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團隊如何化牡蠣殼為神奇·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20-12-20 福建日報

    在閩南的海邊,人們常可以看到廢棄的牡蠣殼堆積如山的壯觀景象。對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和他帶領的師生團隊來說,這些牡蠣殼可是大有用處的寶貝。經7年的反覆研究實踐,他們對牡蠣殼進行保護性煅燒加工,製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

    目前,他的「蠔殼惠民」團隊利用該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已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秉承著惠民的初心,團隊還免費為貧困農戶提供土壤改良劑,為農戶帶去土壤和種植技術知識。

    執著于田間地頭

    炎炎夏日,「蠔殼惠民」團隊的師生們出現在同安、集美、永定、詔安、平和等地。在農村的田間地頭,他們取土、測值、標記,與農民交流使用土壤改良劑的種植效果。

    太陽帽、長褲、袖套、實驗工具,是師生們已經習慣的下鄉裝備。7年來,團隊的師生們已數不清多少次像這樣下鄉調研,再將一手資料帶回實驗室做研究。

    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這是團隊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曹敏傑介紹,土壤酸化板結、重金屬超標是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於化肥的過度使用和酸雨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酸化土地面積已佔耕地面積的40%以上。其中,南方土壤酸化問題更突出。特別是我省,酸化耕地面積已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6.5%。在平和縣,土壤酸化面積甚至佔當地總耕地面積的99.27%。土壤酸化導致營養元素流失,有毒重金屬化合物溶解度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結構變差,減產減收,種植出的農產品品質下降,還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保護耕地、力促生產刻不容緩。」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曹敏傑帶著學校師生組成研究團隊,把目光聚焦在福建沿海堆積如山、每年超過100萬噸的廢棄牡蠣殼上。

    這些令人頭疼的牡蠣副產品含有鈣、鎂、鋅、鐵等多種金屬元素及胺基酸,但民間用土窯燒制牡蠣殼用於土壤改良的方法效果不穩定,可能殘留重金屬。在處理工藝上,「蠔殼惠民」團隊反覆研究嘗試,最終利用保護性煅燒加工,將牡蠣殼變廢為寶,製成了土壤改良劑。

    研究成果廣泛惠民

    這兩年,「蠔殼惠民」團隊師生在深入農村時,將他們研發的土壤改良劑也帶到農戶身邊。

    「治土扶農」,只有從源頭上讓土壤更健康更有營養,才能促進農作物更好地生長。將土壤改良劑以公益形式免費提供給多個縣的貧困戶和種植戶之外,他們還給農戶們帶去種植技術及土壤相關知識。

    為更好地幫助農民改善土壤,研究團隊針對不同作物適合生長的土壤酸鹼度,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一次次下鄉,師生們欣喜地看到使用土壤改良劑後,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斷改善、農作物呈現日益旺盛的長勢。

    近幾日,他們收到永定金砂鄉秀山村幾個農戶的感謝信。農戶種植的香蕉、百香果、蜜柚在團隊的幫扶下長勢越來越好,有望再迎來一個豐收年。

    「望著一座座碩果纍纍的果園,我們百感交集,能為農村發展盡一份力,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集美大學食品加工專業研究生許玲玲說。

    「當我們上山下鄉,走進田間地頭,貧困農戶深耕土地時的艱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實地呈現在眼前。」團隊裡生物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謝淵說。在扶貧過程中,他們把貧困種植戶當成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為他們規劃,讓貧困戶對生活充滿希望。加入科研隊伍僅一年,但「科技扶農」的力量鼓舞著謝淵以更專業的技術改善貧困農戶的生活,助力鄉村振興。

