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風景區
在渤海的最北端,也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海域的最北端有這樣一座小島,可是她的名字卻不叫島卻被稱作山。
她是島但更是山,說她是島是因為她確是獨自聳立於水中只有0.15平方公裡面積的小島,觀潮聽海不知道已經經歷過多少個日月輪迴了。
說她是山,是說她的形態陡峻更應該算作山,在海岸邊遙望這座水中的山體秀姿更像書房中的那尊筆架,遂得名筆架山。
筆架山的聞名遐邇不只是因為這座山,更讓人們趨之若鶩的另外的一個世界奇觀。
一般的人們想登上一座海島,可以乘船擺渡過去,而這座海中的山除了坐船的方式外還可以從海中走過去的。
在筆架山到海岸邊之間有一條1600餘米長的沙石道,寬大到可以行車,如果步行,可以一路觀光一路撿拾貝殼,這條路有一個大氣又形象的名字謂為「天橋」。
「天橋」的奇特在世界上據說是絕無僅有的,漲潮的時候煙波浩淼,「天橋」隱在大海之中,筆架山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海島,落潮的時候,恍如幻境,就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在筆架山和海岸架起的「天橋」,自然卻又不動聲色。
「天橋」的形成是大自然造物主的傑作,是潮汐的作用在諸多因素下形成的,漲潮的海水遇到山體的阻擋,經過不知道多少個世紀的衝刷,把兩側的沙石貝殼,在筆架山和岸邊之間堆積而成了一條沙石壩,形成了天橋。
但是在世界上有很多島嶼,為什麼只有筆架山才有「天橋」這樣的景觀呢,這些只能等待地質學者們去給出科學性的答案吧。
很少聽人過分的關注天橋的成因,到是傳說更有廣泛的傳播性,「據說天宮中有兩位九天仙女,為了方便筆架山岸邊的人們渡海上山採藥,偷偷地從天宮下凡,在海岸和筆架山之間拋灑下無數的珍珠,造成了今天的天橋」,傳說中蘊含著海邊的人們善良的心態和對美麗的會心解讀。
在走近筆架山海邊的時候,從公路一眼望去遠遠的映入眼帘的是立於海中的筆架山,如果是落潮時間就能看到蜿蜒入海的天橋,景區大門稱之為海門,圓拱形的大門兩側豎立著鑰匙形狀的石柱,海門與大海之間的寬大廣場上豎立著傳說中的兩位仙女架橋的塑像。
「筆架奇橋」是錦州的八景之一,是錦州多少年以來人們都要在夏日裡踏浪觀潮的去處,那裡寄託著許多人童年的夢和憧憬。
如果在選擇去筆架山最需要關注的是潮汐時間表,由於每天的潮汐時刻都在變化之中,天橋的若隱若現遵循著自然規律,每天潮漲潮落兩次,這條天橋也就有了兩次的露出水面的機會,如果正趕上漲潮,就只能乘坐快艇或者小船了。
筆架山上的三清閣,是佛、道,釋和伊斯蘭教合一的寺廟,上下共分六層,是國內最大的石結構建築,和傳統寺廟不同的是,這座寺廟是中西合璧的設計,始建於晚清時期,為避免海風的侵蝕,選用了石材作為建築材料,整個建築沒有一木一釘,門窗皆由石材精雕細作,這也是三清閣能夠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吧,閣裡供奉著43尊塑像,塑像形態各異、線條流暢,三清閣在1988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島上的古建築還包括有呂祖亭、太陽殿、五母宮、萬佛堂、龍王廟、馬鞍橋、一線天、神龜出海、石猴泅渡、虎陷洞、夢蘭灣等組成的建築群,在這座不大的山上,景觀精緻密集,即能體驗爬山還能戲水趕海,隨手可見的小螃蟹、貝殼會給旅途帶來樂趣,如果是夏日,更可以在不遠的幾處海濱浴場暢遊踏浪,大海、沙灘、藍天、白雲去領略詩一般的浪漫。
前往筆架山的交通也十分方便,如果選擇自駕的話可以G1高速的錦州或者錦州東高速口下道,沿渤海大道或者龍棲灣大道都可抵達,乘坐火車的話在錦州站和錦州南站也都有客運專線,十幾分鐘就會有一趟發往海邊的大巴,大約三、四十分鐘就能看到大海。
另外,可以沿著濱海公路東行十餘公裡就是錦州世博園,會讓你的旅途更加豐富多彩。
筆架山是錦州人的自豪,是大自然造物主的饋贈給錦州人民的寶貴禮物,是錦州人招待外地的親人和朋友的首選地,如果有外地的客人來了,好客的錦州人一定會把你帶到這裡,領略這裡的美景,然後回到市內再來一杯扎啤,擼上幾串地道的燒烤,豈不美哉。
說了這麼許多,其實作為錦州人都有一個隱憂,因為錦州港的修建,在碼頭和筆架山之間只留下一條並不寬闊的水道,無形之中把原來來自山體兩側的水流衝刷,變成了單向的流動,現在已經初現了對這條天橋的影響,每每提起來都心存不安,真心的希望能把這一奇觀完整地保留下來並延續給後人,這不僅僅是責任,更是對自然的尊重和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