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想和你們講講我的敦煌之旅。早上,我們上車從柳園出發,向南行九十公裡,來到有名的沙漠寶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所在的地方。離開柳園站,柏油路伸向沙海。一路上,起伏不平的沙丘,就象大海的波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而車子就象波浪起伏中的一葉扁舟。只有接近敦煌的時候,綠的顏色才第一次映入眼帘。這時節,莊稼快成熟了,金黃的谷穗在田裡翻滾,褐紅色的高梁點頭哈腰,玉米綻開金口,棉田裡銀花吐絮,這塞外江南,秋收時節,是那樣的五顏六色呀。
由於敦煌在氣候、水利條件上,成了戈壁灘的驕子。正因為敦煌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從漢朝開始,這裡便成為我國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有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裡經過。敦煌當時成了七幹多公裡的「絲綢之路」的重要咽喉。西漢時,敦煌已經是國防重鎮了,漢朝皇帝派了一位叫做霍去病的將軍,駐紮在這裡。這位將軍在這裡築構工事,建設城池,國積糧草,守土把邊。
那時候,東去西來的商人和佛教信徒,都願意在這裡歇足休息。敦煌慢慢地成了一個熱鬧的都市。古代人口稀少,做生意靠數天一次的集市。即使有固定的地方,也是一日一市,不到中午就散市了。可是,在漢朝時,敦煌已經是「一日三市",可見當時是多麼繁榮呀。來到這裡的中外商人和僧人,把各地的文化帶到敦煌來。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融合,最後結成絢麗的藝術花朵。其中最鮮豔、最有價值的是千佛洞。千佛洞也叫莫高窟,距敦煌縣城二十五公裡。
而我們從東南方向出城,穿過一片砂碳,來到一處坡地。坡地東面,是三座山蜂矗立的三危山,西面是鳴沙山。鳴沙山黃沙莽莽,三危山峭壁如刀,各有各的特色。緊靠鳴沙山一側,有一股泉水流出來,形成沙渠,水清見底。兩岸綠樹成蔭。林蔭裡,一個接著一個的水果攤,擺有香瓜、沙梨、紅棗、白蘭瓜等瓜果。水果攤後面,可見到密密層層、上下相接的洞窟,就象千門萬戶一樣,蜿蜓曲折排開,約有三裡長。層與層之間,架設有棧道。
從古代的北魏開始,經過隋、唐、五代、宋、元,一直到清,每個朝代都有人在這裡鑿洞,人們自覺地一層接著一層地鑿,最密集的地方,上下一共有五層之多。經過一千多年的不斷經營,匯成中外聞名的藝術寶庫。石窟中有塑像和壁畫。塑像都是泥捏的,成了石窟的主體,塑的多數是佛、菩薩和佛門弟子。塑像周圍,襯託著豐富多彩的壁畫,有飛天、動物、圖案等。當我看了幾個石窟以後,發覺,原來石窟是鑿在絕壁上的寺廟,佛門弟子便是到這些窟中修煉、拜佛的。
管理人員說,這個石窟保存著二千四百多尊塑像,已經先後在洞窟中和平相處了一千多年了。他們分班側立,十分虔誠。這些佛像,並不是千篇一律,他們形態各異,有的沉思默想,有的瀟灑開朗,有的微笑飄逸,神情都十分生動,可以看出各有性格。雖然時隔一千多年,但一個個仍然栩栩如生。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不僅僅是中華民族藝術史的巔峰,更是一幅跨越千年的歷史風貌組圖和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莫高窟的管理也非常好,把敦煌最有價值的東西用最好的方式呈現給了老百姓,儘管敦煌莫高窟歷經千年滄桑和磨難浩劫,終還是何其幸也,遇到了現在這些敦煌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為你們驕傲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