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天橋上設了鐵門不讓過,想過去就得再花錢坐船。」周末這兩天,一條質疑筆架山風景區二次收費的短視頻在網絡上被大量轉發,記者針對此問題採訪錦州市筆架山風景區負責人,面對遊客對安全門的誤解,景區表示「老委屈了」。
一條短視頻引發熱議
大家都想要個說法
這條在網上被大量轉發的視頻,是一名遊客在遊玩中拍攝的,畫面中遊客走在一條砂石路上,這條路連著海岸線和遠處的海島,路的兩邊是大海。在走了一段距離後,通過鏡頭的拉近,能看到路的中間有一處鐵門,鐵門處有人看護,旁邊的海中還有遊船。
錄製視頻的遊客質疑購買的景區門票只能走到鐵門處,想上島還需要坐船再次消費。隨後,遊客並未到達鐵門處,而是轉身原路返回了。
這條視頻被傳到網絡上後,很多遊客都在留言中對景區的做法表示不滿,要求景區給個說法。還有很多人乾脆表示,如果景區像視頻中這樣對待遊客,肯定不會選擇到筆架山景區遊玩。
景區是否設置障礙對遊客進行二次消費?8月17日,記者採訪了錦州市筆架山風景區負責人李研,針對網上大家的質疑和批評,李研一一進行了回應和解讀。
為啥「天橋」上要設鐵門?
據介紹,這條從海岸線到筆架山島的「天橋」長1670米,它的雛形奠定可追溯到距今約2000年前。「天橋」在地貌學上稱為連島壩,是基於山形走向與海岸岬角的位置關係才得以形成。
由礫石組成、伴隨潮汐出沒連接陸地與海島的「天橋」,是由於島嶼前的迎波區受到侵蝕,沙礫等物質被帶至島嶼後側的波影區堆積起來,而淺海區的存在有利於沙礫堆積所形成連島壩。因此隨著潮漲潮落,這條路隨潮汐出現隱沒,每天出現兩次,受潮汐和風向影響每次出現四五個小時左右。
「這條路完全顯現的時間不長,漲潮時貿然涉水就有溺水的風險。」李研說,為了保障遊客的安全,除了在景區內設置了很多的警示牌、標語、小喇叭廣播外,在低洼處最先被海水淹沒的路段位置都安排有安全員進行勸導。但很多遊客無法理解潮水變換的速度和因此帶來的危險,經常會出現不聽勸阻甚至辱罵安全員,也要涉險淌海而過的人。
進入旅遊旺季,每天「天橋」上的遊客將達到3000至5000人,安全員勸阻無果,總有尋機躲過安全員看守的遊客貿然涉水,被海浪衝倒嗆水,最終靠救生員的及時幫助轉危為安的事情發生。因此景區為了徹底杜絕安全隱患,2013年在天橋最低洼處,也就是漲潮後海水最先流過、也是水流最急的「海溝」處設立了安全門,每到漲潮接近滿潮時刻將其關閉。
溝是咋出現的?
最深的地方不能填上嗎?
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浪潮,錦州灣海域環境發生變化,筆架山天橋也受到了威脅,曾經有一份報告顯示,「經歷近20年,連島壩(天橋)產生向西偏移的趨勢。演變至今,已在壩體局部區域出現了3條斷帶。」據介紹,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天橋已經不能完整呈現,即便在落潮期,最淺的部分也能淹沒成人的大腿。
因此,錦州市委、市政府在遼寧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近年對筆架山西側海域進行清淤疏浚,在筆架山東側建設潛壩防護工程,隨著生態整治進行對天橋的修復鞏固,目前昔日的原生地貌已經可以完整地得以重現。
但隨著海浪每日的衝刷,低洼處更容易出現急流,距離筆架山島約500米處的潮溝又逐漸加深,景區表示,這種自然現象無法填補,進行人為改變。
景區對於這自然力量造成的潮溝,已經進行記錄並積極尋求專家進行論證,找到最好的保護這處世界上姿態最完美、形體最完整,世界上唯一的自然天橋地質奇觀的方法。
景區正探討良策
讓遊客玩得盡興
「天橋」所連接的筆架山島上有很多景觀,因此遊客都想到島上看一看,遇到漲潮時遊客會購買船票,可遇到正在漲潮存在危險的時期,就是讓安全員「有苦說不出」的時候。
「為啥我上次星期六來的讓過,今天也是星期六就不讓過?」
「我跑得快能過去,你攔著我就是想讓我買船票。」
李研說每次和遊客進行解釋時,潮汐這個問題一句兩句解釋不清,說多了遊客也不願意聽。
雖然景區在大門口就有潮汐表和講解服務人員,售票處也有喇叭提醒遊客,可以提前購買船票,不乘坐可以退票等提示,但是仍舊會被大多數遊客忽略。
為了方便遊客購票,除固定遊船售票點外,景區還在安全門處設置移動售票點,但這種便民方式倒更讓遊客誤解為景區是為了賣船票故意不讓遊客步行通過。
筆架山這處和大自然相依,景致隨時都有變化的景區,在如何提升遊客的遊玩舒適度方面也在不停地探索,「我們準備做一份詳盡的旅遊攻略,讓遊客能知道什麼時間遊玩哪裡?遇到什麼樣的天氣有什麼不容錯過的美景。」
李研舉例說,像農曆十五的幹潮時天橋顯露時間最長,而按照趕海人所說的小潮,也就是農曆二十四的前後兩天,就算是幹潮時,天橋有的位置也是潮溼有水的,更適合挖貝類遊玩。
如果說農曆還可以提前計算,天氣的影響就無法預測了,例如南風天漲潮快、落潮慢,北風天則相反。因此想在攻略中讓遊客看得明白、玩兒得盡興,同時這份攻略也能讓大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掌握更多自然知識。
來源:遼瀋晚報駐錦州特約記者 張墨寒
編輯: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