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成功潛下300米深海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2020-12-12 閩南網

  我國首次人工潛下300米深海成功,昨凌晨實際潛深313.5米

  300米深潛探海

監視器顯示,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在水下展示國旗



我國首次人工潛入300米深海示意圖

潛水員需從生活艙進入潛水鐘

潛水鐘被下放到海裡

潛水員遊出,探摸海底

潛水員在生活艙完成減壓後才能出艙

1月12日0時,搭乘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入水向300米目標衝刺

  閩南網1月13日訊 昨日清晨,我國6名潛水員分成兩批進入潛水鐘到達水下300米出艙作業,下潛實際深度達到313.5米,300米飽和潛水試驗成功。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昨上午6人分兩批下水

  1月9日13時,6名飽和潛水員進入到生活艙裡開始加壓。1月11日24時,搭載著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開始被下放到海裡。

  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1月12日1時40分、2時22分、3時33分,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相繼從潛水鐘裡鑽出,遊到海裡進行探摸。4時29分,3人完成探摸巡潛,相繼回到潛水鐘裡。5時09分,3人乘坐潛水鐘「電梯」,安全返回到甲板上的生活艙裡。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12日上午8時,李洪健、羅小明、譚輝3名潛水員第二批下水作業,於14時左右返回生活艙。他們在水下進行了互相拍攝。此後,6名潛水員將在生活艙裡減壓,預計將於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6名潛水員需減壓11天

  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潛水總監金鋒介紹說,到潛水鐘有一個直徑65釐米、長度約90釐米的通道,潛水員可通過此爬入潛水鐘。潛水鐘是橢圓形的,高處約2.5米。潛水員進入潛水鐘後,將與過渡艙分離,「深潛」號上的大吊機將潛水鐘吊起送入300米海底。等潛水鐘平穩放置於海底後,潛水員將出海進行海底作業。當潛水員完成作業返回潛水鐘後,潛水鐘將出水與過渡艙對接,潛水員再通過過渡艙進入生活艙休息。

  300米飽和潛水現場總指揮郭傑介紹,完成作業後,潛水員需要在減壓艙裡過11天,才能完成減壓。據悉,此次作業使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300米飽和潛水成套技術。

  增強水下應急搶險能力

  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認為,這使我國可以在更大的深度下,開展複雜的水下安裝、抽油、搶險打撈作業,可增強我國大深度水下各類應急搶險和環境救助能力,提高應對我國東海、南海及經濟專屬區政治、經濟等緊急事件的能力,提升我國在海洋活動、海洋經濟中的話語權,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沈灝表示,我國將衝擊500米飽和潛水新目標。

  □相關連結

  什麼是飽和潛水?

  潛水深度每超過10米,壓力就增加1個大氣壓。在300米海底,潛水員承受的壓力是地面的30倍。潛水員潛水完畢後,人必須減壓,否則潛水員身體內的惰性氣體會殘留在身體組織中,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甚至危及生命。

  美國1957年提出「飽和潛水」,就是創造出一種環境和條件,使潛水員體內各組織體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氣體達到完全飽和的程度,潛水員可以在高壓下停留幾十天,待作業完成後,一次減壓,返回正常生活。這就需要建造一個生活艙,給艙裡加壓形成高壓環境,潛水員在艙裡呼吸的是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981年,美國完成了第一次實驗,3名潛水員在686米的海底生活工作了7個晝夜。

  揭秘飽和潛水員

  公式呼吸 飽和潛水員呼吸的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潛水員的聲音會因此變得像鴨子叫一樣。

  公式壓力 在300米的深海裡,潛水員要承受的壓力是31個大氣壓,比常人多30倍。人感覺就像被擠壓住了一樣,骨頭與骨頭貼得很緊,抬下手、動動腳,都很費力。

  公式吃飯 潛水員的飯菜通過生活艙上的一個圓柱一樣的洞送進來。潛水員不能吃硬的,會損傷牙齒;不能吃黃豆等容易放屁的食物;不能吃蘿蔔、韭菜等味道重的食物,以免汙染狹小的環境;米飯、饅頭被擠壓粘在牙上,很難受,需要使勁咀嚼,才能吃下去;味覺變遲鈍,飯菜吃不出鹹味來;要多吃牛排、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食物。

  公式睡覺 6個人擠在長11米、寬3.8米、高3.5米的生活艙裡。艙裡有6個上下設置的床鋪,中間過道不到50釐米寬,床寬90釐米。睡覺不能關燈,以便地面上的監控室隨時監控潛水員的生命安全。一天睡12個小時以上。

