,而且因為「南譙貢茶」的傳說。高山產好茶。皇甫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高山腹地適合茶樹生長。據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到處攤派貢品,可家鄉鳳陽府的貢品沒有茶葉。朱皇帝不高興。皇甫山彌陀寺的和尚悟真聽說後,就決心在皇甫山培育好茶獻給朝廷。為培育名茶,就必須有好種子,於是,悟真就手託缽盂,雲遊天下,邊化緣,邊尋種子。歷盡千辛萬苦,後來在高山上睡覺,夢見了「茶神」。醒來後,追尋他的足跡,在雲霧繚繞的高峰的背面山坡上,發現一株與夢中所見的茶樹西裝相似。悟真採了幾片茶葉細嚼,清香爽口,就採了幾斤種子,帶回彌陀寺。第二年春天,就在彌陀寺前山坡種植此茶。朱元璋和大臣們品評此茶,認為是佳品,遂欽定為滁州歲貢皇甫山茶葉。皇甫山茶葉經沸水衝泡,葉片漸漸舒展,上下浮動,清香嫋嫋升騰,茶水透明清澈,綠色清瑩。輕啜呷飲,入口綿軟,香氣純正,爽口潤舌,肺腑甘醇,神清氣爽。據說,朱元璋當時大讚:「好茶!好茶!」
茶園面積很大,呈坡形。即使在秋天,也是綠葉青青。我站在茶樹前,俯下身子,手撫綠葉,採摘一片,放在嘴裡細細咀嚼,想要品出「貢茶」的汁味來,可惜的是,這已經不是採茶的季節,只有春季和初夏,那些採茶的女子會興高採烈的來採茶呢。即使沒有山歌,也是很美的一個畫面:農家姑娘採綠茶,茶香景美人更美。茶園緊鄰金甲溪源頭。清幽的山泉,在這裡淙淙流淌了不知多少年月。好茶配好水,好水遇名茶,難怪彌陀寺的「貢茶」名震江湖,享譽600多年。在茶山上,還建有一個「彌陀亭」,可供採茶人和行人休憩,也為茶園增添了古樸的情調。引人注目的是在低洼的茶園前,有一個巨大的茶壺道具雕塑,上書「皇甫山南譙貢茶園」字樣,茶壺是褐紅色,狀似紫砂壺,字是綠色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諧。
在彌陀寺東西對望的兩山上,建有「高空索道」。我在第二次來皇甫時,曾經體驗過滑索道的滋味,的確驚險刺激。工作人員為你系好安全帶和裝備,你就可以雙手緊握系帶,隨著滑輪快速前行。膽小的閉著眼,膽大的微睜雙眼,耳邊只有呼呼的風聲和滑輪與鋼索摩擦的哧拉聲,一忽兒,幾乎還沒有來得及感覺的時候,就滑到了對山。解下繩索後,心兒還在怦怦的亂跳,人好像懵在那裡一般,過後,細細回味,那驚險刺激的一幕還真有趣。這一次,我只好做一個旁觀者了,觀看了幾個孩子溜索道的壯觀場面,徒有羨魚情。因為,我的身體的緣故,無法在索道上一試了。
金甲溪源頭岸邊建有亭子,池子裡植有睡蓮。兩岸怪石嶙峋,淺溝處堆放了好多鵝卵石。睡蓮早已花開已過。令人驚喜的是,妻告訴我睡蓮裡開了一朵花。我趕忙尋去,不錯,一朵紅蓮正在獨秀,在秋光中怒放呢!粉紅的花瓣,黃色的蕊點,在綠葉的陪襯下,顯得格外豔麗動人。
五
皇甫山既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又有獨特的人文景觀。皇甫山的名稱就大有來歷。皇甫山古稱曲亭山、北將軍山,因南唐大將皇甫暉在此屯兵而得名。
相傳南唐中主李璟,令大將皇甫暉領兵十五萬,鎮守滁州城外清流關。為刺探北方後周兵南下情況,他在皇甫山最高峰北將軍頂上建造一個烽火臺,監視周兵。後周柴世宗派趙匡胤帶兵南下,在清流關與皇甫暉激戰。趙匡胤初戰失利,後來乘月色,走山背小路,出其不意,打敗皇甫暉,並生擒之。皇甫暉被斬於滁州城外。南唐兵退守烽火臺上,趙匡胤帶兵攻打,因這裡地勢險峻,難以攻克;勸降,南唐兵又不歸順。於是,趙匡胤斷其水道,包圍南唐兵,欲渴死他們。當時正是夏天,天氣炎熱,士兵被困三日後,饑渴難忍,甚至昏迷。
皇甫暉得知後,就在夜裡顯靈,來到部下被困山頂,掄起鐵釺,撬開土石,挖出泉水,喚醒士兵,喝水下山。皇甫暉挖出的泉水清涼好喝。士兵們喝飽水,皇甫暉又顯起靈來,頃刻間把南唐兵送出敵人包圍圈。南唐兵轉移後,趙匡胤帶兵搜山,也來到泉邊喝水,趙匡胤一喝,水就立即渾濁了。後來大宋朝建立,天下太平了,皇甫暉成了這個山的山神。泉水晴天清亮透明,雨雪來臨就變得渾濁,山裡人在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井,名字就叫「將軍井」。人們為了紀念皇甫暉,就把此山叫皇甫山。那個山嶺叫將軍嶺,並且在山上建有將軍閣。
這次遊山,我們沒有到將軍嶺和望火樓,這也是挺遺憾的。不過,來皇甫山機會有的是,下次再來,一定要登上望火樓看看,體驗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慰。
當依依不捨的告別皇甫山時,我就在心裡想,皇甫山這樣一個風景絕佳處,是假日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可以放鬆心情,悅目愉神,閒暇的時候常來走走,豈不美哉!
別了,皇甫山!我會再來的,在陽光明媚、春風駘蕩的陽春三月裡!
作者檔案:高令亞,筆名,天都劍千仞。安徽定遠人,1968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現定遠縣藕塘中學教師,教導主任,長期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滁州市第五批中青年骨幹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中學高級教師。平時愛好寫作,曾在《滁州日報·定遠新聞》《皖東晨刊》《新滁周報》等發表數篇作品,在《定遠文學》《楚天風華》《江南文學》《定遠朗讀者》等平臺發表詩歌和散文作品。人生格言:努力做好自己,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