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國首艘飽和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上,在高壓環境暴露生活了380小時的6名飽和潛水員——胡建、管猛、董猛、譚輝、羅小明、李洪健,完成減壓依序出艙,安全返回工作母船。他們經過24小時適應恢復後,目前身體狀況良好。1月26日,本報記者通過電話對完成了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壯舉的幾位潛水員進行了採訪。
「出艙後要觀察48小時,到明天9點,身體沒什麼問題就可以走了。」1月26日晚,潛水員董猛在電話裡與記者交談時,語氣輕鬆。1月12日,董猛和他的同事們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作業,創下我國飽和潛水海上作業史上的深度新紀錄——313.5米。
「人像被真空包裝的食物」
「骨頭壓縮得厲害,有一種脫臼的感覺,關節伸展不開,自己就好像被真空包裝的食物。」說起在深海中的感受,潛水員胡建告訴記者,在增壓過程中,人容易感覺疲勞,特別想睡覺,而且味覺和嗅覺變得不靈敏,吃啥都不香。
「最艱難的時候是150—300米加壓的過程。」胡建說,這個過程中,潛水員們在艙裡基本保持坐著的狀態,不能睡覺。這是因為,為避免加壓過程中出現氧氣供應盲區導致窒息,潛水員必須醒著。
胡建是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培養出的第一批具備飽和潛水資質的隊員。7年前,他曾潛入水下103.5米處修復南海番禺油田海底破損的油管,是這個行業裡的「大哥級」人物。
平時在陸地上可以輕鬆完成的動作,在飽和潛水過程中都屬於高難度動作。胡建說,在艙內,從睡覺的地方到洗漱的地方只有一個艙門之隔。換作平時,人們輕鬆一步就能跨過去。但是,在深海的艙內,這是個艱難的「旅程」:抬腿、伸腿、邁腿,原本輕而易舉的事現在變成了一系列分解動作。「很累,尤其是胯部會疼得厲害。」
進艙時,每個人都帶了一本厚厚的書
飽和艙是一個長11米,橫截面直徑兩米多的圓筒狀艙,可容納9人,人在裡面能直立行走和躺臥。艙內的生活十分單調,除了看書、睡覺,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一直伴隨著每一個人。
潛水員告訴記者,進艙時,他們每個人都帶了一本厚厚的書,希望可以用來打發休息時的時光,緩解心中的壓力。
艙裡不能打電話、發郵件,沒法跟家人和朋友聯繫。董猛說,「有時候睡前會想家人和朋友,也會夢到他們。」
在艙內,潛水員的生活方式嚴謹得近乎苛刻:要徹底戒菸戒酒;在高壓環境中,溼度很難掌握,洗澡和上廁所都要在一個狹小的過渡艙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食物通過一個遞物筒送入生活艙內,潛水員吃飯時一粒飯菜渣都不能掉在艙內,必須保持生活艙的絕對衛生……
「海底世界不如想像精彩」
「坐潛水鐘下去的時候,看到一條小魚,特別小,只有手指頭那麼大。到了水下又看到一條大一點的小魚,有20釐米長。」有關海底的情形,董猛說起了他借著頭盔上的燈光看到的兩條小魚。
人們想像中的海底世界有著五彩斑斕的珊瑚,各種各樣的魚遊來遊去,但對於潛水員們而言,海底世界遠不如這般精彩。
海底作業區十分荒蕪,幾乎沒有海洋生物。潛水員們忙著作業,一幹就是8—10個小時,之後就是回艙睡覺休息,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欣賞」海底景色。