  公式如廁 潛水員如廁、洗澡都在生活艙裡,如廁、洗澡前要向地面監控人員報告,如廁完成後也要報告。地面監控人員發出指令,潛水員才可放水衝馬桶,並關上放水閥門。然後,地面人員再打開另一個閥門,把汙物排到一個圓筒內。這樣做的目的是,絕對保證生活艙裡不出現漏氣現象。

  公式穿衣 生活艙裡保持著38攝氏度至40攝氏度的溫度,潛水員在艙裡穿著短袖等純棉寬鬆的衣服。下海作業時,穿的是「熱水服」,流動著熱水的水管密布在衣服的各處,保持潛水員的正常體溫。

  「深潛號」

  我國第一艘自行建造的具備300米飽和潛水作業能力的深潛水工作母船,船上裝備的300米飽和潛水系統,由生活艙、過渡艙、潛水鐘、生命保障系統等四個主要部分組成。飽和潛水作業期間,6名潛水員生活在壓力為31個大氣壓的生活艙內,工作時,由潛水鐘送至水下300米處,完成潛水作業後,再乘潛水鐘返回生活艙裡。

相關焦點

  • 313.5米遊在深海 中國完成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
    按計劃,早上8時,李洪健、羅小明、譚輝三名潛水員乘坐潛水鐘再次下水,進行了第二鐘下潛巡迴作業。目前,6名潛水員在生活艙裡減壓,預計24日出艙,回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  據悉,1月9日13時,我國首艘300米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6名飽和潛水員依次進入潛水系統的生活艙。艙門關閉,控制室工作人員向生活艙注入氦氧混合氣體開始加壓。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成功 潛水員講述海底生活
    1月25日,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在高壓環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時的6名飽和潛水員——胡建、管猛、董猛、譚輝、羅小明、李洪健,完成減壓依序出艙,安全返回工作母船。1月26日,本報記者通過電話對完成了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壯舉的幾位潛水員進行了採訪。  「出艙後要觀察48小時,到明天9點,身體沒什麼問題就可以走了。」1月26日晚,潛水員董猛在電話裡與記者交談時,語氣輕鬆。1月12日,董猛和他的同事們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創下我國飽和潛水海上作業史上的深度新紀錄——313.5米。
  • 直接暴露在480米海底 亞洲最牛潛水員來杭州
    「我們做的『480米氦氧飽和模擬潛水』實驗,是為了使人能夠直接潛入深海,承受海水壓力的,主要是人身體本身。   「具體方法是,在一個人造的圓形艙室內加壓,逐漸使得壓力相當於下水65米、250米、300米,直至400米;到了480米後,4名潛水員還佩戴頭盔,身著潛水服,從艙室內出去,模擬海底出艙。
  • 飽和潛水技術揭秘:潛水員不能吃黃豆等防止放屁(1)
    5時零9分,搭載著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胡建、管猛、董猛3名潛水員的潛水鐘,從300米水深的海底回到工作母船的甲板上,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3名潛水員返回到生活艙裡休息。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
  • 中國海軍潛水員水下330米出艙 現場畫面曝光
    潛水員出艙入海巡潛經過飽和潛水試驗和13天的減壓,參加飽和潛水專項試驗的北海艦隊某防救生支隊4名潛水員於1月20日出艙,標誌著海軍組織的飽和潛水專項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並一舉創造了330.2米的全國飽和潛水新紀錄。隨著海軍轉型建設和海洋權益的不斷拓展,海軍艦艇編隊挺進深藍在海洋的廣度、深度上不斷取得新得突破。
  • 中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圓滿完成
    圖為:上海打撈局300米飽和潛水作業人員在」深潛號「上下放載人潛水鐘(金國安攝)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喬雪峰) 1月12日,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作業,巡迴潛水深度達到
  • 它,助人深潛300米!
    「海龍」號是我國目前建造交付的最先進、作業能力最強的飽和潛水支持船,首次搭載了全球最先進的固定式24人雙鍾飽和潛水系統,可支持24名潛水員到300米水下作業,總體作業能力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其建成交付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飽和潛水裝備和深水裝備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深水工程作業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一次帶24人深潛海底300米!世界最先進飽和潛水支持船交船
