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幹佛洞和莫高窟、榆林窟合稱為敦煌藝術,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黨河清流的砂質崖壁上,因地處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遊人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位於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裡的陡崖深壑上樹木濃鬱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溪水潺潺,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而西千佛洞窟在崖壁上,自西向東排列,各洞窟距河底均在20米以上,遠望形同一個個蜂房鴿舍,井然有序,蔚為壯觀。
西幹佛洞開鑿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著名歷史學家向達先生認為,始創時間當與莫高窟相先後,距今約有1600年左右的歷史了。從人字形的洞窟建築形式和所存壁畫風格來判斷,其大多數窟龕應為北魏時所開,歷經唐、五代、宋等朝代的維修和補葺,才日臻完善。
西千佛洞,原有洞窟約30個左右,因大部分洞窟的下層都在黨河急流的衝擊之中,加上巖層礫石粗糙,崖壁崩塌,石窟受到嚴重毀壞。現存洞窟16個,其中第1~ 3窟為唐窟, 第4~ 8窟為魏窟,第16窟為晚唐窟。其他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這些洞窟從前都有甬道通連,後來塌毀,另闢蹬道,可供遊人前往觀瞻的只有9窟,其它幾個窟洞只能在崖下仰望,無法登臨,這自然給西千佛洞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西千佛洞從石窟形制、壁畫和雕塑藝術風格看,均與莫高窟相似,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千佛洞塑像和壁畫的神態以瀟灑飄逸、氣韻飛揚、瘦體肥衣、面容清癯、眉目疏朗、細眼薄唇、頸項細長、神情恬淡和含笑平視、賢淑聖潔為人物特徵。以佛著右袒式或通肩式袈裟。菩薩上身裸露,下著長裙,衣褶線條勁健有力,無柔和之感為衣飾特色。造型樸實粗獷,手法簡練明快,彩雕具有古樸、渾厚、莊重的風格。所有這些,都與莫高窟北魏洞窟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和特點同屬一個系統。
與莫高窟不同的是,西千佛洞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賧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不曾有的藝術作品,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很少繪佛本生故事。另外,在第5窟東面座下有佛門弟子縣藏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寫的發願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辨認。這一北魏人的手書真跡極為珍貴,這亦是莫高窟早期洞窟所不可見的書法文物珍品。
西幹佛洞在漫長歲月裡,與莫高窟一樣經歷了盛衰的命運,受到自然的摧殘、戰火的破壞,使這座古老的藝術寶庫損失慘重。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自196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人民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多次對西幹佛洞進行了修繕和加固,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迴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同時,對洞窟周圍的園林也進行了整修和擴建,使珍貴的佛教藝術得到了有效保護。這古老的石窟藝術瑰寶又煥發了勃勃生機。如今,整修一新的西千佛洞已有10個洞窟對外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途中重要的遊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