通常情況下,一組潛水員下去幹活時,另一組潛水員在生活艙內休息,但也不能睡得太熟——幹活的潛水員回來時,艙內的隊員必須幫忙打開生活艙的門。開門也不容易,要用一個液壓助推器按程序操作,關門時一定要保證門的密封性,否則,內外氣壓不一樣,人的血管會瞬間爆掉。
飽和潛水,「實戰與試驗完全是兩個概念」
36歲的李洪健是6名潛水員中年齡最長,也是最早和海打交道的人。1996年高中畢業後,他去青島海軍北海艦隊當了防救船潛水兵,2001年退伍後一直從事商業打撈。他說,剛剛接觸飽和潛水時,「忽然感覺挑戰很大」。
「飽和潛水就是個需要不停學習的職業。」技術在不斷革新,潛水鐘裡隨時可能添置新設備,而且作業時艙裡或鍾裡出現任何設備上的突發情況,潛水員必須有能力解決。
雖然被譽為「最安全的潛水方式」,飽和潛水依然存在風險。曾有多年從事潛水醫學經歷的現場總指揮郭傑說:「能做飽和潛水員的,身體素質都得一級棒。」
就拿最先進行的「充氣」加壓來說,如果飽和潛水員不能通過吞咽唾沫、打呵欠等方式,及時調整自己耳朵內外的壓力差,就可能造成耳膜穿孔,嚴重的可能造成聽障殘疾。
從科研角度來說,我國早就具備了水下300米飽和潛水作業的能力,但「實戰與試驗完全是兩個概念」。
「試驗是潛水員出潛後達到規定深度,而作業需要長時間在水下活動、工作,對體能要求非常高。」潛水隊隊長金鋒說,為了迎接這場實戰,承受「一片指甲蓋上就壓著60斤」的壓強,隊員們每天下班後都要進行高強度的心肺、耐力、力量鍛鍊——花上2個小時推舉8公斤以上的啞鈴、1小時跑步或騎車、半小時仰臥起坐或伏地挺身,周末還要加量。
「幹了這麼久的飽和潛水,家人至今還弄不清我到底是做什麼的。」胡建說。
董猛平時也很少在家人面前說起自己的工作。「爸媽剛開始有擔心和顧慮,但是我告訴他們機會難得,非常想挑戰300米。說開之後,他們非常支持我。」他說。
「進艙後,就把命交給艙外的兄弟」
由於深海水溫低,為了保持作業體能,潛水員們需要穿上「熱水服」。「熱水服」傳導到身體上的溫度維持在38℃—40℃。「呼吸氦氣散熱更快,沒有熱水補充不行。」郭傑說。
據了解,本次作業還選拔了4名「替補隊員」,以在「主力隊員」出現身體不適時及時入替。
「他們大多是『80後』。」郭傑說,上海打撈局有80多名潛水員,其中大約50人有飽和潛水證書。這次作業,潛水員自由報名,經過嚴格的綜合體檢後確定了10名人選。下潛的6人中年齡最小的27歲,最大的今年36歲。
按照交通運輸部規劃,500米飽和潛水作業技術現已被列入計劃中。「300米是一道坎。」郭傑說,下潛深度每增加50米都是十分困難的,500米計劃要分步推進。
此次作業的飽和潛水設備是2009年向澳大利亞公司購買的,當時花了900多萬美元;向美國購買純度99.99%以上的氦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據介紹,這套300米飽和潛水系統配備了備用艙、逃生艙、生命保障系統等,艙與艙之間由一段長約0.5米、直徑約1米的管道連接。金鋒說,一旦某個潛水員出現突發狀況,報備到控制室後,備用艙將立即開啟加壓,幾分鐘內就能達到與生活艙同樣的壓強,潛水員只要從生活艙穿過管道進入備用艙,就能提前減壓。若遇到母船出現需要所有人員棄船求生的狀況,生命支持系統也可以在幾分鐘內將逃生艙壓強加到與生活艙的一樣,待所有飽和潛水員進入逃生艙後,將逃生艙拋入海裡等待救援即可。
「潛水員與支持系統的工作人員間的感情,就像兄弟一樣。」胡建說,他們對彼此的信任,超過了大多數行業,「進艙後,我們就把命交給艙外的兄弟了」。(記者 沈文敏)
來源:人民日報