    這也是曹敏傑樂於看到的團隊成長。他說:「高校師生們就是要深入基層,將研究、將論文真正寫在祖國大地上。」

相關焦點

  • 集美大學科研團隊用牡蠣殼……
    牡蠣 是我們常見常吃的海鮮 你知道牡蠣殼還有大用處嗎? 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是曹敏傑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在發現福建土壤酸化問題嚴重時,位於閩南沿海的他,便將貝類副產物與酸化土壤聯繫一起。
  • 集美大學科研團隊用小牡蠣殼做大文章
    牡蠣是我們常見常吃的海鮮你知道牡蠣殼還有大用處嗎?利用牡蠣殼改良酸化土地實現了變廢為寶、扶貧助農、保護土壤的目標「蠔殼惠民」團隊深入閩西南開展田野調查曹敏傑把他的研究團隊命名為「蠔殼惠民」。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是曹敏傑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在發現福建土壤酸化問題嚴重時,位於閩南沿海的他,便將貝類副產物與酸化土壤聯繫一起。據了解,土壤酸化板結、重金屬超標是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
  • 牡蠣殼,翻身
    如何化解牡蠣殼的煩惱,當地心有餘而力不足。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約20年前,村裡有不少殼灰窯,日夜燒制牡蠣殼。」吳志雄還記得,當時牡蠣殼灰在建築領域大有市場,毗鄰的廣東甚至有人專門開著小船前來收購,「一筐可賣2元多」。但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殼灰窯一開火,周邊農民在家裡根本待不住。
  • 詔安: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東南網11月29日訊 11月22-24日,一年一度的全國農業界營銷盛會——第35屆中國植保雙交會在福州舉行,福建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自主自有專利產品「瑪塔牡蠣鈣」參展,一舉贏得了全國數十家經銷商的青睞,展會期間訂單金額超500萬元,實現了新品開門紅。
  • 牡蠣的愛情生活---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將初嘗牡蠣喻為禁忌,寫得甚是美妙:那活牡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猶滴著水,像嘗到了未來的滋味,像打開阿拉丁的洞穴。 林語堂寫《中國人的飲食》時斷言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生吃牡蠣」,可如今,到處有人生吃牡蠣。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 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本報記者林桂楨通訊員羅旻敏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
  • 集大師生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通訊員 羅旻敏)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
  • 全省最大牡蠣吊養基地 詔安科技將牡蠣殼變廢為寶
    該鎮西梧村村支書吳志雄如此形容牡蠣殼成災的場面:「村道兩旁的牡蠣殼堆成小山,車都開不進來,臭氣燻天,汙水橫流。」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約20年前,村裡有不少殼灰窯,日夜燒制牡蠣殼。」吳志雄還記得,「一筐可賣2元多。」但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再加上建築業主要原料的拓展,牡蠣殼灰開始失去原有市場。
  • 「好事達」何以達萬裡·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穩外貿工作座談會上,6家企業通過視頻連線發言,好事達(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這家接連遭受中美貿易摩擦疊加櫥櫃、浴室櫃反傾銷,境內外疫情影響等多重困難的福建外貿企業,已經熬過最艱難的第二季度,目前外銷訂單正逐步恢復。
  • 福建一古橋與趙州橋齊名,九百年沒被衝垮,只因為用牡蠣固橋基
    福建一古橋與趙州橋齊名,九百年沒被衝垮,只因為用牡蠣固橋基,在福建泉州有一座古老的石橋,造型簡單美觀,但整座橋都是用巨石砌成,沒有水泥鋼筋加固,900多年來都沒有被攻破,與趙州橋並列!這座古老的橋沒有使用一點鋼筋混凝土,但是橋的建設者利用特殊的東西進行加固。
  • 漳浦幹部走進直播間後……·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為解決疫情帶來的農產品銷售難題,自5月以來,由漳浦縣委、縣政府主辦,漳浦縣農業農村局、文體旅局、海洋與漁業局、工信局、市場監管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共同策劃的「漳浦縣百場帶貨直播」開啟。黨員幹部聯手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走進直播間,幫老鄉帶貨。
  • 詔安:開發土壤調節新技術 牡蠣殼不再煩人
    11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吳楠 沈乾生)詔安是全省最大的牡蠣吊養基地,全縣年產牡蠣9.2萬噸。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牡蠣 - 牡蠣---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楊點墨(深圳) 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有關於牡蠣的一段描寫: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裡。 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 當時的我,也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
  • 夜遊武夷山·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前兩天才看了『印象大紅袍』的實景演出,今天聽說遊船復航,就帶著家人來聽聽武夷山的詩詞,很有趣。」來自福州的林小姐說,她剛下船,但腦子裡還迴蕩著在遊船上喝茶、賞景、聽詩詞、看表演的畫面。    近日,世界「雙遺」福建武夷山陸續恢復開放夜遊崇陽溪、印象大紅袍、武夷水秀等夜間消費項目,圍繞「夜遊」「夜行」「夜秀」「夜食」等主題,融合武夷山水、茶文化,推出相應優惠政策等措施,促進「夜經濟」逐步復甦。    據悉,「夜遊崇陽溪」為遊船行進式實景演出,打造行於雲端、遊於畫卷的意境。
  • 牡蠣(生蠔)殼的回收處理
    挖坑掩埋、傾倒入海、隨地堆積一度成了大部分牡蠣殼的最終歸宿,但這樣容易引發更多的負面效應,比如造成海域面積減少、汙染鄉村環境等。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但因為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小時候隨處可見的那種燒白灰的小作坊已經關停了。
  • 澎湖:那些鄉愁與守望·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西嶼燈塔:往事並不如煙    漁翁島燈塔是澎湖的地標景觀,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築,和福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據史料記載,現在的漁翁島燈塔是在西嶼燈塔的舊址上修建而成。澎湖西嶼燈塔是中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燈塔,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落成,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福建同安人、時任澎湖水師協鎮的陳化成等人籌資重修。
  • 廢棄牡蠣殼髒了村 這裡到處「白花花」
    9月15日上午,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根據線索前往上埠頭村,在該村一些區域,看到了大量牡蠣殼堆積,影響了周邊的環境衛生。當天上午,在清江鎮上埠頭村一處河邊,堆滿了白花花的牡蠣殼,遠看就像是一處「白沙灘」。走近看時,這些牡蠣殼是白中帶黑,更顯難看。經過長時間的日曬,有些殼已變脆,一踩就碎。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該技術申請3項國家...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7月2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 牡蠣殼建造、與趙州橋齊名的「海內第一」洛陽橋,不在河南在福建
    福建這個寶藏旅遊省份,小萌可太喜歡了,今天就來帶你一起雲遊,福建泉州洛陽橋,為你講述洛陽橋的故事。,將下面流淌的水系命名為洛陽江,所以,這座橋也叫做洛陽橋。用牡蠣殼建造的它,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距今9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