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師生耗時七年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該技術申請3項國家...

2020-12-20 瀟湘晨報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

深入田間地頭 研究土壤改良技術

由於平時要上課,曹敏傑和團隊師生們更多是利用暑期時間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研究。他們走遍了同安、灌口、永定、詔安、平和等地,深入農村取土、測值、標記,與農民交流土壤改良劑的使用效果,而後把一手資料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

「牡蠣殼含有鈣、鎂、鋅、鐵等多種金屬元素及胺基酸。民間用土窯燒制牡蠣殼用於酸性土壤改良,效果不穩定,可能有重金屬殘留風險。」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曹敏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牡蠣殼安全又高效地應用於土壤改良?這也是「蠔殼惠民」團隊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他們指導合作企業經過系列處理工藝,將廢棄牡蠣殼變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土壤的改良。

免費推廣使用 幫助農民增收

近兩年來,「蠔殼惠民」團隊師生為農戶進行種植技術講解,普及土壤相關知識,並將土壤改良劑免費提供給貧困戶和種植戶。

為了更好地幫助農民科學改善土壤,研究團隊根據不同作物適合生長的土壤酸鹼度,分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從土壤採樣、施肥、播種、生長情況檢查,到最終農產品收穫及品質檢查分析……師生們持續跟蹤調查,他們欣喜地看到,使用改良劑後,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斷改善,農作物呈現日益旺盛的長勢。

