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的海邊,人們常可以看到廢棄的牡蠣殼堆積如山的壯觀景象。對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和他帶領的師生團隊來說,這些牡蠣殼可是大有用處的寶貝。經7年的反覆研究實踐,他們對牡蠣殼進行保護性煅燒加工,製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
目前,他的「蠔殼惠民」團隊利用該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已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秉承著惠民的初心,團隊還免費為貧困農戶提供土壤改良劑,為農戶帶去土壤和種植技術知識。
執著于田間地頭
炎炎夏日,「蠔殼惠民」團隊的師生們出現在同安、集美、永定、詔安、平和等地。在農村的田間地頭,他們取土、測值、標記,與農民交流使用土壤改良劑的種植效果。
太陽帽、長褲、袖套、實驗工具,是師生們已經習慣的下鄉裝備。7年來,團隊的師生們已數不清多少次像這樣下鄉調研,再將一手資料帶回實驗室做研究。
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這是團隊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曹敏傑介紹,土壤酸化板結、重金屬超標是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於化肥的過度使用和酸雨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酸化土地面積已佔耕地面積的40%以上。其中,南方土壤酸化問題更突出。特別是我省,酸化耕地面積已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6.5%。在平和縣,土壤酸化面積甚至佔當地總耕地面積的99.27%。土壤酸化導致營養元素流失,有毒重金屬化合物溶解度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結構變差,減產減收,種植出的農產品品質下降,還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保護耕地、力促生產刻不容緩。」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曹敏傑帶著學校師生組成研究團隊,把目光聚焦在福建沿海堆積如山、每年超過100萬噸的廢棄牡蠣殼上。
這些令人頭疼的牡蠣副產品含有鈣、鎂、鋅、鐵等多種金屬元素及胺基酸,但民間用土窯燒制牡蠣殼用於土壤改良的方法效果不穩定,可能殘留重金屬。在處理工藝上,「蠔殼惠民」團隊反覆研究嘗試,最終利用保護性煅燒加工,將牡蠣殼變廢為寶,製成了土壤改良劑。
研究成果廣泛惠民
這兩年,「蠔殼惠民」團隊師生在深入農村時,將他們研發的土壤改良劑也帶到農戶身邊。
「治土扶農」,只有從源頭上讓土壤更健康更有營養,才能促進農作物更好地生長。將土壤改良劑以公益形式免費提供給多個縣的貧困戶和種植戶之外,他們還給農戶們帶去種植技術及土壤相關知識。
為更好地幫助農民改善土壤,研究團隊針對不同作物適合生長的土壤酸鹼度,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一次次下鄉,師生們欣喜地看到使用土壤改良劑後,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斷改善、農作物呈現日益旺盛的長勢。
近幾日,他們收到永定金砂鄉秀山村幾個農戶的感謝信。農戶種植的香蕉、百香果、蜜柚在團隊的幫扶下長勢越來越好,有望再迎來一個豐收年。
「望著一座座碩果纍纍的果園,我們百感交集,能為農村發展盡一份力,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集美大學食品加工專業研究生許玲玲說。
「當我們上山下鄉,走進田間地頭,貧困農戶深耕土地時的艱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實地呈現在眼前。」團隊裡生物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謝淵說。在扶貧過程中,他們把貧困種植戶當成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為他們規劃,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加入科研隊伍僅一年,但「科技扶農」的力量鼓舞著謝淵以更專業的技術改善貧困農戶的生活,助力鄉村振興。
這也是曹敏傑樂於看到的團隊成長。他說:「高校師生們就是要深入基層,將研究、將論文真正寫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