    「海龍號」是我國目前建造交付的最先進、作業能力最強的飽和潛水支持船,首次搭載了全球最先進的固定式24人雙鍾飽和潛水系統,可支持24名潛水員到300米水下作業,總體作業能力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海龍」號總長124.0米,型寬24.0米,型深10.2米,設計吃水6.5米,甲板面積為900平方米,航速約14.5節,自持力45天,定員120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潛300米探「龍宮」
    而這一次,是他從沒嘗試過的300米深海。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中國人探尋自然的夢想。如今,我國深海飽和潛水又一次挑戰了極限。  中國必須發展飽和潛水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核潛艇「庫爾斯克號」不幸沉沒,118名官兵葬身海底。由於不具備深海潛水作業能力,俄羅斯不得不求助於英國和挪威。
  • 從300米到1萬米 我國載人潛水器深海之路
    1986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研製成功。雖然它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4節,但也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的救援型載人潛水器。
  • 國際前沿:使用SGPT減壓系統進行野外取樣和長期圈養來自熱帶深海水域的底層魚類
    提起衝繩水族館,你可能不知道,但是看下面這張一群人對著鯨鯊拍拍拍的圖,你一定在哪裡見過:圖片來源:Okinawa Churaumi Aquarium    每次看到有關日本衝繩水族館的報導,作為水產人的我們來說,欣賞美景的同時,疑問應該也很多:比如,他們是如何實現獲取並在人工條件下飼養幾百米以下的海洋生物的?
  • 秘魯潛水員深海潛水遇事故膨脹成「大力水手」
    【環球網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12月13日援引委內瑞拉《國家報》的報導稱,秘魯57歲的中年男子亞歷杭德羅·拉莫斯(Alejandro Ramos)——人稱威利(Willy),是一名捕撈貝類的深海潛水員。
  • 廈門小夫妻深海潛水嬉戲患上減壓病險些喪命
    但因為大多數非專業潛水者缺乏減壓知識,因潛水而發生減壓病的情況也明顯增多。數日前,一對廈門新婚夫婦就因在潛水時嬉戲追逐貿然上浮,結果速度過快,而雙雙呼吸困難,險些喪命。  深海嬉戲,上來後全身酸痛  今年27歲的彭先生是一家咖啡廳的老闆,平常就喜歡嘗試一些新鮮事物,今年5月結婚後,他與妻子小許商量著要去國外度蜜月,順便學習潛水。
  • 探索「救命部隊」 走近中國海軍潛水員
    參加飽和潛水實驗的潛水員,則要承受更為嚴苛的考核,堪比航天員選拔。    潛水是人類挑戰自然與自身極限的行動之一。二戰後,隨著潛艇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核潛艇的出現,大洋深處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深海潛水員也成為海軍強國的標誌之一。特別對於長期以潛艇作為「撒手鐧」的中國海軍而言,潛水員也是「救命部隊」。
  • 潛水員潛水作業的特點
    潛水員潛水作業屬於高危險作業範疇,它不同於礦山、建築、危險化學品等高風險行業。由於潛水行業所遵守的高標準作業準則,其事故率,事故所發生的後果嚴重性小於礦山、建築、危險化學品等行業。潛水員水下作業注意事項:潛水員要定期進行身查,常見潛水疾病及傷害事故的預防:常見疾病和人身傷害有減壓病、肺氣壓傷、潛水擠壓傷和缺氧等,採取如下預防措施:自覺遵守各項潛水規則;明確作業任務,正確選擇減壓方法和減壓方案;身體不適或不合格嚴禁下潛;潛水員上升出水,必須沿入水繩上升,在上升過程中嚴禁屏氣。潛水員首先了解水池的構造情況。
  • 中國創深潛紀錄的海軍潛水員安全離艙
    中新社三亞六月二十九日電(張昂)經過九晝夜的生理減壓,今天下午,中國創國內飽和潛水新紀錄的八名海軍潛水員安全走出飽和居住艙。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下午,這八名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深海中成功地進行了一百五十米飽和、一百八十二米巡潛試驗,創造了國內飽和潛水新紀錄。  隨後,他們返回潛水工作母船飽和居住艙進行生理減壓。
  • 「潛水員」職業的前世今生
    海底採珠,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和傳說。南北朝時北部灣的合浦產海珠,因為採集過度,珠蚌絕跡;後來孟嘗來當太守,改善了生態環境,珠蚌重現,採珠業又恢復了,這就是「合浦珠還」的故事。現在看來,古時候的採珠人還算不上是優秀的「潛水員」:他們鑽入水底,只能在幾米水深的地方待上2~3分鐘。即便有特殊潛水能力的水上民族,也只能下潛幾十米。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至10619米
    本文轉自【快科技】;7月17日,據央視新聞報導,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