近日,「蠔殼惠民」團隊陸續收到龍巖永定金砂鄉秀山村幾名農戶的感謝信——在集大師生的幫助下,他們種植的香蕉、百香果、蜜柚長勢越來越好,將迎來豐收年。

【來源:廈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 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
  • 耗時七年!集大師生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7月2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 集大師生「蠔殼惠民」團隊改良土壤扶貧助農
    集美大學副校長、教授曹敏傑帶領研究團隊的師生經過7年研究,對牡蠣殼進行保護性煅燒加工,能成為理想的土壤改良劑,可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實現了變廢為寶、扶貧助農、保護土壤的目標。他給團隊取了個名字:「蠔殼惠民」。
  • 蠔殼惠民 集美大學師生用土壤改良劑扶貧助農
    (集美大學供圖)東南網7月22日訊(本網記者 林歆剛 通訊員 羅旻敏)在集美大學,有一個特殊的團隊叫「蠔殼惠民」,他們以牡蠣殼為原料,製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22日,記者從集美大學獲悉,該團隊帶隊人、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以及其研究團隊的師生經過7年研究,用牡蠣殼製成土壤改良劑,實現了變廢為寶、扶貧助農、保護土壤的目標。
  • 看這團隊如何化牡蠣殼為神奇·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在閩南的海邊,人們常可以看到廢棄的牡蠣殼堆積如山的壯觀景象。對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和他帶領的師生團隊來說,這些牡蠣殼可是大有用處的寶貝。經7年的反覆研究實踐,他們對牡蠣殼進行保護性煅燒加工,製成土壤改良劑,用於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
  • 集美大學科研團隊用牡蠣殼……
    牡蠣殼經保護性煅燒加工 能夠成為理想的土壤改良劑 有效改良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汙染土壤 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是曹敏傑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在發現福建土壤酸化問題嚴重時,位於閩南沿海的他,便將貝類副產物與酸化土壤聯繫一起。
  • 集美大學科研團隊用小牡蠣殼做大文章
    作為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如何實現貝類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是曹敏傑近幾年致力研究並解決的方向。在發現福建土壤酸化問題嚴重時,位於閩南沿海的他,便將貝類副產物與酸化土壤聯繫一起。據了解,土壤酸化板結、重金屬超標是目前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
  • 詔安: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有誰曾想,一度讓詔安縣沿海村莊頭痛的廢棄牡蠣殼如今卻成為市場上的「新寵兒」?這還得從2015年,詔安縣四都鎮引進一家公司說起。「我們村是海上牡蠣養殖大村,牡蠣在給漁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廢棄牡蠣殼對環境的汙染曾經讓鎮村幹部頭痛不已。」詔安四都鎮西梧村書記吳志雄說,當時西梧村道路兩側廢棄的牡蠣殼堆積如山,散發陣陣惡臭,群眾苦不堪言。
  • 牡蠣殼調理土壤 做成粉每噸600元供不應求
    大眾網威海1月13日訊 (記者 丁藝)吃牡蠣人們通常喜歡,可吃過之後殼怎麼處理也有點小苦惱。會不會汙染環境?1月13日下午,「尋味幸福 遊『蠣』乳山」全國媒體及網絡名博採風團來到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在這裡發現,普通人眼裡的「海洋垃圾」,在這裡變廢為寶,成為市場上搶手的熱銷貨。
  • 土壤補鈣新姿勢!牡蠣殼還能這麼用?
    殊不知,土壤也缺鈣。在農作物土壤補鈣領域,安全、綠色、有效的土壤補鈣產品市場可以說是空白的。在此背景下,廈門瑪塔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市場上的創新先鋒,以一款牡蠣殼為原材料的純天然海洋鈣「瑪塔牡蠣鈣」填補了這項空白,深受廣大農戶的喜愛。據了解,鈣離子在土壤中容易被磷酸根、碳酸根等固定,並且也很容易被各種土壤微生物利用,因而造成農作物缺鈣。
  • 詔安:開發土壤調節新技術 牡蠣殼不再煩人
    開發出製成土壤調理劑的技術後,詔安每年富餘的8萬噸牡蠣殼不再煩人,妙解難題之餘,一個新的產業正冉冉升起 牡蠣殼,翻身 東南網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廢棄的牡蠣殼已開始清理 約談養殖戶提高文明意識
    溫州網樂清支站訊 昨日,曝光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隨意堆放現象。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對反映的問題著手整改,昨日,工作人員已針對該村的廢棄牡蠣殼進行清理。  據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昨日,他們已組織人員,對上埠頭村村內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安排清理清運工作,並對全鎮進行徹底排查,如查到有廢棄牡蠣殼堆放點,也根據要求進行清運。當天下午,十多名清潔人員開始清理廢棄牡蠣殼和雜草,一車車的垃圾被不斷清運出去。  「報紙上曝光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堆放的牡蠣殼量較大,部分路段的牡蠣殼堆放點已累積數年了。」
  • 牡蠣殼,翻身
    原標題:牡蠣殼,翻身詔安是全省最大的牡蠣吊養基地,全縣年產牡蠣9.2萬噸。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 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廢棄牡蠣殼髒了村 這裡到處「白花花」
    縣道旁的牡蠣殼。作為「中國牡蠣之鄉」的清江鎮,一提到牡蠣,不少吃貨們會垂涎三尺。可剔除牡蠣肉後的牡蠣殼被隨意堆放,影響了當地的村容村貌。日前,有市民舉報: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堆積現象。9月15日上午,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根據線索前往上埠頭村,在該村一些區域,看到了大量牡蠣殼堆積,影響了周邊的環境衛生。當天上午,在清江鎮上埠頭村一處河邊,堆滿了白花花的牡蠣殼,遠看就像是一處「白沙灘」。走近看時,這些牡蠣殼是白中帶黑,更顯難看。經過長時間的日曬,有些殼已變脆,一踩就碎。
  • 全省最大牡蠣吊養基地 詔安科技將牡蠣殼變廢為寶
    村裡殼灰窯相繼關停,大量牡蠣殼無處可去。實際上,牡蠣殼的回收利用方式不止一種。但和燒制白灰相比,其他方式的消化能力可謂杯水車薪。以用作牡蠣育苗載體為例,牡蠣殼經鑽孔、串聯成串後,便可重回大海,吊養育苗。「但加工過程費時費力,且僅能消化當地不到四十分之一的牡蠣殼。」吳志雄說。詔安也曾嘗試引入小型加工廠,通過烘乾、粉碎等簡單流程,將牡蠣殼加工成飼料添加劑等初級產品。
  • 牡蠣(生蠔)殼的回收處理
    挖坑掩埋、傾倒入海、隨地堆積一度成了大部分牡蠣殼的最終歸宿,但這樣容易引發更多的負面效應,比如造成海域面積減少、汙染鄉村環境等。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但因為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小時候隨處可見的那種燒白灰的小作坊已經關停了。
  • 你們扔掉的牡蠣殼其實是寶貝 既能「吃」又能用
    1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乳山牡蠣體驗之旅」記者團走進了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現我們視為廢品的牡蠣殼其實既可以作肥料改善土壤,又可以作為飲料餵海參,真是名副其實的「寶貝」。  乳山市牡蠣養殖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30萬噸。為人們奉上美味的同時,大量牡蠣殼的處理也成為一大難題。
  • 新技術讓貽貝殼迎來春天 「賽萊特」變殼為寶
    海洋微納米果蔬淨、土壤微元素平衡劑、有機汙染物降解光催化劑、水產品保鮮劑和抗靜電油汙洗滌劑……這些都是舟山賽萊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貽貝殼為原料研發的高值化新產品。近日,在普陀舉行的「基於貝殼微納米骨架材料的高值化產品開發」成果鑑定會上,經過國家、省、市專家組成的鑑定小組3個多小時的質詢論證,鑑定結論:項目整體成果達國際化水平,部分技術為國內外首創。
  • 天津漢沽大神堂海域投放3萬牡蠣礁 牡蠣殼變身「公屋」
    出處:北方網        瀏覽量: 7416 次 我要評論 &nbsp  漁民廢棄的大量牡蠣殼在經過挑揀包裝後可以「變身」為一個個人工牡蠣礁附著基,投放到海域固定點位形成牡蠣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